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小逄观星|带着温情和敬意,关注这项工程

0
分享至

你知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吗?模模糊糊知道一点,说不清楚。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个勾起人们历史遐想的浩大工程,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赶紧补课。

在集体学习会上进行讲解的是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他曾经撰文指出,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到今年整整20周年。这20年间,参加探源工程的近400位学者孜孜矻矻,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长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可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百万年”“一万年”“五千多年”,三个时间概念,延长了人的想象空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借用作家李登建散文集《血脉之河的上游》的名字,探源工程让我依稀看到了人类血脉之河的上游和中游,给我提供了一个温暖而遥远的眺望坐标,拓展了我对中华文明史的认知。

历史之谜的魅力,就在于“谜”,在于破解和等待破解的过程。探源得有探源的手段和能力,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的科学支撑,而对古代文字记载的解读,则需要扎实的古文功底。对基本典籍的系统阅读,判别古书真伪,需要考古学、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版本、目录、校勘、辑佚)等学养。我想起作家杨渡谈学习古文的一篇文章,他说,学好古文,当我们在生命遇到困境的时候,“某些古老的智慧,在那一瞬间进入脑海,让我们看见一个新的面向,一种新的可能,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和考古遗存,隐藏着神秘的血脉“密码”,等待着今人去探索和发现,等着去唤醒。2500多年前的孔子已经告诉了我们方法:“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带着温情和敬意,关注探源工程,可谓于身有益于世有用。在这方面,写出《南渡北归》的山东诸城籍作家岳南先生深有体会,几十年来,他以个人视角,抢救考古人不讲的故事,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最近岳南出版了新著《岳南大中华史》,封面是这样写的:“从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东陵,12场考古大发现,见证中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这也是岳南“主讲”大中华史的“教学纲要”。以己之名,命中华史。是勇气,是豪气,也是锐气。岳南在接受大众日报记者朱子钰、刘一颖采访时说,“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早在1928年,山东就成立了古物保护委员会,是继河南之后全国第二个成立古物保护委员会的省份。军阀混战的年代,我们坚持保护古物,充分说明山东人对文化的厚爱和尊重。”岳南建议,对地上与地下文物要以保护为主,发掘与宣传为辅,“这是万全之策”。

今日之中华,是历史之中华的赓续;中华之今日,是中华之历史的传承。身处血脉之河的下游,回顾中游和上游,则有了历史自觉,也有了文化自信。(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逄春阶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357350文章数 4460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