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17的名气不如容克斯公司的那几个轰炸机响,也比不上自家后来的Do217,但在西班牙内战和二战前期也曾为希特勒出了不少力。这架飞机本身也比较有特点,绰号“飞行铅笔”,也有译成“飞笔”的,都一个意思,但墨林第一次看到这架飞机时,怎么想不通它为什么会得到这么个绰号,直到后来看到了这货的首架原型机,墨林才恍然大悟。因为飞机比较老,高清大图不太好找,大家将就看看。
最常见的Do17 Z,这哪里像铅笔了?
Do17是二战前德国追求“高速轰炸机”的产物,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道尼尔公司这一年拿出了一个初始设计方案,准备竞争一个六座高速邮政飞机的项目,但客舱比较窄、人员乘坐很不舒服,运行成本也高,因此落选,但却引起了当时汉莎航空公司飞行队长的兴趣,在试飞后给出了“像战斗机一样灵活”的评价。当时德国还不敢明目张胆研制军用轰炸机,于是1933年3月新组建的德国航空部发布了“双垂尾高速飞机”和“配备特殊装备的货运飞机”的研制计划,实际就是高速轰炸机,道尼尔公司拿出之前的设计稍加改进,于1933年4月正式推出了V1原型机,唯一与研制要求不太符合的是单垂尾,为了不引进英法的注意,机上一开始没有配备相关的“特殊装备”。
Do17V1原型机,身形修长秀气,铅笔的灵感来源
经过近一年多的改装,悄悄在机上加装了炸弹投放机构和自卫机枪,1934年11月23日,单垂尾版的Do17V1首飞成功,采用两台宝马BMW Ⅵ7.3发动机,这架原型机在1935年2月和4月经历了两次着陆事故后报废。双垂尾的V2于1935年5月18日首飞,V3于1935年9月19日首飞,V2后来在1935年12月21日因发动机故障后坠机。首架量产的E-1型轰炸机于1936年底投入生产,1937年初首批Do17E-1装备德国空军。
Do17E型,和铅笔也还挺接近
Do17为了追求高速,机身整体非常纤细,线条非常简洁。生产型的各系列为了轰炸瞄准的需要,设置了全透明的玻璃机头,驾驶舱被抬高,后还在机头下方一侧增加了“Bodenlafette”吊舱,一般称为“Bola”吊舱,提供向后方的防御火力,这个吊舱在德国中型轰炸机上几乎成了标配。同样标配的还有集中驾驶舱,4名机组成员全部集中在机头,一般是1名飞行员、1名投弹员和2名射击员,也有型号是3人或者5人。投弹员要兼顾操作机头下部前方和“Bola”吊舱中的向后射击的机枪,两名射击员则负责操纵其他机枪。Do17最多可以搭载6挺机枪提供不同方向上的自卫火力,不过显然由于人员的限制并不能同时开火。
Do17Z的驾驶舱
F型是在E型基础上改装的远程侦察机,机身上安装了两个摄像头和六个照明弹发射管,只配备了2挺防御机枪,F型的第二个原型机后来成为了蔡司公司的测试用机。1937年底开始,使用两台BMW132F星形发动机改装的被定名为Do17J-1/2型,主要用于测试评估BMW132F发动机的运行情况,只有两台原型机;类似的还有换装Bramo323星型发动机的Do17L-1/2,由于Bramo323在测试中表现不错,后期大量生产的Do17基本都配备了这台发动机。除了这两架测试机以外,量产的L型最终成为侦察机,但采用的是1000马力的奔驰DB600A发动机。
Do17F,还有铅笔的影子
与L型同时发展的还有M型,M型的原型机在1937年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国际军用飞机比赛中,飞出了425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超过了当时最快的法国战斗机,南斯拉夫之前已经进口了36架E型,此时又被M型的性能吸引,加上德国允许南斯拉夫“无限制采购”,于是又买了36架,但换装了法国的发动机,被命名为Do17K。M型本来计划安装DB601发动机,但因为这台发动机当时还要供Bf109和Bf110装机,因此量产的M型主要配备的是Bramo323A-1发动机,速度比最初的E型还要高一些。在M型的基础上发展了R型和P型,都作为远程侦察机使用。R型只有原型机,使用2台DB600发动机,没有投入生产。P型是M型换装865马力的BMW132N发动机的型号,此外与M型基本相同,但只有三名机组成员和4挺MG15自卫机枪。
Do17M,只剩后机身还保留铅笔的灵魂
Do17P,各型Do17起落架都自带挡泥板
Z型是产量最大和使用最多的改型,主要是轰炸机,基于于西班牙内战期间的战斗经验重新设计了前机身,驾驶舱部分更大。为测试Z型,中间还产生了两个过渡型号S型和U型,这两型没有大规模生产。Z型本来也计划安装DB600发动机,但由于产量跟不上,最后还是换成了Bramo323系列星形气冷发动机。Z型有多个子型号,其中Z-0是测试发动机用、Z-1采用的Bramo323A-1发动机被证明功率不足,性能达不到要求,特别是速度指标下降非常严重,因而不久之后又换装了1000马力的Bramo323P-1发动机,成为了Z-2型。
Z-1型,和铅笔已经不沾边了
Z-2专门针对Do17的性能需求进行了调整,发动机功率增加使炸弹负载从5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但满载炸弹的作战半径只有330公里。这之后Z系列进一步改装升级,换装Bramo323P-1发动机后诞生了Z-3型,主要是用作侦察或轰炸效果评估,产量不大;Z-4是专用教练机,基本没有自卫火力;Z-5是作为反舰飞机设计的,在机身和发动机短舱中安装了充气袋,以防迫降到水面上;Z-6还是侦察机,但有一些也被当成夜间战斗机,有的还加装了机载雷达。
驾驶舱里这位据说是林德伯格
此后的Z-8、Z-9都是对地攻击机,但由于缺少装甲防护而被认为战场生存力不高,因此都没有投入量产。使用Z-9进行了新式“蝴蝶炸弹”的试验,这种炸弹单个体积比较小,多个炸弹装在一个大投放器里,投放后在空中弹开,用于对地面无防护的人员和装备进行大面积轰炸,被认为是后来集束炸弹的鼻祖。
蝴蝶炸弹,左边是打开状态
1940年以后,部分Z-6改用了Ju88C的“实心”机头,配备一门20毫米MGFF加农炮和三挺7.92毫米MG17机枪作为夜间战斗机,其中三架原型机被称为Z-7,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Z-10,安装了一套SpannerAnlage红外探测系统,从机头的发射器发射红外光,驾驶舱内的显示单元将目标显示给飞行员,听起来很先进,但后来发现基本没什么L用,Z-10还用来测试早期的Lichtenstein雷达系统。
用于测试雷达的Z-10
Do17纤细而修长的机身,除了帮助获得高速性能以外,一个意料之中的好处是机身在被弹面积小、无论是对手的地面高炮还是空中战斗机都不好击中,加上油箱采用了自封措施,也减少了被击中后起火的可能,因而Do17在二战初期生存力比较高,即使受伤也经常能够带伤返航。比较明显的缺点是航程普遍不高,载弹量比较小,最大不超过1吨,一般只有500公斤。后期随着苏联和英国战斗机性能的提升,在不列颠之战时Do17的速度优势已不存在,因而遭到了比较大的损失。1940年以后,Do17已经停产,1941年底基本被Ju88取代。在Do17的基础上还诞生了Do215和Do217,这又是后话了。
一架“哦嗬”了的E型
Do17发挥作用主要是在西班牙内战和二战初期德军的进攻行动中。在西班牙内战中Do17E和F的速度超越了大多数敌方战斗机,因而表现很抢眼。德国入侵波兰前有四个轰炸机团装备了Do17,总数量大约530多架,其中包括100架E-1型、188架Z-1型和213架P-1型,还有数十架M型,这些飞机使用燃烧弹轰炸隐蔽在丛林中的波兰军队,造成了大量伤亡。在法国战役期间Do17的作战效能开始下降,损失有所提高,但由于机动性较好、高速度可以摆脱大多数战斗机的攻击,因此还是受到了一些飞行员们的欢迎。
西班牙内战期间的Do17E
但随后在不列颠之战中,面对英国战斗机时,Do17明显力不从心,损失不断创下新高。1940年8月18日,9架Do17Z以低高度飞行以规避英国雷达探,结果4架被击落、5架被击伤。1940年9月份之后,当德国开始轰炸英国大城市时,Do17的低空性能优势基本发挥不了作用,9月15日这天,德军三个轰炸机团共损失了20架、另有13架被击伤。整个8月Do17共损失54架、另有20架因伤报废;9月又损失了50架,10月再损失36架,Do17甚至临时安装了八挺机枪以增加防御火力,但还是挡不住大英帝国一众风火战斗机的攻击。后来英德双方都集中精力摸黑攻击,Ju88和新的Do217也不断扩大生产,Do17就基本退出了不列颠战场并逐渐停产,打苏联时虽然也有Do17披挂上阵,只不过数量既少、发挥的作用也谈不上有多大。
一架正在投弹的Z型
除了德国之外,西班牙、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意大利等国也先后获得了部分Do17 ,总产量2139架。中立国瑞士于1940年4月扣留了一架降落在巴塞尔机场的Do17Z-2。盟军这边,1941年6月,2架Do17K载着未满18岁的南斯拉夫的末代国王彼得二世和皇室的黄金储备逃亡到英国,这两架飞机随后被编入皇家空军序列,英国人用了两个月后,终于在1941年8月27日的一次空袭中被摧毁。美国陆军航空队也至少获得了一架Do17E-1,战后被带到美国进行测试,不过这个时候测试结果咋样好像也没啥意义了。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就点个关注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