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一个比较没有安全感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我常常需要确认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和排序。
比如,我很关心在最好的朋友眼里,我是不是也是她最好的朋友。
在恋爱里,我也执着于通过各种细节来衡量另一半对我的爱意。
一旦最好的朋友把对我的喜欢同等额度地分给其他人时,我就会开始感到不安,忍不住担心会失去她的友谊。
同样,当我带着各种心理预期考量另一半的表现时,一旦对方没有达标,我就会忍不住怀疑我在对方心里的分量。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感情里就是这样辛苦,要反复确认,又会不间断地自我怀疑。
那这样的辛苦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曾经我以为答案是找一个让人有安全感的人来填补内心,但现在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学生时代,我一直特别期待一份只属于两个人的友谊,期待在被问到最好的朋友是谁时,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对方的名字。
印象里,我和小学四至五年级的同桌,就是这样的关系。
自习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躲在课桌下面偷吃零食;课间去厕所也要手拉手一起。
总之,那两年有关学校的记忆里,几乎都有对方的身影。
但六年级我们被分到不同的班级之后,我第一次对我们的关系产生了焦虑。
当我对新环境还很陌生的时候,好朋友已经和她的新同桌混熟了。
每次看到她们并肩从我教室门口经过的时候,我都会在座位上独自难过。
但我的好朋友似乎从来都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有次放学,我和好朋友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顺路的同学加入了我们。
聊到偶像剧的话题,我和那位同学一拍即合,越聊越火热,这时候我突然注意到好朋友的眼里似乎闪过了一丝失落。
回到家后,我为此特地给好朋友写了一封信,本想安慰她不用担心我们的关系会被别人影响。
没想到好朋友看完信后反倒来安慰我:“哪有,我当时在思考数学题!多个朋友一起玩挺好的啊。”
听完我更难过了。
因为我以为我们会有同样的担忧,但没想到,哪怕我们的关系很亲密,但在安全感焦虑这件事上,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却无法共享。
我越是感到紧张和焦虑,朋友越是觉得大可不必。
我们好像处在天平的两端,我越是加大投入在意的分量,对方就越是感到轻盈和松弛。
这种焦虑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后来的恋爱,我以为找一个会毫无保留偏爱我的人就好了。
但实际上,尽管得到偏爱,但我依旧是安全感不足的那个。
比如,在一些分开的时间里,我会忍不住想,他在干什么呢?怎么还不回消息啊?然后在等待中陷入失望生气和自我否定的旋涡。
而半天过去了,对方可能才会淡淡回一句“刚醒”。
有时候想想觉得好不公平,在一段关系里,明明自己才是投入更多情感成本的那一个,但结果却要经受更多的情绪波折。
直到我最近看到“亲密关系中安全感权力关系”这个概念的时候,才觉得被安慰到。
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在《爱情公开课》中提到了:
在一段关系里,作为有安全感的一方,往往会被放在拥有更多权力或更高位置的角色上。
而在这个角色上的人,会变得容易忽略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导致双方很难在安全感焦虑的问题上真正共情。
同时,他还提到,有安全感的一方未必本身就不缺乏安全感,ta可能是在不安者的焦虑里变形得到了无尽的安全感。
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自己为了寻求安全确认暴露的脆弱和敏感,并不是需要被摒弃的性格缺点。
它们恰恰是值得被珍惜的情感,因为正是在这些看似麻烦的情绪里,我们让给了对方更多安全的底气。
同样,如果你在感情里更有安全感,而你的伴侣更容易缺乏安全感的话,换个角度想想,能在一段关系感受到足够的安全,其实往往是因为另一半对我们暴露了太多的在意,从而将能够感受到更多安全感的权力让渡给了我们。
就这一点而言,ta就值得被更好地珍惜。
与此同时,我更加觉得,找一个让我们有安全感的另一半其实是道伪命题。
因为在别人身上寻找安全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把安全感权力交给对方的过程。
而让出权力的人,会处于感情的弱势地位,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旋涡。
现在我理解的安全感是,如果有一天,我在感情里能够感受到足够的安心和充盈,
那么,这种感受一定不是在一个人身上或者一段关系里就能找到的,
而一定是我在很多不同的交往和关系里,找到了更完整和独立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