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故居:文化“好戏”正在上演
将打造成为集名人展览、沉浸式戏剧和休闲于一体的青岛文化新地标
听过赵太侔这个名字的人或许并不算多,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写意风流——为赴赵太侔的邀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舍、童第周、丁西林等赫赫有名的学者、名家纷纷来到青岛,在这里工作、生活,为这座城市留下属于他们的印记,滋养出青岛浓酽的文化底蕴。
漫步历史城区,转角遇见惊喜。自大学路进黄县路,经老舍故居前行百余米,转龙江路,不远处,一座由花岗岩砌基、黄色水刷墙,经典的红色瓦顶上开着方形老虎窗的欧洲田园风格别墅映入眼帘。这里就是赵太侔先生的故居,一如当年。
有着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家称号的赵太侔,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曾广邀文人学者赴青,到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任职,这也造就了彼时的大学路一带学者、名家们比邻而居的盛况——以赵太侔故居为原点,除相距百余米的老舍故居外,不远处,杨振声故居与之相距只有80余米,童第周故居与之相距只有200余米,梁实秋故居与之相距只有300余米,闻一多故居相对远一些,但两者相距也不过900余米……
据传,赵太侔和太太俞珊喜欢招呼学者们到家中做客,在其龙江路7号的住所,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知名文人学者“坐而论道”的身影。
这是一个激起后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老舍先生在创作《骆驼祥子》这部作品时,是否在这间房中“灵光乍现”过?梁实秋先生创作出版《文艺批评集》时,是否在这间房内有过思想的碰撞……时隔近百年,这些推想或许已不可考,唯独留下龙江路7号的这处砖木结构建筑,历经风雨洗礼,静静诉说着那年、那人、那事。
赵太侔故居院内,一场沉浸式体验展正在举行。
如今的赵太侔故居附近,或许已不再是文人学者们的聚居之所,但这片区域的“文气”却传承了下来——伴随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相关工作的推进,故居博物馆、咖啡馆、特色民宿、小剧场、陶艺社、手作馆等文旅业态在这里强势“出圈”,呈现出另一种时尚、独特又不失文化底蕴的城市气质。
日前,位于市南区龙江路7号的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家赵太侔的故居正式对外开放。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王雨欣
就连赵太侔故居自身也正在承载新的历史使命。不久前,伴随一场体验展的开展,这座封闭多年的历史文化建筑终于敞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后续我们将在这里举办一出又一出‘好戏’。”张瀚文是龙马社黑匣子剧场的负责人,为讲好青岛故事,今年初,他们签下了赵太侔故居的使用权,并随之围绕故居的运营展开了一系列布局。“唤醒老城区的艺术文化活力,需要一个适合的媒介,对我们而言,或许没有比赵太侔故居更合适的了。”张瀚文表示,赵太侔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戏剧为媒,希望可以将“赵校长的会客厅”打造成为青岛文化的会客厅。
换一种“打开”名人故居的方式,龙马社黑匣子剧场运营下的赵太侔故居创新味十足。“我们要为这处故居带来集名人展览、沉浸式戏剧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业态,在这里呈现建筑、文学、历史融会贯通的青岛文化新地标。”据张瀚文介绍,以“赵校长的会客厅”为名,当前,龙马社正准备一台新的节目,重现属于那个时代的文人名士们的写意风流。“活动将在不久后择机推出,通过沉浸式戏剧的方式,串联起旅青文人的故居群落,让历史城区的文物建筑真正‘活’起来。”
围绕赵太侔故居运营模式的创新探索,只是市南区以名人故居为抓手,重聚历史城区人气,打造知名特色步行街区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客厅”的一个缩影。
“名人故居是城市发展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执行主任陈卫华表示,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历史城区,集中反映了青岛各个时期人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演变,展示了青岛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城市特色,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浪潮里,一处又一处像赵太侔故居这样的老建筑将活出“新姿态”,崛起为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高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文/图)
青岛日报2022年6月10日6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