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开国将帅授衔仪式上,诞生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军,其中不乏曾为国浴血奋战,满身荣誉的将士。
而有一位开国将军的情况最特殊,他就是新疆军区的甘祖昌少将。抗战期间,甘祖昌的主要职责并非冲锋陷阵,而是后勤。
战争年代,上阵杀敌、流血拼搏的战士值得尊敬,在后方为战士提供物资补给的人员也同样被人尊重。
是他们准备好衣服、鞋袜,饱腹的口粮这些必备物资,战士们才能安心打战,有充足动力击退敌人。
而在所有的后勤人员中,甘祖昌的工作完成得尤为出色。抗战爆发后,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问题,甘祖昌曾带领部队进驻南泥湾,展开大生产运动。
他们进行纺织、器械制造,生产了大批重要物资,及时的为前线战士提供了物资补给。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任一兵团后勤部部长,甘祖昌解决了10万指战员的口粮问题,还为稳定当地物价做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甘祖昌在战争期间劳苦功高,个人备受组织肯定,他却坚持认为组织给自己的荣誉过高。甘祖昌曾说:“相比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微不足道,组织给我的地位太高了”。
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没多久,就致信中央军委要求降级,但中央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对大部分人来说,能够获此殊荣,自然是百般珍惜。如甘祖昌这样主动放弃荣誉的,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事实证明,甘祖昌本就是个淡泊名利之人。1952年春,在新疆任职的甘祖昌工作途中出了车祸受重伤,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因为这个病,他在工作中时常无故晕倒,为此总耽误工作进度。
甘祖昌觉得自己有心无力,无法胜任领导职务,于是他向组织打报告,申请回江西老家。在报告中甘祖昌写道:
“自跌伤后,我患上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再做领导工作了,但我的手脚还是好的,请组织批准我返乡,我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当时上级觉得甘祖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即使身体有恙,也能出色完成工作,遂驳回了他的请求。
没想到,甘祖昌意志坚决,此后的四年间,他多次打报告,但都没被批准。直到1957年,他当面向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提出申请,终获批准。
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只当了2年将军就回乡,在新中国历史上也仅有一位这样的人物。后来,就如甘祖昌报告中说到的一样,他带着全家人回到江西农村老家,投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
甘祖昌本是农民出身,凭借在抗战中的出色表现,他获得了将军头衔,如今他放弃一切荣誉,重新回归农民身份,这不仅在现代,古今中外也属难得人物。
他的务实、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作为我国唯一的农民将军,甘祖昌用行动证明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他比任何人都值得享受殊荣,他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将军。
回乡当农民,拒绝特殊待遇
1957年,甘祖昌携全家11口人,从新疆动身回到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当他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的那一刻,心里非常难过。
从此以后,他就下决心要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当时村民都以为甘祖昌只是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没多久就会离开,没想到他会在老家定居。
有人甚至在背后谣传甘祖昌是因革职才返乡,会出现这种谣言并不奇怪,普通人不理解有人会主动放弃荣誉,回乡造福人民。因为这种思想觉悟,一般人达不到。
当时萍乡市政府得知甘祖昌是开国少将,按照军衔待遇,为他准备了相应的住房条件,但他拒绝了。
他和两个弟弟,共三户家庭都住在老宅里,后来随着家庭成员越来越多,家里已经没有空余房间,他才决定盖个新房子,最后也只是建了一栋普通民房。
甘祖昌经常对人说:“我是回来当农民的,不是当官的,不能享受特殊待遇。”
甘祖昌从新疆回来时,组织本派了一名警卫保护他,甘祖昌以自己是农民为由,硬是把警卫打发回去了。军区考虑到他身体状况,怕他出行工作不方便,特意给他配备了一辆汽车,对此,他也言辞谢绝。
甘祖昌当时虽然回归了农民身份,但他和组织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回乡期间,他依旧担任了一些社会职务。每次需要去南昌、北京开会,他都会先步行去莲花县城,再搭乘火车去南昌。
当时江西省政协主席杨尚奎曾建议甘祖昌在南昌安家,这样工作比较方便,甘祖昌又说:“我只是个农民,不适合在城里居住。”
甘祖昌回到家乡后,始终把自己当农民看待,坚决不享受特殊待遇,让大家看到了甘祖昌的回乡做建设的坚定信念。
他本是农民出生,历经荣誉之后,还能孑然一身,不被名利左右,这种无私、大义的精神,让许多人汗颜。
甘祖昌曾经是一名军人,成为农民后,他从没忘记军人信守承诺的本分。他曾经说要回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外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他毅然决然投入到家乡农村生产的事业中。
事实证明,甘祖昌有决心,也有能力带领农民走出贫困,改善生活面貌,他是一名将军,也是农民的好领袖。
农村实干家,建设家乡不遗余力
甘祖昌在部队时就是出了名的实干派,只要他下决定做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回到家乡后,甘祖昌为了尽快改善村子面貌,拿出了当年打仗的劲头,为提高农业产量倾尽了全力。
刚开始甘祖昌发动全家在屋后开辟荒地,身体不太好的他,带头劳动,没日没夜的在田间辛勤劳作,连锄头都挖断了六七把。
那一年,他们种下的萝卜和番薯都获得了大丰收。后来在甘祖昌和家人的带领下,村民们也纷纷投入到生产中,大部队开始向荒山进军,村里面的耕地面积因此扩大了一倍。
当时农村的耕地大多是冬水田,年产量最多时也仅达100公斤,为了扩大生产量,甘祖昌带领村民采用挖地道排污水的方式,将粮食亩产提高到了50%以上。
甘祖昌的这一功绩,让村民彻底实现了粮食自己。粮食问题已经解决,甘祖昌又马不停蹄的开展经济建设。
他领带村民修路、建水电站、建水库,让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后来公社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彻底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
甘祖昌一心一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事业中,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好日子。他把大部分工资都用于国家建设,自己省吃俭用,连肉都不舍得吃。
据甘祖昌女儿甘公荣回忆,当时他们家从来不吃超过一块钱的食物,不穿超过一块钱的衣服,父亲甘祖昌总是严格控制家庭开支,不允许家人乱花钱。
有一次,妈妈为了改善伙食,买了一块钱的甲鱼,菜做好后,父亲甘祖昌一口也没吃。他不吃,大家都不敢吃,甲鱼在桌上好几段,没有人动筷子。
自此之后妈妈再也没有买过超过一块钱的菜。甘祖昌从1957回到家乡,到1984年这27年间,他的总工资收入达到了10万元,而他把工资收入的80%,都用在了国家建设上。
建学校、救济贫困户、修桥办企业,所有能改善村民生活的工程,他都不遗余力的投入。
甘祖昌从军队退下来后,本就带着一身伤病,回到家乡他每天忙着生产活动,没有时间休息,伤病愈发加重,他常常要去医院看病。
本来凭他的身份,医药费可以百分之百报销,但他坚持自己出钱。甘祖昌总是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任何会给国家添麻烦的事,他都不会做。
甘祖昌为国家奉献了一生,其实享受一些特殊关照本无可厚非。不过,他为人过于正直,不愿意被特殊对待。
加上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农民,就更不愿意被组织照顾了。如此清廉又有能力自保的人,实属难得,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为农民自豪,不使用特权
在当时那个年代,民风相对朴素,尤其是农民,大多穿着简单、朴实。甘祖昌虽然是开国少将,回到农村后也入乡随俗,在穿着上和普通农村老人没区别。
他总是身上挂着一条白毛巾,手里拿着一个大烟袋,为人低调,没有任何官场做派。因此,没有见过他的人,完全不会把他和开国将军联系起来。
有一次,甘祖昌去吉安买拖拉机。因为路程太远,当天不能往返,他就找了一家旅馆过度。当时服务员告诉他没有房间了,他就让服务员拿来一把凳子,一点木炭,本打算坐到天亮。
后来,有旅客进来,服务员立马给他们开了房间。甘祖昌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服务员看他是农民,没钱住店,才说没有房间的。
吉安市领导得知甘祖昌来了吉安,开始到各个旅馆找他,没想到他落脚在小旅馆。服务员得知这个穿着破衣裳的人是甘祖昌后,吓了一大跳。甘祖昌却很淡定的对他说:“小同志,千万不能瞧不起农民,他们可是衣食父母啊。”
可能在大部分人眼里,农民就是一群落后、贫穷的人,他们身处在社会底层,默默劳动,却很少得到真正的尊重,这种偏见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改变。
甘祖昌作为曾经的军区领导,能够打心底里看得起农民,实属不易。他也是真正为农民好,他一直都把自己和农民摆在同等位置,从来不会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自己,或是为家人谋利益。
就连子女请求他帮忙安排个好工作,甘祖昌都是一口回绝。当时甘祖昌大儿子去新疆投奔他,想让他安排个稳定的工作,没想到甘祖昌直接说:“你没有文化,干不了技术活。”
最后甘祖昌让儿子在新疆种田,这甚至比在老家种田还累,这可苦坏了大儿子。
大女儿本想在吉安当地报名当兵,他请求父亲甘祖昌争取个指标给她,父亲以会打乱当地征兵计划为由,拒绝了她的请求。
后来,甘祖昌带着妻子去吉安看病,军区领导特意向他请示,他大女儿报名参军的事。甘祖昌说:“她要当兵我没意见,不过她是个近视眼,你们体检的时候最好严格把关。”
大女儿得知父亲说了这番话,当时就气哭了。她觉得父亲不帮忙也就算了,还要把她近视的事情说出来,这就是坑女儿的典型范本。
甘祖昌做人、做事都非常讲究原则,不过能做到他这种地步的,绝对是少数。不管是将军还是普通民众,大家都会讲究一点情分,传统观念里,大家总认为“能帮的就尽量帮”。
甘祖昌能够如此刚正不阿,在当时绝对算是异类。实际上,这种行为是值得提倡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徇私,那这个世界肯定会更加公平、和谐。
夫妻同心,一生为民服务
甘祖昌选择从将军,回归到农民的身份,当时也得到了家人的一直支持。1957年,甘祖昌回家乡务农,年仅34岁的妻子龚全珍也随着他一同回乡。
上级批准甘祖昌回家后,他快速的做好了离开的准备,全家11个人,行李只装满了3个箱子,却外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的全是家禽。
龚全珍说:“当时走得急,生活用品几乎没拿,回家后,买被套的布票都是向亲戚借的。”
后来,甘祖昌全心全意投入到家乡建设中,作为妻子,龚全珍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莲花县的百姓。
作为西北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学生,龚全珍为莲花县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丈夫甘祖昌每月会领到330元的工资,他会把大部分钱用于扶贫济困。
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的工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县的前几年,龚全珍甚至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对此,龚全珍毫无怨言。
龚全珍看到丈夫带领村民开荒种地,收成颇丰,她深知自己当农民不合格。但对丈夫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她深感敬佩。
她希望像丈夫一样为莲花县做点贡献,后来她去县文教局找工作,被分配到九都中学教书。当时这所学校只有3名老师,教学环境也非常差,龚全珍一点也不嫌弃,第二天就去了学校报到。
丈夫甘祖昌对家乡的热爱,龚全珍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知道,丈夫是真心实意在为村民谋福利,没有任何私心,只希望村民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获得幸福。
甘祖昌坚持不懈的精神,始终鼓舞着龚全珍。在往后的人生里,龚全珍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上。
1986年,甘祖昌因病逝世,享年81岁,此时龚全珍也已经63岁。甘祖昌虽已离开人世,可是他大公无私、为民服务的精神,却影响着无数人。
龚全珍也继承了甘将军的高贵品质,她尽己之力、扶贫助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并于2011年“龚全珍工作室”,自己担任辅导员。
2015年,已经95岁高龄的龚全珍老人,再次做出了令人惊叹的举动,她立下遗嘱要捐赠遗体,希望能为国家做最后一点贡献。
在龚全珍心里,只要是国家、人民需要的东西,她全部可以捐献出去。龚全珍14岁离开山东老家,到1949年入党,再到1957年跟随丈夫回江西做建设工作,一生都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她也是甘祖昌将军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精神的最佳传承人。
她这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却始终不为名利自傲。同甘祖昌将军一样,她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早已把个人荣辱抛在了脑后。
曾经有人问龚全珍:“您这么大年纪了,早该安享晚年,整天忙这忙那的,图什么?”龚全珍说,丈夫临终前还惦记着给贫困户买化肥,十几年来,她始终不忘丈夫的遗愿。
丈夫甘祖昌一生为民,如果他没有离世,现在肯定还在为群众做点什么。她不过是接过丈夫未完成的事业,把为民服务的精神传下去。
龚全珍认为,她和丈夫的荣誉都是人民赋予的,她没有理由不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只要她还活着,就会为社会做一点事。
过去人人都说甘祖昌的思想觉悟高,实际上,妻子龚全珍的思想境界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如果不是有强大责任感支撑,没有人活到90岁还能坚持做一件事。
大部分人年纪轻轻就想着退休,是因为他们不热爱自己的工作。龚全珍老人始终致力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开始是受丈夫影响,后来也是真心热爱这份事业。
只有拥有爱,才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才能成为一个无私奉献却不求回报的人。
主席接见,成全国道德模范
甘祖昌和龚全珍老人的事迹影响了无数人,就连习主席也被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折服。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龚全珍老人被特别表彰了。
龚全珍老人从教育一线退下来后,一直没有闲下来,她总说,等到有一天她走不动了再休息。可是她活到90多岁依旧身体硬朗,所以也一直没有得到休息的机会。
随着年纪变大,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龚全珍老人主动住进了养老院。虽然年事已高,她却鲜少让人照顾,凡事亲力亲为。
反而常常和工作人员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洗衣、擦地板样样来。她还用自己的生活费给大家买营养品,院里的人都非常喜欢她。
那时候龚全珍老人闲暇之余经常走访小学,她非常喜欢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传统故事,大家也非常爱听她说故事。
虽然她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精神头比许多年轻人还要好,90多岁还来来回回坐公交车,从不喜欢给人添麻烦。
龚全珍老人对自己要求高,对子女的教育也从不含糊。她经常提醒女儿甘公荣,做任何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最基本的要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甘公荣深谙母亲教诲,她也没有给父母抹黑,在工作岗位上上勤勤恳恳做事,总是力所能力的帮助别人,如今她已经为贫困生捐助了5万多元。他们一家虽皆是平凡人,却坚持做着不平凡的事。
甘祖昌将军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回归家乡,也就不会组织家乡建设,他的精神也不会影响一代人。庆幸的是,社会中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能够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为群众办实事。
现今中国社会已经非常庞大,阶层却又如此明确。不管是官员还是企业家,已经身居高位的他们,还能始终牵挂人民群众的,已经是少数。
这个年代如果还有谁愿意无私奉献,真是值得尊敬的大义之人。社会也确实需要这样的人,心系群众、革命到底的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