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西闪和西门媚的播客节目《私享成都》
记者:以播客为代表的音频类产品,它们具备怎样的特点?
宋锦燕:从特点来看,我认为播客类的音频产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内容投放更加小众精准。虽然从形势来看,播客和传统广播节目有一定的相似,但它却完全打破了传统广播那种“大而全”的信息传递模式。从内容来看,它收得很窄,形成了一种小众化的形态,换而言之就是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我们看播客里面的内容大多“切口”都很小,比如专门讲手机制造的、讲历朝历代皇帝故事的、讲社会各种奇闻轶事的,甚至还有讲著名犯罪案件的,这些内容注定了它的受众群体是小众化的,但也因此往往能吸引到特定的听众,进而形成具有高黏度和高“忠诚度”的用户群体。
第二是强调私密性与伴随性。其实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曾经我们看电视,喜欢一家人凑在一起看,而听广播,往往都是一个人听。这种一对一的私密性属性,在播客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延续。正是因为私密性的缘故,进而加强了它的伴随性特点,我们在许多生活场景中,可以让声音一直萦绕在我们周围,形成一种情感磁场,消除人可能会出现的孤独与寂寞感。比如说开车、运动、做家务等。
第三是内容呈现更加系统化。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当下我们的信息接收是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对于一件事,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这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一个短视频十几秒、一分钟,就要讲清楚一件事的主干脉络,它势必对于事件本身的了解仅仅浮于表面。但是音频不同,因为非独占性的特点,它可以长时间、持续性地接收信息,这样就奠定了对一个事件或者知识点深入化、系统化解读的基础,因此很多播客一场节目时间能达到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他们对一个知识点解读的深入程度,比起短视频,是完全不同的量级,这也充分满足了人们在碎片化信息之外对深度信息的渴望度。
第四是灵活性高。传统广播如果要改版上新内容,需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而播客则可以按照听众的关注度和主创的知识储备,灵活地设置话题和创作内容,不再受到流程的制约,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
记者:目前播客上部分内容,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
宋锦燕:纵观当下的中文博客,主要是UGC(个人用户生产内容),也有部分PUGC(团队生产内容)。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中文播客还处于发展较为初级的阶段,具有比较典型的“草根化”属性。这种草根化的属性,必然会带来内容上的良莠不齐,比如音频制作粗糙、播音不够专业、知识点解读不够严谨、内容过于猎奇等。
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呢?我认为是主流媒体没有充分进入。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我认为还是需要主流媒体去充分进入。相对于自媒体来说,主流媒体在公众的印象中,代表着权威、专业与公信力,同时也代表着更大的用户群和更大的市场。主流媒体介入生产后,一方面可以带来内容产品的品质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显著增加用户体量和市场体量。现在播客领域中,很少看到主流媒体的“发声”,这其中主要是源于体制和流程的原因,而且即便现有的主流媒体在播客上发声,它的效率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未能进入批量化状态,这是一个非常遗憾也是亟待解决的现状。
只有当用户和市场体量达到一个量级临界点了,才会带来整体的产业提升,进而形成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市场交易方式和内容生产流程,这样一来,也能反过来推动播客产业的发展,形成理性化、可持续化的产业链条。
记者:播客的兴起,对于社会文化功能的实现有着怎样的作用?
宋锦燕:其实播客作为声音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延展,它与传统媒体所承担的社会文化功能是一样的,比如说宣传功能、审美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等。但是它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优势,那就是能够触及人心的“情感力场”。其实这和声音媒介所形成的特性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更长的聆听时长所形成的“情感力场”,能够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信任的特质,也能够为深度、严肃的内容让大众更容易接受提供了帮助。这些特点,是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相对欠缺的。
记者:在城市宣传、城市管理上,播客能有着怎样的发挥舞台?
宋锦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之前关注的一个播客,他有一季节目就是讲的赵雷《成都》这首歌。这位播客主创在讲解中,将他的成都经历、成都历史故事与歌的创作有机结合,为听众营造出了一个浪漫、休闲、舒适、美好的成都城市想象空间,很多听众听完以后都说,想来成都玉林的街上走一走。你看,这对于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城市形象的宣传,不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吗?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市里有很多元素可以挖掘,做成播客节目。比如武侯祠,以这个点发散开来,就能够串联起成都深厚的三国文化;比如大慈寺,这个点又能串联起成都在唐宋时“扬一益二”的璀璨往昔;再比如成都的街巷、成都的花草、成都的美食,每一个点位,都能够形成一季精彩的播客节目,去吸引具有高“忠诚度”的用户,这样成都的影响力也能够随着互联网逐渐扩展和提升。现在播客中其实是有一些相关内容的,但却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质量也有待提升,这个也亟待主流媒体入场后,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化制作和品质提升。
我之前在跑步的时候,就用播客听学术论文和学术杂志,播客主创就是很简单地在朗读学术论文。我甚至在想,这个工作用AI发声也能够做到。但是正是这种小众且精准的内容,满足了我当时的需求,而且声音的接收比起文字更加温暖,更容易接受,最重要的是它不单独占用我生活中的时间,让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解放了眼睛和脚步。
至于城市管理,其实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话题。我们能不能把城市管理的相关政策,把它从文字变成声音呢?比如说成都的人才落户政策、成都的各种政务服务等,市民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查阅到,这样的城市管理不仅温暖直观,而且更容易地接受与理解。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亦铮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