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医理论典籍,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中医理论。就以中医基础中的基础“阴阳学说”来说,《素问.生气通天论》里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这段原文,历代医家基本公认这是内经对于阴阳的一段核心论述,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似乎就是在阐述阴阳调和的重要性。
原文的意思是,如果阴阳不和了,就像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只有春天没有秋天,那就永远不会有收获的季节;或者也是只有冬天没有夏天,那就永远看不到茂盛的生命形式。
但对于其中的“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这几个字,历代医家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的差异了。比较有特色的如:
1、这是说明阴阳二者里,阳气相对更重要;
2、阳密乃固指的是阳气需要密藏,不宜发散;
3、只有阳气得到很好的密藏,阴阳平衡机制才能起到“稳固”的作用。
持这些观点的人,都能在内经里找到支撑他们论点的论据。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去理解“阳密乃固”呢?
按照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的观点,认为这是指出阳气在阴阳二气里的主导地位。他认为可以结合“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来理解。
如果这么来分析的话,阳气就像是体表的一张层保护罩,阳气旺盛,这个保护罩就质密而无缝隙可钻,外邪就无法侵袭机体。
一旦阳气虚衰了,阳气的保护罩就会存在“漏气点”,外邪也会乘虚而入。
这样看来,阳密乃固里的“密”似乎主要指的就是阳气的虚实,而“固”则指的是固护肌表、抵御外邪的能力。
这样理解的话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我个人总是觉得还是有点与原义存在隔阂,至少是还未能完全诠释的。
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和《黄帝内经》时代相近的典籍来分析,着重从“密”字上面来进一步理解。
按照《尔雅.训诂》里对“密”的训意,首先就是山谷隐蔽处,引申义上涉及到被山峦遮掩,进而继续引申出私密、周严等等。
这里面,我认为“周严”就是更契合“密”字在“阳密乃固”里的本意的。唯有阳气周严,才能固护在内的阴气,也可以防止外邪侵袭。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周严”,应该存在两层意思:
- 一是当成一个状态形容词来理解,
- 二是当成一个动词,那就是“使……周严”的意思。
也就是说,我们唯有想尽办法使阳气尽可能周严,那样才可以达到固护身体免受外邪侵袭的目的。
所以说,阳密乃固里的“密”,更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手段,而不应该简单地当成一个现象来理解,这才是内经对于阴阳调和最为恰当的阐述。
结合《生气通天论》的上下文来理解,我们似乎就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确定。
比如后文就有“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的论述。
就以中医里和阴阳有关的一个证候——亡阳来说说吧、
亡阳之证其实很好判断,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全身冰凉而大汗出。中医都是将其看作阳气衰微,不能固护肌表,乃至阴津也随阳气而脱出——大汗出。
这个理解虽然并没有错,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阳气为什么突然就不能固护了?也就是说,“阳强不能密”只不过是一种浅显的表现而已,真正需要去改变的,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阳强”。
请注意这里的“强”,并不是简单的强盛之意。相反,这里的“强”更以虚衰不足为主。
这又得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解释了,中华文化历来就推崇中庸之道,阳气充沛也是一样。
当阳气充沛而正常的时候,我们其实并不会感受到太多明显的阳热之气,一旦自我感到明显的火热阳气了,多数是亢阳之征,比如阴虚不能涵阳之类。
最后,如何理解“阳密乃固”这个说法,我们还可以结合《生气通天论》里的原文来理解:
(阳气)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看到没有,内经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认为阳气是需要“清静”的,那样才能起到固护肌表的作用。
所谓的“清静”,其实就是那种“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文静,也就是并非不能动,而是不需要动就能自然达到温煦和固护的目的,这才是阳气的最佳状态,也是阴阳平和的最高境界。
总结起来,我认为对于“阳密乃固”的理解,其中的“密”,应该当成“使阳气周严”来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和上下文达成共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