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报业历史 传承报人精神
——探寻潍坊报史馆部分藏品背后的故事
参观潍坊报史馆
峥嵘岁月,有物为证。潍坊报史馆展陈实物、史料515件,每一份藏品的背后,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在潍坊报史馆开馆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报史馆,探寻部分藏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其中承载着的厚重历史,重温几代报人薪火相传的难忘岁月。
《新潍坊报》首任社长徐冰
曾和成仿吾合译《共产党宣言》
每一篇红色文献,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份精神的传承。在“潍坊历史上的报纸”版块,一组《共产党宣言》译本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一部曾对老一辈革命家产生深刻影响的《共产党宣言》译本为何会出现在潍坊报史馆?这要从译本的翻译人员说起。
1938年,中央宣传部门为寻找更加忠实于原文的版本,委托时任陕北公学校长的成仿吾和《解放周刊》编辑徐冰共同翻译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同年8月,该译本由解放社列为《马克思恩格斯丛书》第四种出版;9月,在武汉和上海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出版社、新文化书房等出版。翻译人员之一的徐冰正是后来的潍坊特别市委书记兼新潍坊报社第一任社长。
《共产党宣言》译本
值得一提的是,成仿吾、徐冰译本《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公开组织翻译的第一个《共产党宣言》汉译全译本,也是第一次根据德文原文译出的译本。该译本第一次在书前刊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标准像,语言更规范,表达更准确,除竖排版外,还有横排版,开始向现代书籍形式过渡。
据了解,这个译本当时不仅在各抗日根据地广为传播,在国统区也传播很广,甚至还流入敌占区。译本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纪念价值、收藏价值皆弥足珍贵,译者又与潍坊报业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把这部著作同《新潍坊报》一同放在了报史馆。
《新潍坊报》
市民捐出潍坊特别市委机关报
《新潍坊报》
泛黄的报纸揭开尘封的记忆。在潍坊报史馆,几份带有泛黄气息且颇具年代感文字的《新潍坊报》,格外引人关注。这几份《新潍坊报》是由我市收藏爱好者尹国柱捐赠的。
据了解,1948年4月27日潍坊解放,4月29日建立潍坊特别市。潍坊特别市委机关报《新潍坊报》在1948年5月1日创刊(与新华社潍坊支社工作和并进行),由徐冰任社长兼总编辑,后由市委宣传部长李波人代理,1949年2月16日停刊。
《新潍坊报》创刊后,对潍县战役等进行了充分报道。在宣传党的城市工作政策、促进新解放城市建设、为待解放城市提供经验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时至今日,该报已成为70多年前见证潍坊解放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情等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之一。
尹国柱多年来一直注意收藏与潍坊有关的老物件,这几份《新潍坊报》是他从外地买回来的。“得知潍坊日报社筹建报史馆的消息后,就把珍藏的几份《新潍坊报》和一本带有停刊号的《昌潍大众》拿到报社,为报史馆的建设出一份力。”尹国柱说,也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潍坊报业史,了解老报纸背后的故事,让报纸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好传承下去。
《潍坊市报》
“聊”出来的《潍坊市报》
在报史馆的“潍坊历史上的报纸”版块,一份彩色《潍坊市报》格外显眼。据介绍,这是报史馆唯一一份《潍坊市报》实物,是一次聊天“聊”出来的。
《潍坊市报》是潍坊市委(县级)机关报,在报史馆筹建之初,除了从潍城区档案馆翻拍的几幅版面图片外,并没有搜集到实物。让人兴奋的是,筹建人员在和报社主任记者甄士光的一次聊天中得知,甄士光之前去君泰古玩城,很偶然地跟一位收藏者聊起老照片,提及报社正在筹建报史馆,问对方是否有珍藏的报纸。这位藏家拿出一份《潍坊市报》,令甄士光眼前一亮:“报纸色彩鲜艳,不是一般的套红,应该是那个年代的最高水平了。”他说,只是记不清店铺具体位置了。
筹建人员韩玉昌了解具体情况后,便马上赶往君泰古玩城“寻宝”,一家一家地打听。“报纸是一位市民收藏的,而且不对外出售。”韩玉昌说,后来经过多次沟通,才把报纸带回了报社,并最终摆进了报史馆的展柜。
潍坊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韩春圃的手稿、信件等
数次由济来潍无偿捐赠
2021年9月初,报史馆筹建办公室来了一位特殊的捐赠者,她叫韩爱华,代表兄长韩新中,带着父亲生前保留的手稿、信笺等,专程从济南赶到潍坊。她的父亲是韩春圃——潍坊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建社元老之一。
得知潍坊日报社要筹建报史馆的消息后,韩氏兄妹难掩心中激动:办报是父亲热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若是将他生前积累的资料捐赠给报史馆,可以展示一名老报人的经历,实现薪火传承,同时丰富馆藏。兄妹俩决定,只要报史馆需要,应捐尽捐,分文不取。
韩爱华来潍坊数次,捐赠了30余件珍贵物件。“每找到一件,我们都感到特别欣慰,就像跟爸爸在通话,似乎又看到了爸爸在电灯底下一笔一划写稿子的样子。”韩氏兄妹讲。
《潍坊日报》报头出自舒同之手。
舒同题写《潍坊日报》报头
报头是报纸的眼睛。
在“潍坊日报社”版块,由舒同题写的“潍坊日报社”五个大字被摆放在显眼位置。1983年底,潍坊地改市。潍坊市委、市政府要有自己的新闻机构,要办报纸、广播、电视。春节后,市委常委会做出决策。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溪立即召开科级干部会议,部署落实市委决议。会议决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思学分工靠上筹建报社;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韩春圃即日起进驻“报社筹建办公室”,着手筹建报社的具体工作;派市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李超一赴北京请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著名书法家舒同为《潍坊日报》题写报头,为潍坊人民广播电台、潍坊电视台题写台名。
吕熙祥捐赠的首届“泰山新闻奖奖杯”
潍坊日报社副总编辑获
“首届泰山新闻奖”
在报史馆中间位置的一处展示架上,一个奖杯格外引人注目。奖杯杯身上标注着“泰山新闻奖奖杯”,时间为1994年。据了解,泰山新闻奖是山东省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由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学会主办,每三年评选一次。
1994年11月25日,由150多名经层层筛选上来的“老记”参与角逐的首届“泰山新闻奖”揭晓,获奖者仅5名,潍坊日报社副总编辑吕熙祥便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山东新闻界最高奖的评选中,吕熙祥是唯一一位省级以下新闻单位荣登金榜者。
据吕熙祥回忆,1994年11月26日,省新闻“两会”(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省新闻学会)秘书长于东河打电话向他祝贺,这才知道“泰山新闻奖”于25日在济南评选揭晓,他还是获奖的5人中惟一得全票的。“因为这是山东新闻界的最高奖,又是首届,所以经过了好多严格的程序才评出来。”吕熙祥说,也正是因为这一奖项,他于199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作为潍坊日报社获得的山东新闻界最高奖,吕熙祥将奖杯拿到报史馆,希望能够以此激励报社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为新闻事业不断奋斗。
齐乃贵为“建设现代化大潍坊”宣传战役题词。
市委书记为宣传战役开篇题词
展柜内,一幅书法作品特别吸睛,“建设现代化大潍坊”八个大字浑厚有力,落款为“齐乃贵”,这八个字曾经作为《潍坊日报》1996年7月2日头版头条文章的主标题刊发。
1996年,潍坊日报社组织策划了一场“建设现代化大潍坊”宣传战役,市委书记齐乃贵对这次重大新闻宣传战役的策划和组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专门抽出一上午时间听取潍坊日报社党委的汇报,斟酌宣传战役的提法,帮助提升完善宣传战役的方案。此后,他多次对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崔乃元和副总编辑高立基作具体指示。
报社在论选落实此一战役开篇刊发齐乃贵动员文章时,经过反复论证,拟请齐乃贵同志题写篇名,以便让战役开始就达到应有的高度。
请书记题词的任务落到了高立基肩上。他曾几次要通书记的电话索要题词,可是因为书记太忙,迟迟未能落实,大家都有点着急。急中生智,高立基找到书记秘书,请他帮助寻觅书记的短暂闲暇时间。秘书允诺帮忙。
三天后的一个早晨,高立基接到秘书的电话,书记在富华大酒店陪外商用早餐已毕,正在休息室交谈。离市委安排的上午的会议还有大约一小时的时间。
天赐良机。高立基闻讯即刻带好笔墨宣纸赶到富华大酒店面见齐乃贵书记。
心照不宣。齐乃贵笑呵呵地对外商说:“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你们先回房间休息一下,我去给高立基写字。”
瞬间,一幅“建设现代化大潍坊”的书法便被写好。
高立基将这幅题词带回报社,安排照相、制版。次日——1996年7月2日,“建设现代化大潍坊”八个大字便作为开篇主标题刊发在《潍坊日报》。
1996年7月至9月,3个月的时间,《潍坊日报》通过消息、通讯、特写、言论、文章、纪要等体裁,“大思路”“大手笔”“大论坛”“群英谱”四大长卷,刊发“建设现代化大潍坊”稿件84篇,共计15万多字。这次宣传战役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其精髓融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中,成为潍坊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形成空前轰动效应。此后不久,应读者要求,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建设现代化大潍坊》一书。
通讯员证成为宣传工作起点
一家报纸必定有一支优质的通讯员队伍,潍坊日报社自成立之初就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两个通讯员证成为最好的见证。
蓝色的封皮,内页有通讯员照片、详细信息及发证机关、发证日期等,还对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经常为本报撰写稿件;不断向本报反映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工作情况;组织群众开展读报用报和评报活动。对特约通讯员则提出更高要求,撰写重要稿件,及时完成约稿任务。
证书的捐赠者是65岁的聂传声,证书上的照片让他看到20来岁时的自己。1985年6月,昌拖学校教师聂传声成为《潍坊日报》通讯员,同月又成为特约通讯员,两个证书成为他宣传工作的起点。当年9月,昌拖学校新闻班开班,聂传声担任班主任,开班典礼的稿件刊发在《潍坊日报》上,这是他发表的第一件作品。
1986年,聂传声调到昌大公司从事宣传工作,不断地把企业情况反映给报社,发表作品,参加报社组织的通讯员学习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成为潍坊日报特约通讯员是光荣的,小小的证件是对通讯员的鼓励,是我一生中值得铭记的一段历程。”聂传声说,听到报史馆征集史料时,他毅然决定把珍藏30多年的这两个证件拿出来,感恩报社对通讯员的关爱。
老邮递员将投递自行车
“骑进”报史馆
一个物件留存一段记忆。在潍坊报史馆,一辆已经破旧的投递自行车,不仅记录了老邮递员李文波30年前送报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潍坊报业发展的一段历史。
去年8月底,了解到潍坊日报社正面向社会征集报史馆资料,李文波一下想到了自己那“退役”多年的投递自行车。“这辆车子是1990年前后我骑着送报的,跟随我从事邮递员工作近10年。”李文波说,得知报史馆筹建需要这样能够记录一段历史的老物件,他便将自行车捐了出来。
今年56岁的李文波,1984年进入邮政局工作。从事邮政投递工作期间,李文波十年如一日,尽心尽责地给群众投信送报,及时准确地将邮件和报刊投送给用户。李文波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和儿子也是邮政人,一家三代都见证了潍坊报业的发展。“捐出投递自行车,就是想为潍坊报史馆建设出份力,开馆后会和孩子一起到报史馆参观,重温那段送报的历史。”李文波说。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 刘元超
摄影:巩建国
编辑:杨柳青
新闻线索:0536-8196500
关注潍坊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