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开
城市文脉记录着城市文明的脉络,反映城市功能、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的变迁。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脉生成演变历程,逐渐形成自身的城市文化标识,是城市文化的风格所在。
成都文脉的特征
文脉的本质内涵是文化,因此文脉亦可以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所谓“大传统”即史前的无文字的历史文化,“小传统”为史后有文字的历史文化。并且“大传统”不断影响“小传统”,“小传统”不断定位与演进“大传统”。
守望成都文脉,须要厘清其文脉特征。成都名称所来,便是成都城市文脉所始。《太平寰宇记》记述,成都名字由来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因此而得名,这可谓成都城市文脉的“小传统”开始。然后有秦代张仪筑成都城、唐代高骈引二江环成都城、后蜀孟昶于城墙广植木芙蓉树而称“蓉城”,再后有北宋范成大重修筹边楼、有明清复筑成都城墙;直至民国开辟近现代成都城市马路等,此可谓成都城市文脉的物态文化空间。与此并列的是成都文脉的精神文化空间,即汉代的扬雄与西晋左思的“蜀都赋”、唐宋入蜀诗人词人们的瑰丽诗文,元、明、清及近现代文人们关于成都历史记述与文学描述。
从文化的大小传统视域观察,成都城市文脉的最显著特征有二:一是神奇精巧;二是“斑采文章”。
在成都城市文脉的“大传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星堆的纵目人大面具与金沙的太阳神鸟,两者都彰显着成都文脉的特征之一“神奇精巧”。成都文脉在文化的大小传统互文下,在物态文化层面上与心态文化层面上不断地演绎与嬗递,亦如《华阳国志·蜀志》所言“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以后便有了西晋左思的“既崇且丽,实号成都”的大赋;便有了盛唐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追忆;便有了杜甫的《成都府》的赞叹;便有了汉代精巧蜀锦提花机模型;便有了世界第一张纸币成都交子的发明等等。
成都文脉特征之二“斑采文章”。如此的“斑采文章”,在物态文化层面上便是绚丽多彩的蜀锦蜀绣的“成都样”;便是精美的成都漆艺、薛涛笺。在心态文化层面上表现为成都自文翁兴学之后,成都人有了礼乐教化的传统。在礼方面,成都人喜文化、尚游学。在唐宋时成都一年有“十二月市”的民俗节与商业夜市,早已成为成都的都市民俗。1918年至1921年,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潮中,全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共约1600人,四川籍学生约占三分之一,达500多人,为各省之冠。
城市如何承继文脉
面对成都如此深厚广大的文脉,今天当如何承继,是这座城市始终需要回答和追寻的问题。
承继成都文脉,首先是对于城市文脉物态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城市文脉探寻、梳理与研究既是历时性的,亦为共时性的。在历时性可以按大小传统分期进行,在共时性可以文化空间单元进行。如此,让城市文脉在城市的改造中或新建中得以保护与承继。比如,2014年出土的正科甲巷唐宋成都街坊遗址排水系统,现为成都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成为国家重点文物的江南馆相邻互望,这无疑对于成都城市文脉的保护功莫大焉。此处的中国古代城市大型地下排水设施,当是诗仙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城市繁荣的最好脚注。
城市文脉物态文化的保护与研究,还在于不断地发现与覆盖。成都凤凰山,在汉魏时期名为学射山,在唐代名为斛石山。唐代成都女诗人薛涛有相关诗两首《斛石山书事》《斛石山晓望寄吕侍御》。如今的凤凰山,就应该有汉唐历史文化的文脉介绍。再如,正在复原的成都市中心的摩诃池文化公园,建议复建成都影响大唐诗歌唱和的场所锦楼、筹边楼。
承继成都文脉,还须对城市文脉在官方与民间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推广。因为一座城市的文脉是其文明的根系,它积淀于城市文化而成为城市文明,它是城市文化独特的记忆,它影响城市文化的走向,它亦为这座城市市民的文化遗传基因。成都城市文脉的精神文化,主要反映在对于记述成都城市文脉的文献的整理、研究、推广等方面。在整理方面,巴蜀书社等学术和出版机构长期致力于成都城市乡邦文献的整理出版。在研究方面,让人称赞的是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所展示的一系列成都文脉的研究成果。在推广方面,成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的文化讲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并有望推向民间,成为公益。此外,如青城外山的青峰书院、成都锦城学院的金沙书院、铁像寺水街的散花书院、怡福路的桃蹊书院,也都是成都书院文脉不同类型的民间承继。
承继成都文脉,其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城市文脉在物态文化层面上与心态文化层面上实现承继与创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脉的主体是人的创造。一座城市的文脉,不仅是这座城市的识别功能、定位功能、发展功能;而且还是这座城市历史、精神、品质、创新的价值所在。然而,在这些功能与价值深层处还存在哲学文化观念的总体影响。《方輿胜览》记述成都风俗:“民性循柔,其俗好文。学者比齐、鲁。”成都人口头禅之一“恍兮惚兮”,出自《道德经》:“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成都人口头禅之一“安逸”,出自《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在成都文脉大小传统文化中,成都人在心态文化层面是崇尚老庄哲学的,如此的国学文化深植于成都文脉之中,正是与蕴藏成都文脉大小文化传统的蜀地风土与蜀人禀性相关联。游牧思想,昌炽美学,成都文脉渊澄取映,川流不息。
(作者系成都锦城学院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