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2022年6月30日《焦作日报》A03版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夏日焦作,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公园里,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街上,紫薇花惊艳绽放。不少从外地回来的焦作人惊叹,焦作变化真大,身在城市中,犹如住在公园里。
近年来,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高标准编制公园城市专项规划,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为目标,努力让美好生态成为城市最动人的乐章。
市园林绿化中心贯彻“建城先建园、老城+公园、新城公园+”的工作理念,从建设城市公园进阶为打造公园城市,让焦作更有颜值和气质、更加诗意盎然、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不是文字顺序的简单调整,而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如果说城市公园是一个个绿色孤岛,那么公园城市就是把城市变成大公园,让一组一组的建筑从公园里“长”出来。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里多建几个公园,而是整个生态、生活、生产的系统要充满生命力,要有更多的百姓可以参与、共享,陪伴城市一起成长。
且看我市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嬗变之旅。
“老城+公园”,还绿于民,让绿于民。
所谓“老城+公园”,就是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开展拆墙透绿、补植补栽、绿地改造、基础设施提升等建设,因地制宜添加口袋公园、社区公园、街心游园,最大限度还绿于民、让绿于民。
2020年8月,我市对月季公园进行拆墙透绿改造,利用人行道和沿路绿地建成一条长约1000米、宽约25米,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示范路,不仅彻底改变了月季公园周边脏乱差的城市环境,而且将公园和街景融为一体,增加城市道路景深,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6111”(6个县市各建1个67公顷公园,中心城区建10个67公顷公园、100公里绿道、100个口袋公园)体系建设,利用各城区“零碎地”建设40个口袋公园、20处立体绿化点,并推进生态廊道建设,沿丰收路(南水北调桥—中原路)、民主南路(南水北调桥—南海路)规划建设44个口袋公园。
转角遇到美,一个个口袋公园星罗棋布,用“小而美”“小而巧”传递“微幸福”,让城市“零碎地”变成了“金角银边”。市民们都说,口袋公园装满了群众的幸福感。
“新城公园+”,就是把整个城市规划成一个大公园,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天河”——南水北调总干渠,让公园城市建设多了更多可能。
一座城,因为有了穿城而过的10公里“天河”增加了灵气,也因为“天河”两岸建设了百米宽的精致绿化带而更加秀气。
我市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按照“全冠种植、原冠移栽、一次成景、一步到位”和“建成一段、验收一段、开放一段”原则,致力打造“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的开放式生态公园。目前,12个绿化带节点公园已全部建成开园,开放面积达260万平方米。
我市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从全域视角出发,尊重自然生态原真性,统筹市域生态保护修复,形成了国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兼备的公园体系。
近年来,我市许多特色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苏蔺体育公园、沁泉湖公园、白鹭湖湿地公园、太极体育中心周边游园相继建成开放,瓮涧河绿道、李河绿道、南太行健身步道建设步伐加快,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公园城市已初具雏形。
近年来,我市先后对人民路、解放路、建设路、中原路、丰收路、民主南路等17条道路绿化带进行补植补种,共补植补种乔灌木4万余株、绿篱草坪地被植物1.5万余平方米。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我市正在将崭新的城市理念变成怀川大地上的美丽画卷,实现从园林到园艺的品质飞跃,让城市更有颜值、更有气质、更有品质,一个“城在园中、园在城中、路在景中、人在花中”的生态宜居城市正款款走来,美丽焦作的画面正徐徐铺开。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玲 报道
近年来,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实现了县县通国道、县县通一级路、乡乡通省道、村村通公路,郑焦黄河大桥、孟州黄河大桥、焦温快速通道、省道307等重点项目相继通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为焦作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更便捷的交通环境。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金元 摄
赵存献:至今犹记军队情
多年来默默关注国防军队建设,致富后不忘军队情,不计任何报酬,风雨无阻给群众讲解果树栽培技术,先后帮助2000余户军烈属走上致富之路。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孟州市槐树乡汤王庙村赵存献的军队情怀。《焦作日报》曾对他的事迹大力宣传报道。
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赵存献,两个月大时,他的母亲因帮助爱国人士赵功圃创建“石印馆”对周围群众和师生进行爱国教育,遭到日寇报复,被害而死。两岁时,他的父亲又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汤王庙村地势高,战争时期是兵家必争之地,村里参军的群众很多,全村208户,军烈属就有56户。童年的经历和村里的拥军氛围使赵存献对军队充满热情。
1986年,他承包了村里2.8公顷苹果园,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一干就是3年。致富后,他念念不忘党和军队。“在我们富裕的同时,也要为国家作贡献,国防强大了,敌人就不敢入侵,人民就不会遭遇战争,在有生之年我要抓紧做这件事。”赵存献心想。
他拿出4万元钱,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家庭国防建设基金”,帮助村里的军烈属走上致富之路。1990年,他向村委会捐款1万元,在全国第一个设立村级“现役军人立功受奖及代耕费基金”。他还义务帮助村里军烈属种苹果,给村里修水渠、建校、修路。为给国防事业作贡献,赵存献鼓励自己的儿子舍弃基层果树研究所的工作,转到孟州市武装部做仓库保管员。
1990年,他从电视上得知辽宁省丹东市修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消息,第二天他就把家里准备过年的2674元钱全部汇往纪念馆指挥部。1993年10月份,他作为唯一的农民,被特邀出席纪念馆开馆典礼,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上了年纪的赵存献仍然关心村里军烈属们的生活。为让他们的子女安心当兵,他经常给他们讲解果树种植技术。这几年,他走不动了,但心中还会想着村里的军烈属们、还会关注国防建设。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仝伟平 改写
李俊昌:扛起党媒担当
李俊昌在接受记者采访。(焦作日报资料照片)
“《焦作日报》主动顺应新时代新闻媒体发展规律,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弘扬正气、凝聚人心,为当地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提供有力指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日前,记者采访了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俊昌,他对《焦作日报》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聊起与《焦作日报》的渊源,李俊昌告诉记者,一张报纸的党性和个性,最集中地反映在它的版面布局结构上。纵观各地市党报,因为《焦作日报》显醒、大方、丰富和清秀,尤其是时政新闻做得很有特色,印象十分深刻。“看得出,《焦作日报》相当重视版面安排问题,并且显露出自己的独特追求,努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紧跟市委步伐,敏锐把握时政热点,精准策划系列评论的做法,值得学习。”
他感叹,面对疫情,《焦作日报》把最及时的资讯、最权威的消息传递给受众,将疫情防控的进展与力量传递给公众。打破谜团、制止谣言,他们用笔触、用镜头,用一篇篇生动的报道、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一位位逆行的“勇士”跃然纸上,扛起报人担当。
他惊叹,面对汛期,焦作日报社闻“汛”而动,牢记职责使命,及时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发布权威信息,生动记录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渡难关、众志成城保家园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党媒的责任与担当,巩固壮大了主流舆论阵地。
他赞美,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焦作日报》始终坚持“党媒姓党”,有效发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引导作用,牢牢扛起党媒职责,彰显党媒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要办好党报,首先要有充足的优秀稿件。”谈及优秀稿件的秘诀,李俊昌指出,在稿件选择上,要努力寻找可读性强的稿件;在标题制作上,要努力使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事实从稿件中“跳”出来;在稿件的安排上,要努力使最重要的稿件‘最快见报’。”
在采访最后,李俊昌为《焦作日报》送上了祝福:“今年7月2日是《焦作日报》创刊65周年纪念日,希望《焦作日报》在今后的发展中,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宽广、优势更加明显,为全方位展现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成就提供全新平台。”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 报道
1996年~2016年
从四连冠到零差错
在两年一度的河南省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焦作日报在1996年至2003年8年时间,连续四届蝉联全省第一。特别是1999年,焦作日报成为河南省党报系统第一张编校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国家相关标准是不超过3/10000)的报纸。更为可喜的是,在2016年的全省报纸编校质量评比中,焦作日报实现了零差错的目标。
从四连冠到零差错,反映了焦作日报人对社会、对读者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办报态度,也证明了报社编校质量体系的严谨与科学。
“对于党报来说,编校质量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只有文字使用得正确规范,才能准确传达党和人民的声音。”焦作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爱军如是说。
古语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要打造精品党报,就要对差错零容忍,以零差错为目标。
一张报纸的出版涵盖10多个环节,其中任何一环的疏漏都会影响报纸质量。自创刊起,焦作日报就格外重视编校工作。在历任领导的不断努力下,不断把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运用于报纸质量管理当中,持续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如今,每天的报纸出版,从记者写稿到记者部主任审稿再到编辑编稿、编辑部主任审稿、文检室检查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权责定位,全程通过网络平台运行,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环环相扣,严格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全面管理,全过程把关,全员参与的报纸质量管理体系。
体系的逐步完善,带来的效果也逐渐凸显。自1995年报纸质量管理体系正式施行以来,焦作日报差错率逐年递减,由1996年至1997年的3.19/10000,降到1998年至1999年的1.96/10000,再降到2000年至2001年的0.69/10000,最后降到2002年至2003年的0.5/10000。在焦作日报荣获河南省党报编校质量评比“四连冠”后,省新闻出版局也发来贺电:“希望《焦作日报》再接再厉,在稳步提高报纸质量上,努力开拓创新,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编校质量是一份报刊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提升编校质量,核心在理念、关键在制度、重点在行动。
在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上,焦作日报从未停下探索发展的脚步。自1983年复刊后焦作日报社实施的第一个考核办法——《焦作日报采编人员考核办法》以来,考核制度几经完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细、从局部到全面的一个过程。
1999年初,焦作日报社党委、编委制定了《焦作日报采编业务考核办法》,采编人员工资全部纳入绩效考核。
2006年,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原有考核办法的基础上,焦作日报社党委、编委制定了《焦作日报采编业务考核实施细则(试行)》。2015年10月,为了增强采、编、校人员责任感,减少一般性差错,杜绝重大差错,提高报纸质量,焦作日报社编委会出台了迄今为止最严格的《报纸版面差错处罚办法》。
面对全媒体时代大潮,焦作日报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全媒体新闻编校质量的有效措施,于本月正式出台了《全媒体重大差错通报处罚制度》《焦作日报全媒体差错处罚办法》,并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
“时代在变迁,考核办法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严格。从报纸复刊到全媒体时代,我们修改完善一系列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目的是站在意识形态高地、守好舆论阵地、坚定不移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对全媒体新闻质量把关,激励和鞭策所有采编人员,时时刻刻把防止差错融入采新闻、编新闻、发新闻的全过程。”焦作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吕正军说。
好的制度,重在执行。
在我市每天的重点报道中,前方记者辛苦奋战,及时传递最新信息,而焦作日报社的全体编校工作人员化身“无名英雄”,坚守后方,以高度的责任心与火眼金睛,守好发稿安全大关,用自己的心血不断实现“零差错”。
责任与奉献,是编校人员的心灵坚守与职业标杆。对于稿件中的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数据等,他们慎之又慎,遇到可疑的问题时,除了询问报社领导、同事外,他们还需要查地图、翻资料、联系记者进行核对,再三确认无误,才放心过审。
特别是有关我市重大题材报道中,值班编辑、校对、组版员各司其职,每天晚上超强度工作,高负荷运转,毫无怨言,坚持“零失误”发稿,精编稿件屡受表扬,展示了焦作日报社编校团队强大的凝聚力。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韦冰 报道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总编辑:王静锋 总值班:马秀清
主 编:王晨光 统 筹:王 鹏
责 编:赵晓晓 编 辑:孙浩翔
校 审:王建新 王盈燕 丰舒潍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