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世界上目前至少存在5000多种语言,而其中以汉语、英语和西班牙语等使用频率最高。多种语言一方面增加了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为跨国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催生和加速了对翻译市场的需求。
正在申请科创板上市的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神语联或发行人),就是该行业内一家知名的翻译服务公司,主营业务除了笔译和口译,还包括影视译制和翻译技术解决方案。
发行人保荐机构为申港证券,本次发行拟募资5.13亿元,用于人机共译、音频多语音和总部研发中心等项目。
虽然招股书对发行人在翻译领域的研发、技术和创新大加溢美之词,但估值之家却发现其核心技术的先进性严重不足,核心翻译引擎居然套用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此外,发行人不仅营收大幅下滑,还出现了巨额亏损,而且扭亏为盈困难重重。
一、人工智能华美外表下,技术先进性严重不足,部分技术无自主权,行业分类偏差较大,或不符合科创属性要求
行业对翻译自动化的探索,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首先是机器翻译,其在翻译速度上已经做到足够快,但质量上只能做到逐字逐词翻译,翻译结果有时会和原文本意产生巨大差距,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这个僵局直到2016年才出现了重大突破,谷歌率先研发出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NMT),通过模拟人类语言学习方式提高了翻译准确度,由此人工智能(AI)真正应用到了翻译行业。
具体方法是向NMT输入大量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配对数据库,对其进行大量训练,不断增强神经网络翻译学习的能力与准确性,使译文准确度有了很大提高。比如谷歌翻译网站Google Translate已经可以对日常用语与简单文本快速给出高质量的翻译结果。
发行人在招股书中,将自身所属行业归类为“人工智能系统服务”,并介绍了其在翻译领域研发的诸多核心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这引起了估值之家极大的兴趣。但深入研究后却发现,发行人更多还只是用人工智能的外表来包装其翻译产品,实际可以用来提高关键属性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多。发行人面临技术先进性严重不足,甚至可能不符合科创板上市标准的风险。
1、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落后行业标杆较多
对于翻译行业,目前最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
据公开信息,谷歌早在2016年,就实现了对英语、印地语、俄语和越南语这四种语言使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NMT)来替代人工翻译,并实现了整句翻译而不再是逐词翻译,而且还能用和人类更类似的方式去理解句子,并通过消化上下文的线索更好地掌握整个句子的意思,从而将之前机器翻译阶段的差错率大幅降低了55%-85%,被誉为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相信近年来使用过谷歌翻译的人群,对其智能翻译的准确性也是有体会的。谷歌翻译还计划后续扩展应用该技术到所有103种语言上。
反观发行人,虽然也在沿着同样的思路研发人工智能技术,但机器独立翻译的质量较差,还必须依赖人机共译。
以发行人最引以为傲也最接近人工智能应用于翻译的孪生译员技术为例,该技术通过对人工译员的翻译结果、过程、行为及上下文场景等获取多维度数据,通过集成学习和终生学习技术进行模型优化,最终实现独立输出翻译结果。其研发思路和谷歌的非常接近,但两者实际效果却差距明显。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孪生译员技术主要由于翻译质量等原因,发行人声称其仍处于开发完善阶段,尚未大规模应用,所以其翻译工作仍然依靠人机共译来完成。
实际上,招股书明确表示,发行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对订单信息的智能解析、拆分和分配,以及人机共译和译后质量控制。
2,为翻译工作提供智能化辅助,降本增效。
其中的人机共译,也只是利用其他公司的翻译引擎进行初步翻译后,由人工翻译在此基础上再提升翻译质量,所以发行人还不能直接利用其人工智能技术独立完成翻译。
由此可见,发行人目前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基本不包括独立完成翻译工作,而主要是进行一些辅助活动,其人工智能技术更像是包装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卖点,实操性不强。发行人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谷歌等标杆企业相比,差距明显,技术先进性存在明显不足。
2、多引擎动态适配技术涉及的核心翻译引擎均来自谷歌等第三方,技术自主性严重不足
招股书显示,发行人还研发出另一核心技术:多引擎动态适配技术。其主要利用50多个全球知名翻译引擎,通过自动测评结合人工测评,利用一些评价模型,实现根据不同内容匹配最优的机器翻译引擎,从而降本增效。
由此可以看出,这项技术的核心还是50个全球知名翻译引擎,而发行人所做的仅仅是测评和选择其中最优的,而且测评还离不开人工。发行人所起作用为次要,且不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权。
因为发行人并没有自行研发的翻译引擎,任何借用的翻译引擎只要限制发行人的使用,发行人这项技术的使用效果都会打折扣,如果限制的数量超过一定程度,这项技术甚至会失去使用的价值。
所以发行人这项作为重点的核心技术,不仅先进性严重不足,自主性也极大受限。
3、部分核心技术属于计算机程序运行,而非人工智能,类似于电商平台的功能,技术先进性不足
招股书显示,发行人将自身行业归类于“人工智能系统服务”。但其很多活动更偏重于计算机程序的自动化运行,而并非人工智能,所以这样分类非常牵强。
以发行人的基于语义的文档智能拆分技术,和语言服务供需智能匹配及调度,这两项核心技术为例,前者是将整篇文章基于算法模型拆分为若干段落,后者是将这些段落基于算法模型分配给若干翻译人员。
这样的场景与电商平台将发货分配给不同仓库执行、外卖平台将订单分配给不同小哥送达、打车平台安排不同司机接送乘客,主要特征均非常类似,本质上还是计算机程序依据算法执行,得出结果。这样所谓的核心技术,先进性显然不足,且不属于人工智能。
虽然翻译的拆单和派单比其他三者要更复杂,但主要部分还是计算机程序的执行。电商平台虽然也可以拆单和匹配发货仓库,甚至还可以依据大数据推算出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产品进行推荐,但印象中的主要电商平台也从没有打出人工智能的人设。发行人这些核心技术本质都是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却将自身行业归类于“人工智能系统服务”,显然也是不准确的,发行人反倒更像是平台中介。
4、核心技术在主营业务中,未体现出应有价值
发行人的主营业务以笔译为主,口译次之,影视译制和翻译技术解决方案占比较低。发行人为了研发这些核心技术,每年都花费巨资,具体请见下表。
但这些核心技术在主营业务中的应用,却并未体现出应有价值。
以营收占比最大的笔译为例,其主要包含译前处理、产能资源对接、翻译处理和译后处理这四大主要环节。
①对于译前处理,发行人主要运用“基于语义的文档智能拆分技术”,对原文进行拆分。
但即使没有该技术,也可以按照大致字数进行简单拆分,或者按照原文的自然章节进行拆分。至于招股书提到发行人在拆分速度上的优势,只是相对于原始的人工拆分速度而言,而通过其他计算机程序进行拆分的速度也都很快,所以发行人这项技术并未带来明显优势。
②对于产能资源对接,发行人主要运用“基于语言服务供需智能匹配及调度”和
“基于行为与评价大数据的产能特征建模”,以及“语言服务产能预测”等核心技术,从海量的译员数据库中筛选出合适人选完成翻译。
但即使没有该技术,只要译员的语言水平、行业经验和时间合适,总体上就匹配了。实际上,发行人自己在网上的很多译员招聘广告,就是从这三个维度筛选的,因此该技术的优势也不明显。
③对于翻译处理,发行人通过“多引擎动态适配技术”,针对不同原文,筛选出最合适的第三方翻译引擎先机器翻译,随后再以人工翻译进行完善,即所谓的人机共译。
但即使没有该技术,有经验的译者也应当知道主流的第三方翻译引擎的优劣和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而且在机器翻译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翻译,早已是行业内主流的工作模式。所以这项技术在实操中新意也不大。
④最后谈下译后处理,发行人主要用到“译文智能质检及纠错技术”和“语言服务质量智能评估”技术。首先立足于选择合适译员,减少差错风险;其次由机器通过智能纠错技术进行初步检验;最后依靠质量智能评估技术决定是否人工抽检,代替了原本的人工全检。
但即使word文档等常见办公软件,都早已实现自动纠错功能;而抽检代替全检,原理类似于审计中的风险导向审计,更像是一种智力活动方法,发行人虽将其计算机程序化,但技术门槛不高。所以这些技术可能有细节上的改进,但整体没有明显优势。
除非发行人可以不需要人工检查而由机器独立完成,这将是非常巨大的优势,但招股书并没有相关披露。
综合上述分析,发行人的所谓核心技术,在笔译中并未带来明显的额外优势,而口译更加依赖译员个人,其核心技术用武之地更少于笔译。
既然发行人的核心技术对主营业务的额外帮助基本都不大,是否可以反过来推论:这些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其实并不足够?
5、专利虽多,却多属于智力活动的方法,技术含金量有限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发行人共拥有12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91项,数量可观,但其中很多属于智力活动的方法,发行人仅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化,将其做成系统,所以技术含金量有限。
比如,发明专利中包括:标记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一种提高翻译效率的系统及方法、一种用于网络翻译的原始文档同步预览装置及其方法、一种网络搜词方法及系统、一种OFFICE文档编辑多点远程同步的方法、一种术语快速标注方法,以及原译文多页面审校方法等。
比如“一种术语快速标注方法”,更像是速记方法,字面上看明显属于智力活动的方法。篇幅所限,不再赘述,具体可从招股书第244页起查阅。
专利法明确规定,智力活动的方法不能申请专利,发行人通过将其计算机程序化,虽申请到了发明专利,但技术含金量亦有限,由此也可印证出发行人技术的先进性不足。
6、核心技术对改善实际业绩,未起到明显作用
招股书显示,2020年发行人营收大幅下降,同时净利润出现巨额亏损。具体请见下表。
招股书将下降和亏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疫情影响。但其实在疫情之前,发行人的营收增长就已经非常缓慢,净利润更是已经出现下滑。所以疫情影响更像是雪上加霜。
一般而言,发行人的技术越先进,对业绩增长的帮助一般就越大。而发行人的业绩并没有出现期望中的增长,反而逆向恶化,是否反过来也说明发行人的技术并没有招股书宣称的那样先进?
7、接单译员数量变化接近营收,说明人工智能的应用没有明显提升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接单译员人数的变化,大致围绕营收变化做上下小幅波动。具体请见下表。
报告期内,如果发行人的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出现突破性进展,就会在翻译中明显加大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接单译员的需求就会下降,也就会出现接单译员人数的增长,明显低于营收的现象。
然而这并没有发生,说明其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核心技术,报告期内研发进展不大。再对比竞争对手的研发进度,对发行人技术的先进性更存疑虑。
8、有用性缺乏外部证据证明,巨额研发费用资本化转费用化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发行人将原本已经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并为此调减了2019年的留存收益高达7652万元。
主要调整理由是:欠缺具有说服力的客观性外部证据,来证明这些研发成果的有用性,实际经济利益流入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如不调整,和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则不够稳健和谨慎。
这也从发行人自身的角度,印证了其技术先进性的不足,更具有证明力。
9、较多核心技术人员报告期内离职,研发可能遇瓶颈
招股书显示,发行人的核心技术团队维持在4-5人,但报告期内,先后有2人陆续离职,占比不小。而理由原因清一色都是:先由发行人调整研发重心,后核心技术人员发现其不符合个人职业规划而离职。
短短3年内,发行人多次调整研发重心,而核心技术人员又有多人因职业发展而离职,对发行人的损失固然不小。然而如果研发顺利硕果频出,这样的情况又怎么会出现?
如果研发频频不顺,经常面临瓶颈而需要转移研发重心,由此造成核心人员的离职就说得通了。如果研发环境如此不利,发行人的核心技术究竟有多先进,确实要打问号了。
综合上述所有分析,发行人的核心技术在先进性和自有性方面,都可能存在严重不足,对业绩的帮助有限也在情理之中,有可能不满足科创板对技术先进性的要求。
二、收入严重下滑,巨额亏损,持续盈利能力堪忧
前文提到,发行人在报告期内的营收大幅下降,净利润转为巨亏。发行人以疫情影响作为理由,但估值之家却发现其在疫情之前,净利润就早已开始下滑,盈利能力已显颓势,其未来能否扭亏为盈可能存在较大问题。
1、前期就因经营问题发生过重大亏损
招股书显示,发行人早在2011年,就因市场需要培育、销售推广费用过高,和营收规模较小等原因,当年亏损高达3500多万元。
在此之后直至报告期初,是否又经历过重大亏损年,招股书并未披露。而这些亏损显然与疫情无关,而主要与发行人运营有关。
后续,这些运营不利因素并未消除,可能还会持续影响发行人的盈利能力。
2、未来疫情影响并不明朗
诚然,疫情对包括翻译在内的诸多行业,确实构成重大不利。但是目前病毒未停止变异,未来数年内疫情的影响并不明朗。这对发行人的口译业务构成重大不利影响,比如译员有可能在疫情严重之时无法正常开展口译工作。
3、客户数量持续减少、营收和毛利率总体持续下滑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发行人的大客户数量持续下滑,反映出其大客户在不断净流失。具体请见下表:
发行人的营收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大客户。报告期内,无论客户数量,营收还是毛利率,其每年都在持续下滑,只是疫情发生的2020年下降更快。
而发行人的中小企业客户,营收和毛利率出现断崖式下降,2020年毛利直接变负,营收不到报告期初的20%,赔本都赚不到吆喝了。虽然客户数量反而上升了,但3.2万客户仅带来660万营收,平均每家营收不到206元,可能还不及个人因私消费金额。这样的客户数量增长,毫无质量可言。
唯一增长点来自第三方平台的次要业务,但是毛利率太低叠加营收数额不大,对改善盈利帮助不大。
招股书认为除了疫情直接影响,部分语言服务供应商采取低价竞争的过渡性策略应对新冠疫情冲击,对发行人同类业务价格造成短期影响,也是造成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
对此,估值之家部分认同,低价竞争确实严重影响了发行人的盈利。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因为成本低,即使报低价也能获得部分利润并满足正常运营。
但发行人有每年高达五千多万的研发费用,以及银行贷款要还本付息,还有巨亏期间的总部装修也花了一千多万,如果也跟着降价,则利润很难覆盖上述费用。何况以当前40%的大客户毛利率,发行人还处在严重亏损状态,勿论进一步降价了。
而绝大多数客户并不在意翻译有没有通过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完成,其只在意最终到手的翻译质量和支付的成本。谁能花其最少钱干最多活,谁就是他的菜。但恰恰发行人在这一点上并不占优势。
既然发行人不能跟进降价,其大客户的进一步流失就难以避免,营收和利润也会随之继续下滑,发行人想要扭亏为盈会更加困难。估值之家认为这个趋势可能在长期都是存在的。
4、投入巨大的研发,效果却不显著,可能成为净利润的巨大拖累
发行人在报告期内每年投入五千万以上的研发费用,但最终效果却如招股书所言:缺乏外部证据证明其有用性,实际经济流入仍具有不确定性。其已经符合了奢侈品的本质特征:昂贵却不实用,但可以彰显身份。只是和亏损额已经相当的研发费用,后续如不调整,会让发行人扭亏为盈的努力举步维艰。
但调整预计是不可能的,参考发行人的募投资金用途,除了补充的流动资金,其余几乎都会用于研发。如果研发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这些募集来的资金也就打了水漂。
5、员工数量持续减少,应付职工薪酬却增长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发行人的员工人数持续减少,而且从疫情发生前就开始了,且当时减员幅度还更大。具体请见下表。
持续大量减员本身就意味着业务持续下滑。可奇怪的是,伴随着减员,发行人在2020年的应付职工薪酬反而增加了约一倍,按人均算,高达到3.2万元/人,这也显然高出武汉正常的月均薪酬水平,何况疫情期间薪酬下降是普遍情况。其中是否包括欠薪的情形?具体请见下表。
如果发行人一方面减员,另一方面还欠薪,现实中什么样的企业会出现这种状况?这就不仅仅是持续盈利能力的问题,持续经营能力都值得重点考虑了。
6、发行人商业模式对盈利存在诸多不利
招股书显示,根据Common Sense Adviorsy的数据,全球超过80%的语言服务企业,其专职人员不足20人。整个语言服务行业,无论是市场还是企业规模都呈高度分散状态。
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分析,这样的模式非常适合小而精的翻译企业,专注于少数特定行业,通过专业分工,提高翻译质量,比如专做汽车行业、旅游行业、房地产行业的翻译。其选择的合作译员,也将持续服务于固定行业,从而越做越精。这样的模式是完全合理的。
而发行人的商业模式,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想接多个行业的活,因此需要花巨资研发核心技术,实现多行业混同后的内容拆分和重新分配。
两种模式的优劣虽然难以简单确定,但至少发行人模式下的成本要高出很多,这对其盈利是非常不利的。众人皆醉其独醒的情况,不大可能。
此外,发行人超过50%的口笔译业务,都是中英互译,而国内英语人才恰恰最不稀缺。据统计,国内接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人数高达11亿,即使按百里挑一的标准优选,这1100万的英语精英走上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都可以有效降低对外部英语翻译的需求。
以招股书提到最多的外贸行业为例,现在的外贸企业,几乎都没有设置专职翻译的岗位,而是在招聘销售人员时,就将英语能力作为必要条件考核,叠加后续对专业知识的精通,销售人员完全可以胜任企业内的翻译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外贸企业对外部翻译需求很少的原因。
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这对发行人市场需求的增长,是非常不利的,也严重影响盈利。
此外,发行人主要通过网络等方式接纳大量客户需求,再分配给大量的兼职翻译(全职翻译人数极少),非常类似纯平台中介的商业模式。平台中介收取利润越高,兼职翻译或者翻译公司绕过其直接和客户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存在利润天花板。发行人未来想要简单通过信息差赚取更多差价利润,将越来越困难。
7、多项会计处理虚增了当前利润,未来利润需要填坑
招股书显示,发行人从2018年起购买自主版权,尝试向上游的版权交易、版权投资、电影投资等领域发展。具体请见下表。
虽然招股书未披露进一步的发展结果,但发行人上述版权作为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却和实际情况不符。
发行人是将这些无形资产按直线法摊销,但是影视作品更新换代非常快,作品的热度和影响力往往在初期高涨过后,会加速下降,因此加速摊销更符合实际情况。当年乐视网的诸多财务问题中,其版权仅按直线法而未加速摊销,就曾广为诟病。
令人担忧的是,发行人在前期因直线法少提的摊销,未来补提会影响后续盈利。
此外,发行人在报告期内的应收账款数额巨大,具体请见下表。
和同行相比,发行人的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账龄2年以内的提取比例明显过低,2年以上的则高于同行。具体请见下表。
由于发行人应收账款的账龄,大部分集中于2年以内,按上述计提方式,总体上少提了近千万元坏账准备,也相应增加了当期利润,但后续补提则会影响未来盈利,这对发行人未来扭亏为盈又是不利的。
8、诸多子公司亏损,恐继续拖累净利润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发行人多家子公司陷于亏损,唯一的海外子公司更是连年亏损。说明发行人在经营管理上还存在问题,后续这些亏损的子公司,也可能继续拖累发行人扭亏为盈的努力。
综合上述分析,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面临上述诸多不利,未来想要扭亏为盈并不乐观。
三、项目数量逆势异常增长,与多种客观情况矛盾,营收可能存在虚增
1、项目数量逆势异常增长,却与客户数量和译员数量的变动不匹配
2020年是疫情爆发之年,但发行人的项目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异常增加,严重不符合实际情况。具体请见下表。
另外,项目的变化,和客户数量变化也不匹配。以2019年为例,中小客户数量从3.06万个减少到0.93万个;大客户数量从2476减少到2445个。可项目数量却从2.47万个增加3.4倍,达到10.91万个。
虽然理论上还有一种合理解释,可能是未流失的客户大幅增加了合作项目,但实践中这种可能性很低。更合理的解释是:项目数量存在虚增,对应也就虚增了项目收入。
此外,报告期内,接单译员数量持续下降,但项目数量却逆势异常上升,具体请见下表。
招股书不出所料将其解释为单人平均承接项目数量的增长(即人次增长),但不幸又被译员平均任务量的数据“出卖”。还是以2019年为例,译员数量减少,译员平均任务量中,笔译仅增加22.7%,口译还是下降的,还是与项目数量3.4倍的畸高增长严重不匹配。具体请见下表。
综合上述分析,发行人虚增项目数量的可能性较大,对应的项目收入也存在虚增可能性。
2、收入确认仅凭默认
招股书显示,发行人的收入,还存在仅凭默认就确认的情况。具体情形是:客户收到翻译作品后无异议,发行人就视为客户接受并认可质量,从而确认收入。
翻译产品恰恰最不属于标准产品,按发行人上述操作,翻译质量未得到客户确认,完全存在后续异议可能,所以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除非后续能收到款,否则该收入属于虚增。
考虑到发行人报告期内的应收账款始终保持在三亿以上,上述虚增的收入,挂在应收账款下循环滚动,很难被发现问题。
3、财务负责人频繁多人变动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适应上市工作的需要,发行人与2019年2月内部提拔原财务负责人王子鹏为新财务总监,原财务总监则改任副总经理。可仅仅过了5个月,王子鹏就被换下,财务总监由董秘李阳一兼任。
这两波猛如虎的财务总监连续大换人,最终花落董秘。至于换人的真实原因,董秘是否财务出身,是否胜任财务工作?招股书都没有披露。
招股书提到第一次换人是为了让财务管理水平适应上市工作需要,是否第二次换人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王子鹏不配合上市需要,所以换上董秘更便于让财务数据配合上市需要?
综合上述分析,发行人的营收可能也存在虚增的情况。
四、部分收入疑似关联交易,可能存在利益输送
招股书显示,发行人最近2年分别销售给贝添利1945万元和1769万元定制化智能硬件,具体包括7万台具有多语服务和语言学习功能的智能机顶盒,以及2.8万台具有语音唤醒、多语服务等功能的适用于老人陪伴场景的智能多语一体机。
因为均为定制,所以价格没有可比性;且均按总额法计入发行人营收。
由天眼查得知,该销售大客户贝添利(以下简称贝添利)曾是深圳市贝添利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贝添利电子)的控股子公司,其实控人为罗惠玲。后贝添利电子转让所有股权而退出,同时贝添利的实控人由罗惠玲改为钱慧红,同时罗惠玲又持股95%和钱慧红共同控制湖北贝添利电子有限公司,所以罗惠玲与销售大客户贝添利依然存在关联。
而罗惠玲同时还与发行人的股东徐长军,共同持有易视腾文化发展无锡有限公司的股权,且分列第二和第一大股东。
据此,销售大客户贝添利通过罗惠玲和徐长军,实际上也与发行人有关联。
由于发行人突然从2019年起与贝添利产生了每年两千万元的销售额,而贝添利采购后,又直接转卖给国内其他公司。比如第一笔7万多台智能机顶盒,贝添利以2500多万元郑州锦添亿通讯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锦添亿”),转手即赚500多万元。
为什么最终客户不直接向发行人采购,反而要让中间商贝添利大赚差价?发行人与贝添利的交易是否公允,是否涉及利益输送?
综合上述分析,发行人在经历过第一次IPO失败后,再次披挂上阵。但依然面临技术先进性不足、核心翻译引擎非自有等核心问题,而巨亏之下如何扭亏为盈,又将考验其持续盈利能力。
然而无论发行人最终能否上市,估值之家都希望翻译引擎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让大家都能用到更完美的翻译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