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试毒”——这种桥段似乎只能在电视剧中才能看到,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一男子上演了一场真人版“银针试毒”。
前不久,四川宜宾一男子捡蘑菇回家炒菜吃怕中毒,烹饪时还“警惕”地往锅里丢了银镯子“试毒”,不过没多久,这名男子就晒出了现状,住院躺在病床上洗胃输液。
热搜评论区里,男子银镯验毒一事引来不少网友调侃,“宫廷剧看多了”“是镯子太假还是蘑菇太毒”……
每年的6—10月,对于我国南方地区不少人们来说,都是快乐的吃菌时光,但随之出现的就是各类食用野生毒菌中毒的新闻,一些魔性的“致幻视频”更是频上热搜。
据报道,在云南昆明一女子吃了隔夜加热的野生菌后出现幻觉,在去医院的路上扯了一路“线”。 也有人手舞足蹈说看到了小精灵、彩云,或是看见家人变成了高压锅、八爪鱼……
为什么食用野生菌后会出现幻觉?而除了致幻,因误食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所以在食用野生蘑菇时要注意哪些事情?万一真的吃到了有毒的蘑菇又该怎么办?
1
为什么食用野生菌后会出现幻觉?
人食用后会出现幻觉、产生“非凡”体验的蘑菇,被统称为致幻蘑菇,全球大约有200多种,我国有100余种,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陕西、新疆和西藏等地。
致幻蘑菇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就是鹅膏菌属真菌,而其中特别有名的就是毒蝇鹅膏。它外形是鲜红色至橘红色或黄色的菌盖,上面还长有许多白色的凸起。
还有一类蘑菇,其家族非常庞大,以裸盖菇属、斑褶伞属、裸伞属和锥盖伞属的蘑菇为主。主要致幻成分是赛洛西宾,又称裸盖菇素,是一种具有神经致幻作用的神经毒素。
除了致幻作用,菌中毒还会出现以下症状:
胃肠炎型
一般多在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死亡者很少。但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以及因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溶血型
一般在食后 6—12小时发病。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头痛、烦躁不安等病症外,如鹿花菌所含的鹿花毒素,还会导致红细胞受损,1—2天内由于毒素大量破坏红细胞而迅速出现溶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大及脾大等。严重者脉弱、抽搐、幻觉及嗜睡,可能因肝脏、肾脏严重受损及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
肝脏损害型
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毒伞肽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核,使细胞迅速坏死,这是导致中毒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出现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少尿、无尿,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症状,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60%—80%。
呼吸与循环衰竭型
这类毒蘑菇中毒主要引起呼吸衰竭与循环衰竭。主要是亚稀褶黑菇中毒导致。以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为主。
光过敏性皮炎型
如短黑耳、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中含有光过敏性物质卟啉类,当毒素经过消化道被吸收,可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热及针刺般疼痛。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1—2天发病。另外,有的患者还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病症。
2
这些“鉴毒”方法不靠谱
与大蒜、大米或银器同煮会变黑的蘑菇有毒?
“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等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实际上蘑菇毒素不能跟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也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有些食物和蘑菇同煮,颜色变黑,一定不能吃。除大蒜、大米、银器外,毒蘑菇和其他食物也会有类似的反应。如有毒的黑胶耳,其外观、生长环境都与黑木耳极相似,清洗时水会变黑,与鸡蛋同炒,鸡蛋也会变黑。
但是,有的蘑菇毒性很烈,对银器等却无反应,也不会变黑。所以这种鉴毒方法并不可取,而且同煮没变黑,也可能是毒蘑菇。如鹅膏毒素就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颜色鲜艳的或好看的蘑菇有毒?
据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介绍,目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种类有900多种,有毒的种类有400多种,可食用的蘑菇里面颜色鲜艳的品种更多,而有毒的蘑菇里可能只有50多种是颜色鲜艳的,多数是颜色不鲜艳、看上去不起眼的。
因此,不应用颜色鲜艳与否来区分蘑菇是否有毒。例如鸡油菌、大红菌和青头菌都是颜色鲜艳却无毒的食用菌,而长相类似平菇的白毒伞是剧毒蘑菇。
虫子吃过的蘑菇就没有毒?
人们或许认为,虫子吃过的蘑菇一定是安全的,连虫子都不吃的蘑菇肯定有毒。其实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差别非常大,对人无毒的,可能对昆虫有毒;反之,对昆虫无毒的,可能对人是有毒的。所以仅凭表面是否有虫来辨别是不科学的。
将蘑菇泡水,看水是否清澈来判断是否有毒性?
水变浑是因为蘑菇中的浆液,这种浆液可能有毒也可能无毒,而且很多毒蘑菇泡水后并不会变浑。
3
野生蘑菇拿不准有没有毒怎么办
为了让大家认菌认得更清、吃菌吃得放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
根据云南《预防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远离毒菌有“两个金标准”↓↓↓
第一金标准: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要吃。
第二金标准: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蘑菇美味却也“暗藏杀机”,谨记不乱采,不瞎吃。一旦出现中毒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不要延误治疗时机。
1
2
3
来源:长江健康融媒、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网、科技日报、新华网、云南省疾控中心、云南省卫健委、中国科学报、中国日报、科普中国
责编:彭宗璐
排版:张嘉真
图片设计:李少普
审核:郑滢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