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一部江湖市井小说,相对而言军事不是其重点,但征战杀伐的故事也不少。梁山好汉参与的诸多战役中,智取生辰纲之后的石碣村之战是,从时间上是第一场正规的交战,即双方都是经过策划的有备而战。且梁山早期骨干晁盖、公孙胜、阮氏三雄等都参与其中。相对而言,史进和少华山三人组在史家庄与官兵的战斗,更多算是临时冲突。
在80年代山东版《水浒人物志》中,石碣村之战亦是重点描述的一场战斗。但战斗过程,书中则写得比较简略。本文即对此战的过程进行分析。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战斗背景和双方的实力对比。
第二,战前双方的准备和策略
第三,战斗过程。
第四,战斗结局与影响。
第一,战斗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
战役背景,为晁盖等八人合谋,智取生辰纲后,济州府被蔡京逼迫破案。缉捕观察何涛的弟弟何清识破蛛丝马迹,逮捕了白日鼠百胜。晁盖等人得宋江报信,逃到石碣村。何涛也率官兵衙役追赶而来。双方就此展开激战。
官兵方面,一般人认为是“数百官兵衙役”,实际上出动的总共有上千人,包括机密房的五百多“做公的”衙役捕快,以及五百正规官兵人马。指挥官是何涛和一员巡检:
何观察领了台旨,再回机密房来,唤集这众多做公的,整选了五百馀人,各各自去准备什物器械。次日,那捕盗巡检领了济州府帖文,与同何观察两个点起五百军兵,同众多做公的一齐奔石碣村来。
好汉一方,当时盘踞梁山的王伦、林冲等人并未参战,晁盖是完全凭自己的基本人马打的这一战。但是七星好汉也没有完全参加。事实上,七人中智谋第一的智多星吴用,和可能武力第一的赤发鬼刘唐,都没有参战,反而是带着几个人护送老小和辎重避开。也就是说,真正参加战斗的,只有托塔天王晁盖、入云龙公孙胜,以及阮氏三雄,一共五个好汉。
好汉之外的士卒有多少呢?山东台的《水浒人物志》里面至少有好几十人,但在书中,总共只有十多个人,基本都是阮氏三雄手下的渔民。
吴用,刘唐,各押着一支,叫七八个伴当摇了船,先到李家道口去等……
且说晁盖,公孙胜,和阮家三弟兄并十数个打鱼的一发都驾了五七支小船离了石碣村湖泊,迳投李家道口来;到得那里,相寻着吴用,刘唐船只,合做一处。
也就是说,晁盖一方总共只有五个好汉加十多个渔夫,总人数不过二十人左右,对付一千官兵,基本是五十倍差距。而且,与之后的多次战役不同,好汉们这一次在武将单挑上并没有碾压优势。何涛和无名巡检固然没什么武力,五个好汉也都不是后来梁山上能征惯战的猛将。
但是,如果分析孟子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则可以看出双方在软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先说天时,无疑在官兵这边。官兵捉强盗,理所当然,背后还有整个大宋帝国的国家机器为后盾。
说地利,显然在好汉一边。石碣村的芦苇荡里,是阮氏三雄等渔民的主场。
而说到人和,当时宋朝腐朽,官兵下乡比强盗还狠(以阮氏三雄对吴用说的话为证),祸害良民争先恐后,真遇上硬点子就慫了。所以,数量虽多,上阵必然推诿、畏缩。相反,好汉一边人数虽少,但晁盖等人自从踏上智取生辰纲一步,已经没有退路,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而那十多个渔民,既然是阮氏三雄的伙伴,想必也对官府积怨已久,所以士气旺盛。
天时在官兵一边,地利、人和在好汉一边,但双方实力则是官兵绝对优势。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双方分别应该安排怎样的策略呢?
第二,战前双方的准备和策略
何涛为首的官兵,战前应该说还是比较谨慎,没有如同书中很多敌对方(不管是官兵还是辽军、方腊军)那样“浪”,没有把好汉们看做不堪一击的草寇。何涛也好,他手下那些做公的也好,也算是老江湖了,知道这种亡命之徒不好对付,所以专门找知府要了五百正规官兵:
众多做公的道:“若说这个石碣村湖荡,紧靠着梁山泊,都是茫茫荡荡, 芦苇水港。若不得大队官军,舟船人马,谁敢去那里捕捉贼人!”拔涛听罢……再到厅上禀覆府尹……
五百多老道的公差,再加上五百战斗力相对较强的官兵,这个搭配应该还是不错的。
有了官兵撑腰之后,何涛挥军杀入石碣村,却得知阮氏三雄都不知去向,估计躲进了芦苇草。面对芦苇茫茫,岔路很多的迷魂阵地理,何涛规划的战术是:主力部队抢夺了一百多只民间船只,组成杂七杂八的水军,进入芦苇丛去捉拿。
简单说,就是集中优势兵力,灌进芦苇丛,免得分散后被人各个击破。
应该说,在不明地理的情况下,这是相对比较靠谱,又能发挥兵力优势的策略:
何涛与巡检商议道:“这湖泊里港济又多,路径甚杂;抑且水荡陂塘,不知深浅;若是四纷五落去捉时,又怕中了这贼人奸计∶我们把马匹都教人看守在这村里,一发都下船里去。当时捕盗巡检并何观察一同做公的人等都下了船。那时捉的船非止百十支,也有撑的,亦有摇的,一齐都望阮小五打渔庄上来。
梁山好汉方面,在兵力绝对劣势,将力也谈不上碾压的情况下,把敌人引入芦苇荡,发挥己方熟悉地形、水性精熟的特长,以游击战应付,是最容易想到的策略。然而,双方兵力实在差距太大。面对上千人的官兵,如果敌方分散进击,固然可以各个歼灭,但如果敌方猬集一团,则我方的游击战最多只能修削掉边缘的一些兵力,难以让敌人伤筋动骨。因此,一定要用特殊战法,使敌方主力混乱甚至溃乱,才能创造聚歼机会。从后面进程看,“火攻”的计策应该是预先备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从原著的字面意思看,这个计策是晁盖制定的。但吴用这个过程中始终一言不发。所以更合理的是,吴用预先定计(甚至在得知官兵到来之前就设想了如何应付),晁盖只是背书:
大家正在那里商议投奔梁山泊,只见几个打渔的来报道:“官军人马飞奔村里来也!”晁盖便起身叫道:“这厮们赶来,我等休走!”阮小二道:“不妨!我自对付他!叫那厮大半下水里去死,小半都搠杀他!”公孙胜道:“休慌!且看贫道的本事!”晁盖道:“刘唐兄弟,你和学究先生且把财赋老小装载船里迳撑去李家道口左侧相等;我们看些头势,随后便到!”阮小二选两支棹船,把娘和老小,家中财赋,都装下船里。吴用,刘唐,各押着一支,叫七八个伴当摇了船,先到李家道口去等;又分付阮小五,阮小七,撑驾小船,如此迎敌。
双方谋划既定,接下来就要交手了。
第三,战斗过程
整个战斗过程,官兵原本处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一方,行动上更加积极主动,力图捕捉好汉一方进行决战。但好汉仗着地利人和,引诱官兵钻入圈套,最终聚而歼之。
战斗第一阶段,官兵遵循战前策略,集中兵力搜寻好汉。但是,他们地理不熟。集中兵力的结果,就是行动迟缓,而且无法控制地势复杂,岔路众多的芦苇荡。这就使得好汉们可以很从容地在官兵的前面进行机动。相反,好汉们利用这一点,先后派出阮小五和阮小七,逐渐把官兵引入了芦苇荡深处:
行不到五六里水面,……只见远远地一个人独棹一 支小船儿,唱将来。有认得的指道:“这个便是阮小五!”何涛把手一招,众人并力向前,各执器械,挺着迎将去。……阮小五……翻筋斗钻下水里去,众人赶来跟前,拿个空。
又撑不到两条港汊,只听得芦苇荡里打呼哨。众人把船摆开,见前面两个人棹着一支船来。……有认得的说道:“这个正是阮小七!”何涛喝道:“众人并力向前,先拿住这个贼,休教走了!”……众官兵赶来赶去,看见那水港窄狭了。
何涛道:“且住!把船且泊了,都傍岸边。”上岸看时,只见茫茫荡荡,都是芦苇,正不见一些旱路。
战斗第二阶段,何涛发现己方主力进入了芦苇荡深处,道路不通,终于使出昏招:派少数人探路。他先派了“两支小船,船上各带三两个做公的去前面探路。”,结果“去了两个时辰有馀,不见回报。”何涛“再差五个做公的,又划两支船去探路。……又去了一个多时辰,并不见些回报。”
先前官兵就是担心分散兵力遭到各个击破,所以才集中兵力进来。如今被敌人引到了四面茫茫之处,何涛居然两次派出几个人的小分队去探路,智商瞬间下降。这不是明显给敌人送菜么?这两路十人左右的官兵,自然是很快被阮氏三雄灭了。而且时间也过去了三个多时辰。何涛他们上午进入芦苇荡,这时天都快黑了。
这时候何涛的正确策略,派人探路是应该的,但不该只派五六个人的小分队去。至少应该派三五十人,十条左右船只的大队去探路。这样万一遭到袭击,不至于被瞬灭,就算挡不住,或许还能有回来报信的。
战斗第三阶段,何涛继续加码昏招,居然自己带着少数人(五六个或更多)再去探路。
何涛思想:“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走一遭。”拣一支疾快小船,选了几个老郎做公的,各拿了器械,浆起五六把桦楫,何涛坐在船头上,望这个芦苇港里荡将去。那时已是日没沉西。
作为一队的主帅,在已经有两队探路兵失踪的情况下,居然想不到他们可能遭了伏击,再次亲自带着少数兵力探路,这纯粹是找死了。果然,行了五六里水面后,何涛被阮小七从水里钻出来拖下船生擒活捉,他手下的几个公差被阮小二用锄头打死。
何涛听得,便叫拢船前去接应;便差两个做公的拿了叉上岸来。
只见那汉提起锄头来,手到,把这两个做公的,一锄头一个,翻筋斗都打下水里去。
何涛见了吃一惊;急跳起身来时,却待奔上岸,只见那支船忽地搪将开去,水底下钻起一个人来,把何涛两腿只一扯,扑通地倒撞下水里去。这几个船里的却待要走,被这提锄头的赶将上船来,一锄头一个,排头打下去,脑浆也打出来。
这何涛被水底下的这人倒拖上岸来,就解下他的搭膊来捆了。
看水底下这人却是阮小七;岸上提锄头的那汉便是阮小二。
如果何涛不是自己带着几个人、一条船去,而是带了七八条船、三五十人去,那么阮小二和阮小七同样的埋伏,最多杀伤他一些人马,未必能活捉到他。如果能与大队约好讯号(比如点烟),使大队来接应,没准小二小七还会吃亏。结果,因为何涛的托大,自己被俘,官兵陷入群龙无首(虽然还有巡检,但巡检显然对这种江湖作战经验不足)。
战斗第四阶段,就是聚歼了。
此时,原本气势汹汹,硬实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官兵,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总指挥何观察没了,三次探路的有来无回。官兵自从坐船出来,至少已经在船上颠簸了十个小时左右,眼下位于一片茫茫芦苇丛,连旱路都没有的地方,可谓士气低落,军心大乱。
且说这捕盗巡检领着官兵,都在那船里,说道:“何观察他道做公的不了事,自去探路,也去了许多时不见回来!”那时正是初更左右,星光满天,众人都在船上歇凉。
不过,官兵虽然疲惫,毕竟还有千人左右(三次探路失败,总共只损失了不到20人),对仅有20人左右的好汉而言,还是敌众我寡。这时候好汉们放出了真正的大杀器:火攻。
水战的火攻并不容易,不是点了火就能烧一片。首先要地势、风向合适,其次,还要防止敌人在火攻面前四散而逃。必须要使敌人逃不开,才能烧得起来。所以《三国演义》中,博望坡是在道路狭窄、树木丛生处放火,新野是在房屋密布的城内一起放火,还提前在房屋上布置了引火物,赤壁更是要先让曹操自己把战船连成一片,一把火烧来逃都逃不开。
而石碣村之战的火攻,好汉们充分注意了这几点。首先地势是芦苇荡中一处稍微宽敞处,官兵一百多只船挤得满满的,根本来不及逃。其次岸上没有旱路可走,四面都是芦苇丛,既能让官兵没法徒步跑,芦苇本身又是引火物。其三,除了准备火攻船之外,公孙胜第一次在此施展法术,借风助火,渔民们又在水下扶着火攻船逼近。这么几面下手,官兵确实是在劫难逃:
忽然只见起一阵怪风,从背后吹将来,吹得众人掩面大惊,只叫得苦,把那缆船索都刮断了。正没摆布处,只听得后面忽哨响;迎着风看时,只见芦花侧畔射出一派火光来。
……那大船小船约有百十来支,正被这大风刮得你撞我磕,捉摸不住,那火光却早来到面前。原来都是一丛小船,两支价帮住,上面满满堆着芦苇柴草,刮刮杂杂烧着,乘着顺风直冲将来。
那百十来支官船屯塞做一块,港汊又狭,又没回避处;那头等大船也有十数支,却被他火船推来在钻在船队里一烧。水底下原来又有人扶助着船烧将来,烧得大船上官兵都跳上岸来逃命奔走。不想四边尽是芦苇野港,又没旱路。
只见岸上芦苇又刮刮杂杂也烧将起来。那捕盗官兵两头没处走。风又紧,火又猛,众官兵只得都奔烂泥里立地。
官兵有一千人,若是列成队形正面打,有长枪短刀,弓箭盾牌的配合,那么晁盖他们几个好汉带着十几个人,只怕要吃亏。可是在火攻之下,船只全部被烧毁,估计烧死的,淹死的,踩死挤死的就有不少。剩下的人虽然数量还不少,但被这么一折腾,四分五裂,一个个站在烂泥地里,别说没有阵势,连队伍也没有;别说没法抱团迎战,相互救援,连招架之功可能都丢了。没准很多人兵器都没了。这时候,面对着好汉们率领的渔民,真的只剩下一个个伸脖子让人砍了的份了。
于是,五个好汉带着十多个渔民冲上来,就这么把一千官兵砍瓜切菜,全干掉了。
只见一支小快船,船尾上一个摇着船,船头上坐着一个先生,手里明晃晃地拿着一口宝剑,口里喝道:“休教走了一个!”众兵都在烂泥里慌做一堆。
说犹未了,只见芦苇东岸两个人引着四五个打鱼的,都手里明晃晃拿 着刀枪走来;这边芦苇西岸又是两个人,也引着四五个打鱼的,手里也明晃晃拿着飞鱼钩走来。
东西两岸四个好汉并这伙人一齐动手,排头儿搠将来。无移时,把许多官兵都搠死在烂泥里。……五位好汉引着十数个打鱼的庄家把这伙官兵都搠死在芦苇荡里。
(山东台水浒这一段剧情比较丰富,除了火攻之外,增加了渔民们在水下杀死落水官兵,以及双方在岸上肉搏的剧情,还又巡检用暗器杀死晁盖的管家,被晁盖砍死。按照山东台水浒的设定,晁盖这一方的人数至少有几十人,甚至可能上百人,而官兵也不过几百人,则晁盖和官兵这么拉开了打没问题。但按原著,二十人对一千人,不可能进行这种对决。)
第四、战斗结局及影响
战斗结局,五个好汉带着十多个渔民,在己方无一伤亡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一天,全歼五百官兵和五百公差,活捉何涛,割了耳朵放回去。这个战绩,甚至超过了另一场“一骑当千”的江州劫法场之战。后者,二十九个好汉加一百多个喽啰,击溃了江州的数千官兵,但并未歼灭。
这一战让官府肝胆俱碎,周边仇恨官府的贫民应该是拍手称快。
同样肝胆俱碎的应该是梁山上的王伦。毕竟,五百官兵加五百公差,正常情况下王伦时代的梁山七八百人恐怕未必能抵挡(不算林冲),却被晁盖他们如此轻松歼灭。王伦的小心肝颤得又要加些频度了。也难怪他不敢收留晁盖在山上。既怕这要犯引来更强大的官兵征剿,也怕强宾压主,夺了自己的寨主之位。
之后不久,林冲火拼王伦,晁盖成为梁山之主,很快又歼灭了济州团练使黄安的两千官兵。从此以后,梁山军正式成为让地方官兵不敢招惹的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