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龙泉铁壶 品味时光流韵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皇甫晓文 刘炳友 通讯员 闫盛霆 仇慧清
展翅欲飞的喜鹊,活灵活现的龙凤,各种图案令人眼花缭乱;菱形、方形、圆形,各种造型玲珑奇巧,让人惊叹;红色、黄色、蓝色,炫彩夺目的颜色搭配夺人眼球......走进位于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的齐缘堂铁壶博物馆,近万把琳琅满目的铁壶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仿佛走进了一座壶文化的多彩世界。
匠心铸造 让铁壶精品融入生活
这一把把精美的铁壶都出自一个人,那就是齐缘堂铁壶博物馆的馆长--戚平川。作为铁壶第三代手工艺人,戚平川痴心于这项传统技艺几十年,注册的齐缘堂铁壶商标荣获“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制作技艺也被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泉镇圈子村人,戚平川对龙泉铁壶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在挖掘传统制壶工艺的基础上,戚平川借鉴国内外铁壶制作的先进技术,大胆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他设计制作了《天方地圆》《人生如意》《比翼双飞》《喜上眉梢》等300多种款式新颖、寓意深刻、造型独特的铁壶,既有传统的实用功能,又将锡、银、金等通过浇铸、裁剪、粗磨、雕刻、镶嵌、精磨6道工序,制作成各种图案,装饰在壶上,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一把龙泉铁壶的制作设计,都融入了戚平川的心思和审美。从收藏老铁壶,到自己设计、铸造铁壶,18年时间,戚平川在挖掘传统制壶工艺的基础上,将龙泉铁壶注入创新元素。他本人也先后荣获淄博金牌工匠等多项荣誉称号。
推陈出新 为铁壶发展赋予生机
作为铁壶非遗传承人,戚平川不断推陈出新,壶口包铜壶身镶银技艺不仅获得专利,天然植物养壶也成为国内一绝,开发出的上千种铁壶成为具有实用与艺术相融合的艺术品,把原本只是煎茶煮水的铁壶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为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元素,戚平川就在壶体、壶盖、壶提梁等细节上大作文章,反复斟酌:在壶体上,设计了贴近当地实际的简洁浮雕图案;铜盖上,添加了铸造的聊斋元素以及各种图案,铁壶一下更多了“龙泉味儿”。壶摘尝试使用当地琉璃,铁壶档次大为提升。从收藏老铁壶到自己设计、铸造铁壶,戚平川赋予了龙泉铁壶新的生命。他把一把普通铁壶,在流淌的时光里,变成颇具韵味的模样。一把铁壶的“出炉”,除前期的设计构思外,还需要26道工艺流程、60多道工序、最快15天打造而成。
在创新的道路上,戚平川从未停止脚步。淄博市发源地铁壶文化艺术研究院落地齐缘堂,戚平川创作的《诸事如意》和《一带一路》分别在2020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泰山桃木王”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银奖。
技艺传承 把铁壶文化发扬光大
1946年,戚平川的爷爷创下了“齐缘堂”品牌。从此,打铁壶这项技艺就传承了下来,即使在生活条件差、销路不好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现在,已经陆续有人向他请教铁壶制作技术了,不仅有年轻人,还有70多岁的老先生。他很高兴,因为有更多的人开始喜欢这门技艺了。
他现在已经着手开设镶嵌金银、刻瓷技术等的铁壶制作免费培训班,目的就是想通过培训,发现好苗子,把铁壶制作技艺推广出去。目前,跟着戚平川学习铁壶制作技艺的有5人,他本人也荣获了淄博市十佳名师荣誉称号。
铁壶是一种文化流传的载体,文化气息特别浓郁,而非一具简单的茶器。龙泉铁壶需要传承,戚平川深知其理。“我计划建一个铁壶文创园,把铁壶的文化渊源、烧制技艺、观光旅游、教育研学、茶艺体验等融合在一起,在铁壶上融入本土的文化符号,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文创园,把龙泉铁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和喜欢。”戚平川对未来规划信心满满。
作为龙泉铁壶博物馆副馆长,戚平川的夫人刘凤也会经常亲自操刀上马,这里的每把铁壶,自然也都凝聚了她的心血。
编辑:董秀
校对:葛珍珍
编审:于恩刚
出品:淄博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