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华商报》改版成为一张综合类都市生活报,忠实记录着西安市民的身边事和这座城市的发展。25年过去,我国的巨大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西安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是如何一步步建设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呢?在2022年7月1日华商报改版25周年这个节点,就让我们来梳理回顾一下西安这25年的发展历程吧!
【壹】城区范围变化
城市骨架不断扩展,更大蓝图已经绘就
西安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列为世界四大古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次经历了生产恢复时期、“文革”停滞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进入21世纪后的现代化建设时期等发展阶段。
根据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西安城区变迁地图集》,1965年,西安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80平方千米,形成了西郊“电工城”、东郊“军工城”和“纺织城”、南郊“文教城”的城市主要功能分区。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将渭南地区所属蓝田县、临潼县和咸阳地区所属户县、周至县、高陵县划归西安市,至此行政区划发生较大变化,共辖7区6县。
到1991年底时,西安城市建成区的范围为:东达纺织城的灞桥区人民政府和四医大二院(唐都医院);南到长安路的电视塔、翠华路的植物园和陵园路的烈士陵园一线;西至枣园路、汉城路沿线;北及草滩路(未央路)的方新村、朱宏公路的范家村、太华路的大明宫和东元路的辛家庙一线;东北至灞桥火车站、西北到三桥镇、西南达丈八沟的陕西宾馆和太白南路与丈八东路所交的西万路口、东南至曲江池遗址与寒窑。
■1996年:南边已抵丈八东路和电视塔,北边建至后来的北二环沿线
1996年末的西安建成区范围与1991相比,随着高新区和电子城的发展,南郊扩大相对明显,西边已囊括甘家寨与沙井村、中部直抵至丈八东路与电视塔,东南方位由于受制于地形,依旧受限于植物园、大雁塔、北池头、西影路与等驾坡沿线;城市北郊则已建设至范家村、南康村、马旗寨和辛家庙一线(即1999年底贯通的北二环路全线);东郊除灞桥和纺织城外,依旧止于浐河内的十里铺、长乐坡和张家坡一线;而西郊也尚未突破枣园路、大庆路、红光路、昆明路等道路的最西端。
到2000年底,西安主城区范围建成区面积近190平方千米,城市北部已发展至张家堡与西铜一级公路交汇处,即城运村与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及其家属院附近;南部已越过电视塔到达东三爻堡;东部的浐河两岸已在靠北的“长乐东路—浐河东路”和靠南的“咸宁东路—纺南路”两线,形成了纺织城与东郊城区的联系,城市的最东处已到达纺织城东边毛西公路(现长乐东路、祥云路与326乡道)两侧的香王村和西安汽车配件厂;西部城区的北边已发展至三桥的西宝高速入口转盘,南边已沿红光路向西延伸至与其相接的西宝公路旁的阿房宫遗址景区。
■2003年:绕城高速、机场高速通车,“九宫格局”初态成形
2003年9月29日,随着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西安的城市范围和区域划分也发生了一次新的转变,形成了“九宫格局”的初始形态。绕城高速为城市用地的扩张提供了一根“参考线”,其所圈定的地域范围既包含了城市已建成的用地和道路,也涵盖了属于城乡结合部的乡村与农田,同时也截取了更大范围生态景观格局中的河道、水渠与台塬等部分自然地带。因而整个区域可由西向东、从北向南划分为九大区域。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浐河与灞河交汇的两河三岸区域(2004年9月成立了浐灞生态区);中部为:西郊电工业区、中心城区、东郊军工业区与纺织城;南部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郊文化教育区、曲江新区(1993年11月至2003年7月为曲江旅游度假区)。
■2006年:向南形成与长安接壤之势,北郊以未央路为中心向渭河迈进
2006年底的西安城市形态,相较2003年时,整体建成区范围虽然变化不甚明显,但在边缘区却显现出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和用地扩张的趋势。如北郊的经开区,已从凤城四路向北发展到了凤城十二路;城西南的高新区,已从丈八沟向南扩展并越过了绕城高速;东南方向的曲江,已恢复建成唐曲江池的南北两湖,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区域新修道路系统的基础框架。随着路网的搭建、用地的更新、区域的拓展,西安的城市范围已变为:向南超过了电视塔与南绕城高速,形成了与长安区的接壤之势;北郊以未央路为中心向渭河迈进,路以西的城区直抵北绕城、路东已越过绕城并与草滩相接;东郊已从浐河“割裂”城区的状态变为了城“包裹”浐河的状态,城市建设已逼近河道两岸;西郊随着西三环的建成,已形成了六村堡经三桥至鱼化寨的从北至南连绵的城乡结合地带;高新区已沿西沣公路突破绕城高速的限制,渐渐与长安区的郭杜镇连成一片。
■2009年:建成区限于东西三环和南北绕城之间,局部有所突破
2007年至2009年是西安城市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三环路的全线通车,西安的主城区范围在2003年绕城高速建成后所圈定区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划分与限定。三环与绕城在南、北段采取“并线”形式,在东、西段采取“分线”处理。到2009年底时,西安城市建成区主要限于东西三环和南北绕城之间,局部有所突破。如:东郊的纺织城、灞桥和洪庆街道;西郊的建章路、三桥、西宝疏导路(天台路)与阿房宫一线;南郊的长安科技园、郭杜街道、大学城、韦曲街道(原长安县县城)和航天基地;北郊的草滩等。总体建成区面积已达273平方千米。
■2013年:南部全面突破到达神禾原,北部到达渭河城市运动公园
2013年年底,西安市建成区范围较2009年时有了明显突破,南部已全面突破南三环和南绕城高速,和长安区、航天城以及高新区向南扩展的区域相接壤融为一体,边界到达神禾原、学府大街、309县道以及樊川路一带。城市的北部,规整的路网和成熟的街区已几乎完全填充了北二环、北绕城、朱宏路和太华北路之间的区域,而其东边的浐灞河道以内的区域则以二环北路东段—广安路与金花北路—北辰路搭建起了主要的十字框架,并向东与浐灞生态区、向北与草滩和未央湖相连通,其余的地块也陆续处在开发建设当中。继续向北,城市已渐渐在绕城高速与渭河河道之间的广阔区域铺展开来,灞河入渭河口的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其东部边界,六村堡及福银高速成为了其西部边界,渭河城市运动公园和西安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园区成为了其北部边界,西安铁路北客站则成为其核心。相对来说,城市的东部和西部未有显著扩张。最东部城区位于洪庆街道的向阳北路与向阳南路,洪庆街道南部为骊山与白鹿原之间灞河川道,其地势狭长,发展受限;但北部位于渭河、灞河、临潼城区之间的地域则平坦而辽阔,这里是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规划发展用地。西部城区依旧受制于西绕城高速,但其北部已沿世纪大道(312国道)实现了三桥街道与咸阳城区的接壤;南部区域,绕城以内(西三环以外)的区域,后来成为高新区的软件新城,而绕城高速以西后来成为西咸新区组成部分之一。
■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区,加快推进户籍、教育、交通等同城化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陕西西咸新区。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
陕西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大西安”建设,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理顺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之间的城市功能。随后,西安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扎实做好西咸新区代管工作。严格按照《西安市代管西咸新区工作清单》做好代管工作,落实对接西咸、服务西咸的27个方面61项工作,加快推进西咸新区户籍、教育、医保与西安同城,实现大西安地区车牌同号和交通一体化。
截至2019年末,西安建成区面积已达729.14平方公里,城市“大小”逐渐逼近全国第一方阵,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2平方公里计算,70年间足足增长了55倍。
■2021年: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西安全面代管西咸新区
2021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21年6月30日,《关于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的指导意见》在陕西省发改委官网发布。该指导意见明确:西咸新区88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划分为西咸新区直管区和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共管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由西安市全面管理,负责辖区内的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事务。西安(西咸新区)—咸阳共管区,由咸阳市在《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框架下,负责辖区内的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事务。
■2022年: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一核、两轴、多组团” 蓝图绘就
2022年3月3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
西安都市圈范围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以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3万亿元。
西安都市圈总体空间格局为“一核、两轴、多组团”。
“一核”是指西安市中心城区、咸阳主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国土面积1923平方公里,占都市圈规划面积的9.3%。核心区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和创新平台、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两轴”是指东西方向依托陇海、南北方向依托包茂等交通大动脉形成的都市圈两条经济发展轴,既聚集了都市圈主要的产业集群,也贯穿了横纵两条城镇带,构成了都市圈人口经济分布的主要形态。
“多组团”,主要包括富平阎良组团、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临渭华州组团、耀州组团、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乾县礼泉组团,这些都是都市圈特色功能单元和产业发展承载区。
【贰】开发区建设
一个开发区,就是一个城市发展引擎
在西安城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开发区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西安高新区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位于西安市西南部。成立之初,启动面积2.7平方公里,经过30年飞速发展,尤其是2018年,西安高新区成功托管来自雁塔区、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的12个街镇,面积达到1079平方公里,目前辖区人口超过110万。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北,成立于1993年,目前全区总规划面积272平方公里,横跨未央、高陵、临潼3个行政区,由中心区、高铁新城、泾渭新城、渭北新城四大区域板块和关中综保区、经开自贸区两大功能园区组成,常住人口约55万人。
■曲江新区
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市东南,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所在地,核心区总规划面积约51.5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约40万人(含大明宫遗址区范围内人口),是陕西省、西安市确立的以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
■浐灞生态区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东北部,是全国首个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2004年9月9日,西安市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目前区域范围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浐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状区域,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整个生态区区域呈“一心三翼”布局。
■西安航空基地
西安航空基地位于阎良。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简称西安航空基地)。2010年6月,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集群效应显著、创新能力突出、生态环境宜居的高端产业新城。未来西安航空基地将倾力打造西安万亿级工业大走廊增长极,托起中国航空产业腾飞之梦。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成立于2006年11月,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设的航天科技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2010年6月26日,被国务院批复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航天产业新城位于西安东南,南依秦岭北麓,北接西安主城。截至2021年有居民社区16个,常住人口约16万。
■国际港务区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北部的灞渭三角洲,浐河、灞河、泾河、渭河四水聚港,规划控制区1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89.89平方公里。2008年开始组建。是陕西省、西安市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而设立的经济先导区,是陕西自贸区的核心板块,也是大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东部新中心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主场馆所在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辖区常住人口13.59万人。
■西咸新区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涉及西安、咸阳两市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西咸新区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46万人(2021年),包括沣东、沣西、秦汉、空港、泾河五个新城及能源金融贸易区。西咸新区分为西安直管区和西安—咸阳共管区,西安直管区涉及19个街镇,规划面积715.83平方公里,西安-咸阳共管区包括陈阳寨街道、双照街道、南位镇和部分泾干街道,规划面积166.17平方公里。
【叁】交通出行: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城市“动脉”永不停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交通运输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交通建设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先行官作用。
1、地铁:已建成运营8条线,最小发车间隔2分15秒
2011年9月16日,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西安成为西北地区首条开通地铁线路的城市,从此迈入地铁时代。
随后,2013年9月15日,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2016年11月8日,3号线一期工程开通;2018年12月26日,4号线工程开通;2019年9月26日,1号线二期工程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网初步成形,西安地铁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2020年12月28日,西安地铁5号线、6号线一期、9号线三线同时开通,一次性新增运营里程83公里。
2021年6月29日,西安地铁14号线工程开通。作为三期建设规划7个项目中首条建成的线路,14号线从开工到开通仅用34个月,创造了国内地铁建设新速度。
目前,西安地铁已建成运营8条线259公里。刷手机进站方便快捷,最小发车间隔2分15秒,最高日客运量达448.21万人次,累计运送乘客超过55亿人次,线网正点率达到99.95%以上。
2019年6月13日,《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包括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8号线、10号线一期、14号线、15号线一期、16号线一期,共7个项目150公里。规划获批后,仅用了15个月就全部开工建设。
目前地铁6号线二期已进入安装装修施工阶段,计划年底开通运营。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8号线等三期建设规划项目已全面进入大干阶段。在建7条线路163公里,均按计划稳步推进。
到2025年,西安将建成开通12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将达422公里,轨道交通对全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将达到60%。纵横交错、奔腾不息的轨道网线,将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拉近都市圈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为市民勾勒出美好出行的新画卷,也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2、公交出行:城市公交营运车9318辆,均为清洁能源车
近年来,西安市以公交运输枢纽建设为支撑打造综合交通体,实现公路客运与高铁、地铁及地面公共交通等运输方式无缝衔接。
目前,西安城市公交共有营运车9318辆,均为清洁能源车,有常规公交线路409条,线路长度7447.1公里,日均客运量228.99万人次,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
2022年,将调整优化公交线路60条,开通便民“社区巴士”10条,统筹研究轨道、公交、慢行三网协同增效,构建不同层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交通网络。
3、高速公路:“二环十二辐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1986年12月25日,全长23.888公里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开工,拉开了西安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自西临高速公路建设以来,国家高速公路网中有6条穿过西安,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千公里一日交通圈”。此外为改善西安东大门交通状况,1998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西蓝高速,1999年12月试通车。
近年来,西安相继建成西咸北环线、渭南至玉山高速公路,扩建西宝高速、西临高速。随着外环高速(北段)顺利通车,外环高速公路(南段)全面开工,第二环线高速即将建成,“二环十二辐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
2022年开工建设的是马家堡至泾阳高速、兵马俑专用线、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宫段改扩建、西兴高速西安至兴平段改扩建、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段改扩建等5个项目,西安国家级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4、干线公路:“环+米”字型国道网、“环+辐射”状省道网已形成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安先后拓宽改造108国道、310国道、107省道、101省道和210国道等多条国省干线公路。
近年来,西安市重点围绕西咸、富阎交通融合,构建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道310西安过境公路、省道101木岔至灞源公路改建工程、省道107西安境南段改扩建工程蓝田段建成通车。
目前,西安市境内有国道6条、省道10条,国省干线实现二级公路全覆盖,一级以上公路里程比重达到31%,形成了“环+米”字型国道网和“环+辐射”状省道网。
2022年将围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干线公路网,开工建设国道210西安过境公路、西户路、东三环至临潼公路、省道107鄠邑段改造提升等国省干线和快速路项目,建立高效城区对外交通骨架。
【肆】绿地与水域:
城市四面八方都有公园,东西南北中都有水面
不仅城区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5年来西安市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也越来越好。
1、公园绿地:城市四面八方都有公园与绿地
20世纪90年代,西安现代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广场、绿地层出不穷。比如1995年4月,西安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绿化工程——南二环路绿化工程全面竣工;1995年8月,西安市大南门广场改造与绿化改造工程完工;1997年4月,长乐中路隔车带绿化改造工程全面告竣;1997年5月,位于北大街与西五路十字的绿化广场建成;1997年6月,西华门广场绿化工程竣工;同月,北二环西段绿化工程竣工;1998年5月,西安市钟鼓楼广场正式启用,其由绿地式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及仿古建筑等四部分组成;1998年8月,南院门广场改造续建工程交付使用;1999年9月,张家堡广场改造工程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同月,西部电子广场竣工。
进入21世纪后,隋着老城区的改造更新,以及各个开发区的成立、建设与发展,城市的四面八方都陆续出现了许多符合现代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或满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绿地、公园和开放空间。比如:大雁塔周边的南北广场、东苑西苑;曲江新区的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中国唐苑乐游原遗址公园(青龙寺);城北及经开区的文景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城湖景区、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文景山公园一期;高新区的新纪元公园、紫薇城市花园广场、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唐延路绿带)、永阳公园;中心城区的丰庆公园、环城西苑、长乐公园(原西安动物园)、西安博物院(含小雁塔)、大唐西市、民乐园万达广场;浐灞生态区的广运潭生态景观区、桃花潭公园、灞桥滨河湿地生态公园、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航天城的中湖公园和星河运动公园等等。
另外,2016年启动建设、2021年7月1日全面对外展示运营的幸福林带项目是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利用工程之一、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工程。
2、水域变化:昔日“八水绕城”,如今“八水进城”
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编制了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其间1997年于北郊草滩的滩涂地上建成的未央湖公园,湖水面积约为32万平方米。此外还引大峪水,经曲江池,到兴庆湖;引潏河水,入大环河;引沣惠渠水入护城河。
第三轮总体规划(1995-2010年)也增加了很多水域,比如:2004年12月建成的丰庆公园,水域面积约4万平方米;2005年4月建成开园的大唐芙蓉园,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 2007年5月竣工的广运潭生态景观区一期工程,水域面积约为43万平方米。
在第四轮总体规划(2008-2020年)期间,有2008年7月建成的曲江池遗址公园,湖面面积约达70万平方米;2011年4月建成的西安世园会展园园区,水域面积达190万平方米;2011年10月建成开放的汉城湖景区,水域面积达57万平方米;2013年4月建成的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水域面积达133公顷。此时的城市水域已由“景观水体”逐渐变成了具有复合功能的“生态水系”。
如今西安已将“八水绕城”变为了“八水进城”。随着汉代昆明池的规划重建,已经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格局。
2020年,西安全年开工219个水利重点项目。备受瞩目的护城河综合治理建设于2020年9月29日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一池碧水绕长安”的生态景观重现西安。氵皂河通过四库联调引水进城,建成长安中央公园,形成了南北3公里的生态“绿轴”;潏河通过系统施策综合治理,打造形成东西横贯长安城区,集自然河道、山地风景为一体的2640亩城市“绿肺”;关中水系三大湖池之一的斗门水库北池主体工程2022年5月已基本完工,下半年将全力推进斗门水库南池工程建设。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石川河阎良段、沣河高新段等河湖生态治理加快推进。
如今的西安,无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人文历史还是自然环境,都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预见,随着西安都市圈规划的实施,一个更加辉煌的大都市必将在我国整体发展的格局中对西部地区起到更大的拉动作用,同时也必将在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展现全球发展的大国担当中贡献西安力量。
(特别鸣谢:西安地图出版社、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上单位对完成此文及相关报道提供了关键信息支撑和部分图片,在此一并致谢。另,西安地图出版社张鸿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地图绘制、信息核实等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