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誉建业
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已成为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和人民生活品质的迫切任务。近年来,广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让车陂涌、茅洲河、练江等一条条昔日的“城市伤疤”在今朝“美丽蝶变”,谱写了黑臭水体治理的“高分答卷”。
乌涌入选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527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性思维,加之雨污合流、面源污染等多种因素叠加,一度导致黑臭水体治理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
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知名专家、广州市运通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海良说:“广东本身河网密布、大多为感潮河涌,由于排水管网普遍存在雨污混接错接的问题,涨潮时河水会通过混接点进入污水管网,导致管道高水位运行或溢流、污水厂进水浓度低等问题,落潮时污水又会通过混接点进入雨水管网与河道,造成河道返黑返臭等问题;另外,广东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基大多为软基,又处于地壳活跃地带,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还会造成排水管网经常发生错口、破裂、塌陷等各种结构性缺陷,导致地下水入渗管网比较严重,管网长期高水位运行,溯源排查难,可以说治理难度非常大。管网长期高水位运行,还会造成下雨时道路排水不畅,进一步加重了雨季城市内涝的问题。”
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知名专家、广州市运通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海良 誉建业 摄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郑海良介绍,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被称为“水十条”,提出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拉开了十八大以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序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三部委发布《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要求未来的工作重心从重视污水处理转向污水收集处理并重,从单纯关注出水转向进出水并重。
多份纲领文件的出台,为各地深入打好、打赢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提供了强力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支持。据统计,近5年来,广东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原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劣,5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茅洲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
高科技提升治水智能化
广东近年来开展了黑臭水体的系统性治理工程,为打赢碧水保卫战添砖加瓦。如《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广东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在“水十条”等文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更细的指导和更具操作性的细则,充分彰显了广东治水的决心和勇气。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也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出台了关于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的指南和关于提质增效三年攻坚行动的指南,为广东黑臭水体治理增添动能。
为实现黑臭水体的长治久清,近年来,广东按照“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是排口、核心是管网”的思路,不断加大对产学研的投入,提升对外来先进经验的学习,并对存在问题的排水管网进行排查溯源和诊断评估,采用非开挖无损修复的方法避免对城市管网的“开膛破肚”,以创新的精神认真践行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广东还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高效赋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郑海良介绍,除采用常规的QV、CCTV机器人等技术手段对排水管网进行缺陷检测以外,广东还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可以进行带水作业的智能管道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如,将多种声呐和传感器搭载在水下机器人上,像潜水艇一样潜到管道里面进行缺陷诊断;不停水清淤机器人,可以在水下开展有关淤泥的清理工作;不停水管涵非开挖修复技术,可以带水开展管涵的无损修复作业等等。
来源 | 广东建设报
责编 | 佟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