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瑞峰
孙犁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及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从20岁左右起,孙犁就非常向往济南这个地方,“在中学的国文课堂上,老师讲了一段《老残游记》,随后又说他幼小时跟着父亲在济南度过,那里的风景确实很好。还有一种好吃的东西,叫做小豆腐。”这便在他心里生了根。当年孙犁辞去北平小学教员一职,首先想到去的地方便是济南,但没有去成。
孙犁第一次来济南是在1956年。这年3月,时任《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编辑的孙犁正在加紧创作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已写至第十九节(总共二十节),即将杀青。这天他午睡起来突发眩晕,“跌在书橱的把手上,左面颊碰破了半寸多长,流血不止”(孙犁《一九五六年的旅行》)。他所在《天津日报》的同事赶忙把他送到医院,缝了五针就回来了。孙犁《书衣文录》中也称:“此四万五千字小书,余既以写至末章,得大病。”
孙犁自幼“身体素质不好,上中学时就害过严重的失眠症,面黄肌瘦”,他这次所得的是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虽说和幼时所得失眠症不无关系,但长期伏案创作的身体劳累和精神刺激无疑是主要原因。这场大病几乎持续十年之久。起初在“天津的医院……中药西药吃得也不少,并不见效。为了静养,又从家里搬到睦南道招待所,住了几个月,也不见效”(孙犁《红十字医院》)。病情迟迟不见好转,心下颇有悲观情绪:“……人一点精神也没有了,天地的颜色,在我眼里也变暗了,感到自己就要死亡,悲观得很。家里和同事们都为我的身体担心,也都觉得我活不长了。”
在这种情况下,报社的同事们都劝孙犁外出旅行。那时他进城不久,并不很怕出门,且更爱一人孤行,就请报社和文联给打算去的地方开了介绍信,便动身了。这时已是1956年的5月初。第一个目标:济南。
天津距济南并不算遥远,乘火车当天下午也就到了。在济南下车后,孙犁雇了一辆三轮车,直奔山东省文联。他在《一九五六年的旅行》中写到济南给他的印象:“文联大院,就是名胜所在,有泉水,种植着荷花,每天清晨,人们就在清流旁盥洗。”“文联附近,是游览区,更热闹一些,有不少小商小贩,摆摊叫卖。”而当时“济南街上,还是旧日省城的样子,古老的砖瓦房,古老的石铺街道”。和孙犁早年从书本上和老师口中得来的印象相差不大。
在文联,由当时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的王希坚出面接待他。老朋友深知孙犁不爱热闹的禀性,便给他找了一间清静的房间,还说,“吃饭,愿意在食堂吃也可,愿意出去吃小馆,也方便。”照顾颇为周到。因住处离得近,当天孙犁便独自去观看了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水系没遭到破坏,趵突泉的水,还能涌起三尺来高。”
第二天,文联的人陪他游了大明湖和千佛山,游大明湖时还坐了彩船。因他当时在病中,不能充分领略“舟行著色屏风里,人在回文锦字中”的佳趣。大明湖有纪念曾巩的南丰祠和纪念铁铉的铁公祠,孙犁自然也未放过观赏的机会。但病中看这类文物,难免会引起他的历史感喟,可以说并非轻松之事。
那时千佛山尚保持原生态,游人极少,“我们几乎没遇到什么游人,像游荒山野寺一样”,而孙犁却“最喜欢这样的游览,如果像赶庙会一样,摩肩接踵,就没有意思了”。这种游览最适合孙犁爱清静的性格,因此让他极感满意。
孙犁在济南这段时间,吃饭多在文联食堂,也到附近小馆去吃过饭,不过并未吃到当年老师说的那种小豆腐。
孙犁爱看古书,并注意多方搜求,“济南的古书不少,而且比北京、天津便宜得多”。济南的古旧书店也多,但遗憾的是他并未找到,“没有找到古旧书店,也是一大遗憾。”
孙犁这次在济南停留仅仅几天时间,很快便离开济南去往下一站——南京。虽然时间短暂,游览之地也并不算多,但孙犁兴致很好,可以说是自他得病以来第一次很好地放松心情,这对治疗他的神经衰弱症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