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居住在2个省的交界处,行政区划归属于其中1个省,处在3个省交界都是比较少见的。
地域位于这种两省、三省或多省交界处的城市,大概率不会是一线城市,东部地区可能会有个别二三线城市是这种情况(比如江苏苏州),中西部地区,大多还是属于三四五线城市(比如贵州毕节、云南昭通)。
地缘上,和周边的省会城市的地理距离都相差不多,看似去哪里都方便,但另一个角度而言,去哪里都没有那么强的归属感。
一个很具有参考的指标,就是看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往哪里走。特别是那些考出去外地上大学的年轻人,有多少回到原籍地,又有多少到了自己本省的省会或隔壁邻省的省会的。
云贵川“鸡鸣三省”:
这样的城市,如果距离省会城市近一些,一般会得到距离比较近的那个省会城市价值外溢的滋润和辐射,但如果离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比较远,就可能要面临“双重虹吸”的竞争格局。
虽然未来的城市,按照城市群化的模式发展,但是在许多大城市,特别是二线城市自己市辖区都还有城区未充分饱和的条件下,要实现更有含金量的同城化、城市群化,仍然需要一定的发展阶段。
苏州市区看上海“三件套”:
一般而言,对于大多数这种处在两省或三省交界处的地方,最后被自己省会虹吸的概率是更高的。
虽然在这种地方,各省份、地域文化交融比较密切, 比如口音、饮食习惯等,大家都相差不大,但是,从正式的身份地域等显性因素上看,年轻人到自己所属省份的省会城市发展,会更有地域认同感,不容易遭遇低于歧视,沦为定居他乡的外地人。
所以,在两座省会城市同等量级的条件下,宁可舍近求远,也最好选择地域认同感、对自己接纳程度都更高一些的本省省会。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同等量级,如果不同量级,比如上海和南京之间,苏州人宁可选择上海了,因为上海毕竟是一线。
一线城市的虹吸力是不容小觑的,京津冀城市圈里,北京对于石家庄的虹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很多石家庄人甚至河北人,都宁可去北京发展,而不是石家庄。
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四川宜宾:
如果隔壁邻省的省会属于比本省省会更强的,也要考察这种强度,是强在哪些方面,是否足以覆盖掉“本省人、本地人”的优势?
比如,是人口基数更高?有没有高出2倍或以上?或是经济体量大?人均GDP有没有大出一个数量级?
因为,一旦选择离开本省,需要面临的选择成本是很高的,都是去外地打拼,都是要背井离乡,那不妨就直接去一线城市,追求“外地打拼”利益最大化。
比如,对于贵州的毕节、云南的昭通而言,如果一旦选择放弃本省省会贵阳或昆明,与其选择比自己省会更强的邻省的成都、重庆,那倒不如直接去北上广深,反正都是外地,都照看 不了家人,那不如干脆选一个回报率更高、能级更大的外地城市。
综上所述,对于处在两省或多省交界地带的城市而言,未来长远来看,待在原籍地,往往是没有多大发展和前景的,天花板太低,还要面临双重或多重虹吸的竞争。
当离开原籍地,到省会或更大城市发展,其实从本质上看,不存在本省和邻省的省会抉择,而只有本地(本省)和外地(更大城市,越大越好)的权衡:愿意在本地发展,最优策略就是本省省会,喜欢到外地打拼,就往北上广深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