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国务院21条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超12亿千瓦;财政支持“双碳”工作: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出炉,年发电量将达3.3万亿千瓦时;《中国...
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国务院21条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超12亿千瓦;财政支持“双碳”工作: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出炉,年发电量将达3.3万亿千瓦时;《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深圳高居榜首,北京、青岛、杭州、昆明位列前五。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国务院21条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2030年风光发电总装机超12亿千瓦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7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一是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二是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着力提高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三是深化新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优化新能源项目接网流程,健全新能源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四是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化水平。五是保障新能源发展合理空间需求,完善新能源项目用地管制规则,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六是充分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科学评价新能源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和效益,支持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等矿区开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效益的新能源项目,促进农村清洁取暖、农业清洁生产,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七是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优化财政资金使用,完善金融相关支持措施,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关键,核心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近年来,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取得不小的成就,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阶段,但是电网消纳不足等痛点。在新能源发展的新阶段,实施方案以21项举措,提出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
2、财政支持“双碳”工作: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
5月30日,财政部发布《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六大支持重点方向和领域,包括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
《意见》提出五大财政政策措施,包括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包括资金分配突出重点,强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保障力度,提高资金政策的精准性。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绿色转型。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更好地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梳理现有政策,明确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资金投入渠道,将符合规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任务纳入支持范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交易和碳税是碳减排的两项重要的碳定价政策工具,去年7月份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不过在碳税方面政策仍未出台,是否开征碳税也存在争议。未来,财政部在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方面,是否会向碳税跨出一步,我们拭目以待。
3、“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出炉,年发电量将达3.3万亿千瓦时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出四大目标,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18%左右;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和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和18%左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规划》明确了7个“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包括新疆新能源基地、黄河上游新能源基地、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黄河几字弯新能源基地、冀北新能源基地、松辽新能源基地、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廊道;2个“十四五”水风光综合基地,包括川滇黔桂水风光综合基地、藏东南水风光综合基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十四五”是碳达峰的窗口期,要达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的要求,需要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规划从可再生能源的总量、发电、消纳、非电利用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同时明确提出7个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定下详细的任务表。
4、《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深圳高居榜首 北京、青岛、杭州、昆明位列前五
近日,南财城市通、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报告构建了净零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对30个样本城市的净零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总排行中,深圳以较大优势高居榜首,北京、青岛、杭州、昆明、西安、武汉、厦门、广州、长沙分列第2-10名。
报告构建了净零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净零碳城市指数为一级指标,共设碳排放指数、能源结构指数、能源消费指数和发展质量指数等四个二级指标,下设33个三级指标。其中,碳排放指数青岛第一,深圳碳排放强度最低;昆明位列能源结构指数首位,火力发电占比最低;能源消费指数西安表现最佳,唐山需改进;深圳发展质量指数最佳,一线城市均在前五名。
报告还将深圳、北京、青岛、武汉、西安、杭州、昆明、厦门和长沙9个城市作为重点样本城市进行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提供了部分国际低碳城市的发展经验。最后,报告针对性地为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建议,探讨迈向净零碳城市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21碳中和课题组发布的第二份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报告在南财城市通的数据支持下,在去年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净零碳城市指标体系,对30个样本城市进行分析,深圳仍以较大优势高居榜首。报告旨在评估中国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及其在不同维度表现出来的减碳潜力。
5、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沈阳举行
6月5日,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我国自2017年开始连续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今年活动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在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中宣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书磊宣布山东省为2023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6月5日是环境日,生态环境部确定今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6、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周成交量仅40吨,碳价无变化
5月30日-6月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700,040吨,总成交额38,202,360.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40吨,周成交额2,360.00元,最高成交价59.00元/吨,最低成交价59.00元/吨,6月2日收盘价为59.00元/吨,与5月27日持平。大宗协议交易周成交量700,000吨,周成交额38,200,000.00元。截至6月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2,836,680吨,累计成交额8,424,696,015.02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5月下旬碳市场短暂活跃之后,过去一周,受节假日影响,交易时间减少,碳市场挂牌交易周成交量又创下新低。此外,碳价维持在59.00元/吨,没有任何变化。
二、绿色金融周报
1、绿色金融里程碑: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6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银行保险机构应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和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互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投融资流程管理,做好授信和投资尽职调查,加强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通过完善合同条款督促客户加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完善贷后和投后管理。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采取差异化、便捷化的管理措施,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是中国银保监会对银行业保险业提出的一个全面、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是对绿色金融发展一份有力度、有雄心的政策指引文件,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明确了银行保险机构识别、防控和监测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的责任和义务。首次提出了银行保险机构最终需要实现碳中和,特别是强调了要考核资产组合碳排放(范围三排放)的强度。明确区分了资产组合碳排放和运营碳排放两个概念,指出两者都需要以稳妥方式有序实现碳中和,为银行保险机构如何核算资产组合碳排放和建立碳足迹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2、周小川:要形成支持减碳的市场机制
5月31日至6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BIS)、欧洲中央银行(ECB)和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联合举办的第二届“绿天鹅”国际会议在线上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指出,需要形成有效的、支持减碳的市场机制,发挥金融机构在定价、风险管理、跨期和跨境投资等方面的特长和作用。在市场方面,他提出碳排放的“影子价格”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语境和历史排放,虽然各国碳市场目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长期而言会逐步趋向一致。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在圆桌环节介绍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出的转型金融框架。这一框架包含五大要素: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信息披露要求、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以及评估和应对气候转型可能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他指出,通过制定转型原则以及界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披露要求,将有效规范转型金融可以支持的投融资活动,防范“假转型”风险。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关注无序转型可能带来的失业、能源短缺和通胀等问题,并积极制定应对措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应重视碳市场对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碳市场建设需要金融部门积极参与。考虑推动碳市场的统一与互联,特别是建立广义的碳抵消市场与碳排放配额市场的联通,以产生一致碳价,促进资源配置最优化,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3、上交所:强化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新增低碳转型公司债券规则安排
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期编制完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上交所将落实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动关键制度创新,努力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大力支持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强化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动交易所自身绿色低碳发展。6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2年修订)》。本次修订重点新增了低碳转型债券和疫情防控债券相关规定,以加强市场引导,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升级转型,保障重点企业打好疫情攻坚战。其中,新增低碳转型公司债券的规则安排。明确债券定义、募集资金用途、特殊条款安排、项目申报及披露要求等,并参考市场成熟做法,引入低碳转型挂钩债券概念,鼓励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利用好低碳转型债券推进“双碳”工作。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0年11月和2021年7月,上交所先后发布、修订《特定品种公司债券指引》,形成了由短期公司债券、可续期公司债券等特定类型债券以及绿色、创新创业、纾困、乡村振兴等特定主题债券构成的特定品种债券序列。此次修订,上交所高度重视响应国家推动“双碳”工作、强化金融支持防疫等相关重大决策部署。
4、生态环境部丁辉:气候投融资试点基本完成评审,即将全面启动运行
5月29日,第十届(2022)SIIFC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表示,目前气候投融资试点已基本完成了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启动运行。生态环境部将充分发挥全国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优势,积极通过政策协同和金融创新,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当前,根据国内有机构测算,中国2021年至2030年间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约为14万亿元至22万亿元,而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在百万亿元级别。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那就是资金,或者说投融资问题。因此,要大力引导金融部门和工商业对“双碳”目标做出系统性响应,通过市场机制,特别是碳价传导机制,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5、国资委: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全覆盖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统筹推动上市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工作机制,提升ESG绩效,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立足国有企业实际,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信息披露规则、ESG绩效评级和ESG投资指引,为中国ESG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业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仅一年的准备时间,显示ESG信息披露的紧迫和必要。以央企为重点对象,体现了央企整体在ESG管理上的重视程度,以这些企业作为各自行业的典型企业,有助于带动ESG披露的整体发展和质量提升。
6、央行研究局课题组:逐步建立可靠高效的碳定价体系
5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发布文章《促进消费投资增长 实现经济平稳高质量运行》。课题组指出,要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系统化金融支持。一是强化绿色金融基础性制度安排。强化金融领域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继续推动建立统一的国内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形成适用于全国大部分银行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规范,逐步建立国内统一的转型金融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主动参与制定全球统一的可持续披露标准。二是逐步建立可靠高效的碳定价体系。高质量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市场化手段降低全社会碳减排成本。三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推动发行碳中和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综合利用信贷、债券、股权投资、信托等多样化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低碳经济活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低碳、可持续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立足新发展阶段,支持和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投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选项。
7、马骏:市场主体发行绿色金融产品可参考IPSF《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
2022年6月3日,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与去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发布的初版相比,《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采纳了许多2021年11月4日至2022年1月14日期间公开征集到的市场反馈意见,完善了现有目录,并增补了17项由中欧专家评估确认的经济活动。至此,《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一共包含了中欧分类目录共同认可的 72 项对减缓气候变化有重大贡献的经济活动。新增内容包括了对建筑业和制造业实现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活动。
IPSF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工作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IPSF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工作组和专家组将继续完善方法学,逐步扩大《共同分类目录》覆盖的经济活动和环境目标,加强与各国(地区)可持续金融标准制定者的沟通,探索进一步提升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兼容性的路径,鼓励市场主体在发行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产品时使用或参考该目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共同分类目录》从初版发布以来,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市场主体已经开始用《共同分类目录》对绿色金融产品贴标,相关工作正在成为推动提升国际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的可比性和兼容性的一个重要力量。
8、工商银行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境外绿色债券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全球中期票据发行计划(GMTN Programme)”下,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涵盖美元、港币、欧元和离岸人民币四个币种、五只债券。该债券在香港、新加坡、伦敦、迪拜四地交易所同时整体上市。工商银行本次募集资金将聚焦低碳领域,专项用于绿色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等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领域的绿色项目。本次绿色债券发行得到市场高度认可,各类型投资机构踊跃参与认购,整体账簿认购超过3倍,最终发行规模等值26.8亿美元,发行规模及成本控制处于市场领先水平。此外,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比年初增长3000亿元,大力支持了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重点领域,绿色信贷总量、增量继续领先市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以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本次发行是工商银行践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巩固了工商银行在绿色债券发行领域的领先优势。
9、中国进出口银行发布碳减排贷款信息披露报告
近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公布了向符合条件的碳减排项目发放的碳减排贷款,并披露了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项目数量、碳减排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碳减排贷款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2022年1月11日至2022年3月31日,进出口银行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下,合计向1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77,665.89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9%,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99,916.00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碳减排效应最为显著的有江苏龙源大丰H6#300MW项目、曲靖市马龙区通泉风电场项目和天润安阳滑县赵营分散式风电场项目。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以来,进出口银行累计向27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574,648.74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8%,带动的年度碳减排量为966,659.26吨二氧化碳当量。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信息披露的碳减排贷款将专项用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进出口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持续发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作用,定期披露碳减排贷款相关信息。
10、建行发行100亿可持续挂钩绿色金融债券
近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在银行间市场顺利完成簿记,本期债券为境内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债券。本期债券总规模100亿元,期限3年,前两年票面利率为固定利率,第三年票面利率与预设关键业绩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完成度挂钩,即若建行截至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占经调整的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的比例不低于11.50%,则第3年票面利率保持不变;若未完成目标,则第三年票息上调25bps。本期发行全场认购2.44倍。最终票面利率为2.60%。本期绿色金融债券通过债券结构设计,既为绿色低碳项目募集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又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本期债券的募集资金将投向城市轨道交通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另一方面,本期债券创新设置发行人绿色贷款余额占比作为关键业绩指标(KPI),并以2021年绿色贷款占比(10.96%)作为基准线,设定11.5%为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预计建设银行2年后可实现新增绿色贷款余额963.61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债券成功发行丰富了绿色金融债券产品形态,为绿色金融债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为金融创新服务绿色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该绿色金融债券通过设置关键业绩指标(KPI)和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能够以相对较小的债券发行规模,带动所挂钩的更大规模的绿色业务发展,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同时,主动设置的票面利率调整机制也对中国建设银行形成自我约束,强化其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
11、兴业银行落地首单CCUS绿色金融项目及首笔“银担”合作支持的碳减排贷款
近日,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成功获批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用于内蒙古包瀜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碳化法钢铁渣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笔业务是兴业银行首单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领域绿色金融项目,也是该行依托央行政策支持在绿色制造领域产品创新的又一次突破。内蒙古包瀜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碳化法钢铁渣综合利用项10万吨示范产业化项目为全球首套固废和二氧化碳矿化示范产业项目,入选国家重大项目库、国家CCUS低碳发展项目库。为支持该项目快速形成产业化规模,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率先为该公司批复并发放项目前期贷款7000万元,项目投入使用后,每年预计减少(封存)二氧化碳10万吨的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兴业银行宁波分行成功落地宁波振阳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支持奉化洪马电机科技有限公司300K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放款金额60万元,该笔贷款是享受政策性融资担保产品“双碳保”支持的碳减排贷款,全额免除担保费用。据测算,该笔贷款每年可带动减排二氧化碳量108.76吨,年节约标准煤量45.96吨、及相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量,环境效益显著。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兴业银行CCUS领域绿色金融项目贷款是落实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政策的行动,“双碳保”示范业务落地,是帮助当地中小微清洁能源企业解决融资增信难、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起到良好的案例示范效果。
12、浦发银行绿色票据再贴现为企业减负
近日,浦发银行深圳分行落地分行内首笔绿色票据再贴现业务。为让更多绿色企业了解相关产业政策与绿色金融产品此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该分行还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融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融资、充电桩项目融资等场景提供全流程服务方案。2021年浦发银行发布了“浦发绿创”品牌,并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迭代至3.0版,涵盖绿色智造、绿色城镇化、环境保护、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和碳金融等六大领域,全力服务碳中和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浦发银行正积极梳理并对接符合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的名单内企业,充分了解其融资需求,针对性引导其办理银票贴现业务,为绿色实体企业带来优惠。2022年以来,浦发银行加强绿色债券投资及做市交易,丰富绿色交易策略,新发放碳减排贷款赋能碳减排,不断推动低碳生态发展。
13、农发行发行2022年首单绿色债券
5月26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中央结算公司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成功发行2022年首单绿色债券30亿元,发行期限为2年期,发行利率为1.8512%,低于上一日中债单券估值26BP,认购倍率为4.7倍。此次发行得到了中信证券、光大银行、中金公司、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的大力支持。该期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国家储备林、高标准农田、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等项目的贷款投放,其中包括定点帮扶县国家储备林项目等。该期债券严格按照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要求的“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原则,支持项目经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认证,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标准。截至目前,农发行已累计发行绿色债券786.2亿元人民币、5亿欧元,绿色信贷余额近1.4万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期债券募集资金将有效助力脱贫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是农发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绿色实践。
14、宁波: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金融应用试点启动
6月1日,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试点在宁波启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根据全国碳市场和地方试点经验,积极探索碳创新,与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等机构合作起草了企业碳资信评价体系规范,开发了国内目前为止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
据介绍,碳资信评价是对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这一关键环境因素时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评估,具体需要采集企业某一时期内的业务碳状况和资产碳状况,通过碳资信评价标准,从碳技术先进性、碳排放战略、碳减排制度、交易类碳资产等维度开展分析,最终形成AAA、AA、A、BBB、BB、B、CCC、CC、C三等九级的评价结果。与现有碳金融相关试点大多聚焦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不同,碳资信评价是全面刻画企业的碳能力、碳资产等信息,并定期提供企业贷款存续期内经营、用电、碳排放、碳资产、碳管理等数据,完成金融应用闭环,既反映碳风险,也反映碳价值。在当天由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宁波市碳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及金融应用试点启动会上,首批碳资信评价体系金融应用试点企业与银行的成功签约。与此同时,《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也宣布预发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资信评价不仅关注企业的资源能力与财务指标现状,同时注重气候变化与碳中和义务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性影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长期资信状况,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此次试点是一项创新举措和有益的金融探索,对于积极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5、湖州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绿色交易中心
6月2日,湖州绿色交易中心揭牌成立。据悉,湖州绿色交易中心将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以环境资源配置为中心,全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普惠等各类环境权益交易,把环境权益变成真金白银,逐步建设公正、规范、高效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要素交易市场格局,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有区域影响力的绿色交易中心、绿色定价中心和绿色创新中心。湖州目前已将1217家企业的排污权信息纳入湖州绿色交易平台,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磷五项指标纳入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体系,涵盖电力、水泥、纺织、造纸、印染等数十个重点行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湖州此次成立绿色交易中心,是对整个权益交易市场体系的补充,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创新探索,对湖州经济转型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6、海南首单蓝色碳汇生态产品成功交易
5月31日,海南首个蓝碳生态产品交易完成签约,标志着海南自贸港蓝碳资源价值转化实现实质性突破。本次交易的蓝碳生态产品是位于海口市三江农场的红树林修复项目,由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实施。预计该项目可在未来40年产生9万余吨碳汇量。此次纳入交易的是近5年产生的3000余吨碳汇量,由紫金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购买。蓝碳是指由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而产生的蓝色碳汇。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滨海生态系统都是重要的蓝碳资源。近年,海南重视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推进蓝碳基础研究和机制创新,于今年初成立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蓝碳的研究和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理论研究、碳汇开发、交易规则建设和价值转化等方面进行创新。鼓励多方参与,深化对外合作,将海南打造成为展示中国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靓丽名片。
17、蚂蚁集团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已实现运营碳中和
6月1日,蚂蚁集团发布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式启动数字普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开放生态四位一体的ESG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蚂蚁集团宣布2021年已如期实现运营范围碳中和;落实降费让利,为小微商家降低经营成本近50亿元。2021年研发投入超188亿元,连续3年增长率超39%。生态用工超过5.49万人。其中,通过自研发的绿色计算技术,2021年帮助供应链上游数据中心实现碳减排量达29591.48t CO2e,占蚂蚁集团价值链碳减量的80%。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数字技术的创新逐步成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ESG也正在成为投资者愈发重视的评价维度。作为平台方,蚂蚁集团把绿色发展确定为核心战略方向,通过创新的技术和公益形式吸引公众更广泛参与绿色低碳生活。
18、中国太保落地全国首笔温室气体控排企业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
近日,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联合上海环交所及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向实体企业提供“碳配额+质押+保险”服务,为纳入2021年《上海市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的上海华峰超纤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这是国内落地的首笔温室气体控排企业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该业务的成功落地,为重点控排企业充分挖掘碳资产金融属性,有效盘活碳资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这也是去年12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保监局以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上海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后落地的按照新指引操作的首笔碳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建设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盘活碳资产对于我国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用十分关键,特别是今年经济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实体企业充分利用碳资产获得资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太保所推出的这项业务,可以有效缓解当前企业因经营活动暂停导致流动性紧张的问题。
撰稿:李德尚玉 实习生周怡廷
统筹策划:李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