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戏剧与影视评论”,关注我们
导读
马丁·麦克多纳的作品《绞刑手》呈现了英国著名绞刑手哈利·韦德在绞刑被废止以后仍在其酒吧内私刑绞死无辜者的故事。剧本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复仇的滥用,揭露杀戮文化对人们心灵的戕害。与之前几个作品相比较相比较,麦克多纳从其一贯聚焦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而政治隐晦的黑色幽默与暴力风格,开始向公开的政治化突变,映射着当下世界充满仇恨血腥的暴力统治、战争杀戮、弱肉强食的社会场景。
马丁·麦克多纳(Martin McDonagh)《绞刑手》(Hangmen)一剧,是其“丽南镇三部曲”“阿伦岛三部曲”之后,《枕头人》等四部非爱尔兰背景剧作中的第三部。2015年9月,《绞刑手》由马修·邓斯特(Matthew Dunster)执导,首演于英国皇家宫廷剧院,后转入西区温德姆剧院。这部以1965年英国废止绞刑后奥尔德姆镇一家酒吧为场景的剧作,不仅得到评论界的一致赞誉,还被提名多项大奖,并荣获奥利弗奖、戏剧评论圈奖和晚报戏剧奖。
2018年1月,风靡伦敦西区的《绞刑手》由纽约大西洋剧院制作,仍由伦敦版导演邓斯特执导,在外百老汇格罗斯剧院开启美国首演。1月18日—3月25日,此剧在外百老汇因限期上演两个月而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此剧原定于3月25日转入百老汇演出,因男主角穆尼扮演者的妻子临产而推迟计划。大西洋剧院此前曾推出麦克多纳《丽南山的美人》《伊尼西莫岛的中尉》《伊尼西曼岛的瘸子》三剧,此番《绞刑手》首轮演出便赢得了纽约戏剧评论圈奖最佳外国戏剧奖,而原定于2020年3月19日开始的百老汇戈尔登剧院演出计划,因疫情蔓延,在预演13场后取消了正式演出。
《绞刑手》呈现了英国著名绞刑手哈利·韦德在绞刑被废止以后仍在其酒吧内私刑绞死无辜者的故事,主要场景为1965年英国奥尔德姆镇哈利夫妇经营的一家酒吧。第一幕第一场为1963年奥尔德姆镇监狱行刑室,无辜的青年男子亨尼希被哈利与助手希德执行绞刑,绞刑现场展示了绞刑手行刑之熟练和暴力,也留下了绞刑手与死者最后的对话:
第一幕第二场到第五场的场景均为韦德夫妇家的老式酒吧,时间则为1965年威尔逊政府废止绞刑之后。第二场,韦德夫妇正为各怀心机的酒客们斟酒。记者克莱格请求哈利接受访谈,陌生青年男子穆尼来到酒吧。哈利一边作态向众人举杯庆贺绞刑被废除,一边承认对自己的职业前程感到迷惘。哈利认为,绞刑在英国仍被视为最人道的死刑方式,至于其他行刑方式,他既嘲笑美国电椅的残酷,也蔑视法国断头台的血腥和埋汰。在酒吧内众人的笑声中,麦克多纳埋下了黑色的伏笔与凶兆。
《绞刑手》,英国皇家宫廷剧院授权,西蒙·安纳德(Simon Annand)摄影
穆尼与被无辜处死的亨尼希之间的神秘连接,令韦德夫妇惶恐不安。在穆尼同哈利15岁的女儿雪莉言谈甚欢之后,第五场结尾,天真无辜、不谙世事的雪莉突然失踪了。穆尼似乎故意让韦德夫妇相信是他绑架并杀害了他们的女儿雪莉,这导致哈利最终将穆尼非法绞死,而这或许正是穆尼出现于酒吧内的动机。剧作以1963年绞刑手哈利在监狱行刑绞死无辜青年亨尼希开场,又以哈利动用私刑绞死无辜青年穆尼并移尸终场。剧终时,哈利和希德搬起穆尼的尸体,两人这样对话:
与之前爱尔兰背景的两个“三部曲”,以及《枕头人》《断手斯城》相比较,在《绞刑手》《暗黑阁楼》两剧中,麦克多纳从其一贯聚焦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而政治隐晦的黑色幽默与暴力风格,开始向公开的政治化突变。主要表现为:其一,使用真实历史人物,如《绞刑手》中的奥伯特·皮尔朋、哈利·韦德以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绞刑手奥伯特·皮尔朋和哈利·艾伦为原型,《暗黑阁楼》中的人物是世界文学大师安徒生和狄更斯;其二,评论与抨击政治事件,如《绞刑手》批评死刑制度的国家暴力和司法不公,《暗黑阁楼》揭露、鞭挞欧洲殖民非洲历史的残酷和血腥。
奥德瑞·皮尔尼(Ondřej Pilný)将《绞刑手》与麦克多纳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声称该剧标志着作者风格的突破,因为剧作基于真实历史人物,从头至尾聚焦于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2]琼·菲茨帕特里克·迪恩(Joan FitzPatrick Dean)也以同样的方式提请读者关注该剧的政治基础,她断言,剧作家意图为当代观众提供这一政治信息。[3]苏珊娜·克莱普(Susannah Clapp)在《卫报》上撰文指出,《绞刑手》以直接参与一个政治话题,标志着政治关注在麦克多纳12年编剧生涯中缺位后的一个转变。[4]迈克尔·比林顿(Michael Billington)指出,该剧刻画了历史上著名绞刑手在其职业非法之后的政治视角与行径。[5]多米尼克·卡文迪什(Dominic Cavendish)也观察到作者在此剧中的风格变化,并表示期待《绞刑手》理所应当被转入西区。[6]亚历克斯·西厄兹(Aleks Sierz)则批评《绞刑手》人物刻画不足,对哈利这一重要角色的动机和心理揭示不够。[7]这些评论共同强调麦克多纳在《绞刑手》中突破了之前的创作风格,凸显了剧作的政治基调。
开场时亨尼希被暴力绞杀,剧终时穆尼被绞死在酒吧内,两者的正义性同样受到质疑,剧作强调,这两人是被哈利用同一根警棍击倒。无辜的亨尼希成为英国最后一个被执行绞刑的犯人,而绞刑被废除之后,穆尼仍被哈利非法绞死。英国长达四个世纪的绞刑在1965年被废止,随后死刑最终被废除。20世纪60年代英国自由化改革的系列行动,如1967年出台《性侵法》《堕胎法》、1968年废除戏剧审查、1969年废除死刑,均被认为是英国那些年“宽松社会”的产物。[8]《绞刑手》的政治基调正体现在它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这个在英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剧中提及的几名绞刑犯以及无辜者的回忆都涉及国家暴力和司法不公的问题。
历史上,奥伯特·皮尔朋最初以“战时绞刑手”闻名[9],因为他处决了很多纳粹战犯,剧中也提到这一史实。关于他生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确立了他作为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绞刑手的名声。对皮尔朋来说,绞刑是一个家族职业,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著名绞刑手,英国的另一个著名绞刑手斯蒂芬·韦德就曾在日记中提及皮尔朋家族的名声。[10]尽管皮尔朋是英国头号绞刑手,但在剧中只是一个陪衬人物,核心人物是哈利,其全名哈利·韦德是英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绞刑手哈利·艾伦和斯蒂芬·韦德姓名的组合。哈利·艾伦的蜡像至今陈列在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恐怖室中,这足以证明其名人效应。
剧中哈利的生活经历与史料中的绞刑手哈利·艾伦十分接近。与前者的形象一致,艾伦“总在行刑时戴黑色领结,他的日记、两个领结和其他物品在2008年11月一起被出售”[11]。甚至剧中的酒吧也是英国废除绞刑后艾伦实际经历的投影。幽默之处就在于,绞刑被废止后,皮尔朋和艾伦这两个声名赫赫的绞刑手各自开了一家酒吧。“据报道,皮尔朋的酒吧被戏谑地命名为‘扶贫者’(Help the Poor Struggler),而公职人员哈利·艾伦在博尔顿郊外法恩沃思开的酒吧名叫‘绳与锚’(Rope andAnchor)。”[12]显然,剧中的两个绞刑手源自麦克多纳对历史资料的研究。通过影射历史上的绞刑手和被绞死者,剧作质疑了绞刑手在人们心中的职业荣誉和被绞死者所遭受的所谓“正义审判”。
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复仇的滥用,揭露杀戮文化对人们心灵的戕害,是麦克多纳黑色戏剧与影视作品的核心主题。20世纪60年代,绞刑被废除后,奥镇的人们仍坐在哈利的酒吧中,他们渴望聆听绞刑的故事,他们狂热地支持绞刑与死刑,他们尊崇绞刑手为“国家英雄”。酒吧常客比尔痛恨绞刑犯:“吊死都便宜了他们。”他反对废除绞刑:“国家这么想,百姓也这么想,只有政客们不同意,于是我们今天就发现自己被困在了十字路口。”比尔还再三主动出手帮助哈利把穆尼吊在半空,犯下了不折不扣的帮凶罪行。在绞刑被废止以后,奥镇的人们依然热爱他们的绞刑手,支持绞刑与死刑,正如《曼彻斯特晚报》的评论:“哈利仍然令酒客们在他的酒吧中簇拥着他,围绕着他。”[13]麦克多纳无情地揭示了绞刑手哈利在奥镇依然深受人们尊崇和支持的事实,奥镇的酒客们久久地坐在哈利的酒吧中,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行人。
帕特里克·洛奈根(Patrick Lonergan)宣称:“一项又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废除死刑40年后,大多数选民都赞成重新启用死刑,尤其是针对虐待儿童或恐怖主义等罪行。”[14]苏珊娜·克莱普指出:“《绞刑手》并不是一种争辩,而是一种氛围,它让观众沉浸于另一种文化,那种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15]麦克多纳《绞刑手》以一个英国小镇作为故事背景,以一种政治剧的风格抨击英国绞刑的暴力和司法制度的不公,质疑刽子手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剧作家延续了黑色喜剧的风格和对暴力的奇特表现,他让人们重回并直面那个时代文化中的仇恨、野蛮与杀戮。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在人类跨入现代文明的今日,《绞刑手》依然是一面镜子,映射着当下世界充满仇恨血腥的暴力统治、战争杀戮、弱肉强食的社会场景。
2021年12月于纽约芮枸公园
注释
[1]Martin McDonagh,Hangmen,London:Faber & Faber,2015. 以下剧本引文出处同此,不再一一注出。
[2]Ondřej Pilný,“‘Did You Like How I Made that Turn,Officer?’Martin McDonagh’s Hangmen and Capital Punishment”,Hedwig Schwall,Boundaries,Passages,Transitions,Trier:Wissenschaftlicher Verlag Trier,2018,pp. 91-100;“‘Fun,Disturbing and Ultimately Forgettable?’Notes on the Royal Court Theatre Production of Martin McDonagh’s Hangmen”,Hungarian Journal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2017,Vol. 23,No. 1,pp. 121-126.
[3]Ondřej Pilný,“‘Did You Like How I Made that Turn,Officer?’Martin McDonagh’s Hangmen and Capital Punishment”.
[4]Susannah Clapp,“Hangmen Review—a Tremendous,Terrifying Return by Martin McDonagh”,The Guardian,2015-09-27.
[5]Michael Billington,“Hangmen Review—Martin McDonagh Returns with a Savagely Black Comedy”,The Guardian,2015-09-21.
[6]Dominic Cavendish,“Hangmen,Royal Court,Review:‘Pitch-perfect’”, The Telegraph,2015-09-18.
[7]同注[3]。
[8]Norman Lowe,Mastering Modern British History,London:Palgrave,2017.
[9]Steve Fielding,Pierrepoint:A Family of Executioners,London:John Blake,2008.
[10]Stephone Wade,Britain’s Most Notorious Hangmen,Barnsley:Wharncliffe,2009.
[11]Richard Clark,English Hangmen 1850 to 1964, http://www.capitalpunishmentuk.org/hangmen.html.
[12]Richard Clark,James Francis Hanratty:The A6 Murder, http://www.capitalpunishmentuk.org/hanratty.html.
[13]H. Cunliffe,J. Gwilliam,“Harry Had the Regulars Hanging on His Every Word”,Manchester Evening News,2006-04-06.
[14]Patric Lonergan,A Pacifist Rage:Martin McDonagh’s Hangmen,London:Wyndham’s Theatre,2015,pp. 19-20.
[15]同注[4]。
(原载于《戏剧与影视评论》2022年3月总第四十七期)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转载合作请联系后台)
作者简介
胡开奇:戏剧翻译家,戏剧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卡尔森戏剧中心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戏剧学院访问学者。著作有《戏剧集:一九八四/动物庄园》《美国当代严肃戏剧1990―2013》《英国当代戏剧1990―2013》《新世纪百老汇名剧评析》等。译有《萨拉·凯恩戏剧集》《迈克·弗雷恩戏剧集》《枕头人:英国当代名剧集》《怀疑:普利策奖戏剧集》《山羊:阿尔比戏剧集》《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迷失:美国当代戏剧名作选》《丽南镇三部曲》《阿伦岛三部曲》《红色》《奥利安娜》《屠神》《黑鸟》等。
《戏剧与影视评论》是中国戏剧出版社与南京大学合办的双月刊
创办于2014年7月
由南大戏剧影视艺术系负责组稿与编辑
本刊以推动中国当代戏剧与影视创作的充分“现代化”为宗旨
拒绝权力与金钱的污染,坚持“说真话”的批评
微信号:juping_2016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戏曲研究》
《戏曲与俗文学》
《中华戏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