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变革和产业升级时代的高考志愿填报!
1、高教大变革
本世纪初,我国的很多大学还在拼“教师博士率”,那年头,博士是相当稀罕的,清北教师博士率也就3成多。
这事放在当下简直难以想象,别说是清北,就是地方普通大学,没博士学位也基本拿不到教职。
在那个年代,能够将国际上领域内的前沿知识翻译成专著,再做点小创新就算得上是权威专家了。
现在呢?即使是美国top10大学博士学位,拥有一两篇顶级论文,也会担心无法踏入国内顶级名校。
即使进去了,也是临时教职,还需要好几年才有机会转正(普遍实行tenure track制度)。
5年以后,新一代的年轻老师将成为各所高校中的绝对中坚力量,这或许会迎来一轮洗牌。
2、城市和大学
填报高考志愿,如何选择城市和大学?不一定是历史积淀深厚的老牌名校。
一些著名高校在历史上因为院系调整和三线建设获得了极大加成,如今因为地理位置等问题,渐渐难以吸引优秀年轻老师。
比如西北地区某985大学,进入A类的学科在985中垫底,而且还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
反例是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等,年轻老师大多是知名高校博士毕业,学历背景非常多元,有利于学术交流、思维碰撞。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优势学科在迅速变化,传统的老观点可能过时。
在后工业化时代,资本和人才愿意长居的城市,才更有未来,有些地方受自然条件限制,是难以强行拔高的。
像是深圳、苏州这样并没有多少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正在快速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教育、科研优势。
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当下,这样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是马太效应的一种。
3、直面产业升级
对于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信息产业相关专业是客观上最好的选择:计算机第一志愿,自动化、微电子作为第二三志愿。
不管是“长江流域IT产业带”,还是内陆新兴巨头:成都、武汉、合肥等,都是把信息产业作为最大的战略支柱,试图建设从互联网到芯片的全产业链。
在全国经济增速变慢的当下,也只有信息产业仍在保持高速增长,并且持续在进行产业升级。
大部分新创公司以技术而不再是业务为导向,传统互联网巨头也在人工智能、AI芯片、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进行巨额投资。
技术导向的结果就是:相关领域人才薪水猛涨。
比起金融、信托、证券、律师等行业,信息产业对于普通人来说,机会更多,即使是中底层员工,其薪水也超过平均工资很多,大城市互联网从业人员密集地区往往房价更高。
总结:
当下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看待高校和学科实力要更多参考新数据和新指标,关注引进年轻科研力量的能力。
信息产业,远没有到达天花板,互联网泡沫并不存在,虚拟的资产也是资产。
城市和专业的重要性大于学校名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需要考虑专业的实用性。
选大学和专业,除了客观指标,也要考虑家庭资源和兴趣,家庭背景和主观能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