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李海婵 周婷婷
今年“文化和自然资源遗产日”期间,西湖拓片技艺分别走进了惠州的上排小学、光彩小学,让众多学生近距离接触拓片这项古老技艺,体验拓片乐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拓片是以湿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文物上,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原汁原味拷贝出来的一种方法。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碑文石刻繁多。拓片在为惠州文物留下历史文档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片作为一项古老传统技艺,大部分人只有耳闻,未曾见过。近日,记者多地走访了解到,目前惠州掌握这门古老技艺者寥寥无几,能达到专业水准的少之又少,拓片面临传承后继乏人的困境,亟待关注。
“拓片一出,就知道有没有偷懒”
“拓碑前必须先清洁碑面,如有油污泥封,要很小心清除,但不可损坏文物。”
“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字迹清晰显现即可。”
“八至九成干时,才能取下拓片。”
在惠州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内,宣纸、棕刷、鬃刷、拓板等工具一应俱全,林俊辉手持拓包,边演示边讲解拓片需注意的细节。
拓片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捶拓产生于隋,最早的用途是临摹习字。随着时代发展,拓片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拓片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只要刻有文字、纹饰或图像都可以传拓成拓本。因此,拓片是保存古代画像石、碑刻等重要文献资料的主要形式之一,黑白对比强烈,易于辨认出其中所包含的图像和文字。
“目前,惠州以碑石拓片为主,大部分人只有耳闻,未曾见过,”林俊辉介绍,拓片制作流程有着以下主要步骤:根据石刻的尺寸大小,将宣纸或连史纸裁剪至适合尺寸;清洁碑面后,用事先煮好的白芨水,均用涂在有文字的石刻碑面上,必须涂均匀,使拓纸牢牢沾在碑上而不会移位;上纸后用软毛刷刷平,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这一步很关键,切忌出现褶皱,否则会显现在拓片上。”紧接着用鬃刷敲打,使文字凹入,“注意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拓纸破裂。”林俊辉说,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字迹清晰显现即可,等字全部均匀凹入即完成;在上墨时,需一手执拓包,另一手拿拓板捶打,使之墨色均匀,拓纸七八成干时迅速用拓包上下来回渐次密集捶打,上墨直至全碑文或图案、字体凸现即可,“一定要有规律地捶打,不能这打一下那打一下。”
经过“千锤百炼”,方能取下拓片,但时机很有讲究。“最好在拓本八至九成干时,因为此时拓片较不易破损且易于取下。”林俊辉说,如果尚潮湿即急于取下,就容易破裂。取下之后平面放置,自然晾干。
虽然拓片方法不少,但主要步骤大同小异。“因此这项技艺入门并不难,最关键是需要极度的专心、细心、耐心!”林俊辉说,天气、材质、纸质、用墨、力度等都是影响拓片的因素,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试验,总结经验,才能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比如,操作前,林俊辉会对碑文的内容、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一小技巧能让上墨更加到位。
尽管做好充足的准备,在拓印过程中,还是要应对随时出现的难题,如拓印大型石碑时,这边刚开始捶打上墨,另一边就干了,只能重新再刷再调再压,“这就考验着拓片人的应变能力了”。
“拓片一出,就知道有没有偷懒!”林俊辉说,如果上纸有褶皱、上墨不均匀,一看拓片就知道。因此,经过多次学习、反复试验摸索后,林俊辉才接触拓印文物,争取“一次就成功”,尽量减少对文物的损伤。
1/3馆藏石碑已完成拓片存档
惠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骚客、政客寓公留下诗文题咏无数,有些刻于石碑,流传至今。以惠州西湖、罗浮山为例,在西湖历史上出现碑(石)刻种类繁多,从宋代到民国的数量逾百件。罗浮山历史记载的摩崖石刻便有2000余处,现存有230余处。
随着时间流逝,不少石碑早已散失毁坏。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介绍,目前馆里收藏的可辨识的石碑有60余通。但民间散落的石碑数百上千,这都为拓片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2020年开始,惠州市博物馆收藏研究部对馆内收藏的古代碑刻重新展开资料收集,完善碑刻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其中,对保存较好、比较有历史价值的石碑刻进行拓印,是一项关键举措。截至今年1月,已完成了近三分之一的碑刻档案材料拓印工作。
虽然如今照相、扫描技术发达,但古老传统的拓片技艺依旧有着存在的必要性。钟雪平在博物馆工作22年,有着近20年的拓片经验,他介绍,有些碑刻因年代久远,内容已模糊,通过拓片,便可还原其真实面貌。惠州博物馆藏有一块《新筑西湖堤路记》石碑,碑文字迹十分模糊,难以辨别。通过拓片,更好地研究解读存档,“经过对比,还发现了不少史料记载中的错别字”。
拓片能一比一复制实物文字、图案、大小,许多已散失毁坏或者难以接触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让人感受原碑的内容及风采。在惠州博物馆藏有一幅《抗日室记》拓片,原碑则是镶嵌在西湖旁丰山公园大门的左侧一处抗日旧址——抗日军事机要庋藏室,很久之前,该庋藏室因安全起见,加装铁门,常人无法入内观看。但通过拓片,市民游客也能一睹文物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拓片是因为保存、研究和传播原石原器的实际需要而生成的,几百上千年过去后,这些拓片也变成了文物。在惠州市博物馆,不少石碑拓片成为文物展品,钟雪平介绍,馆藏拓片有70余件,主要来源于旧藏、民间捐赠、征集购买。其中,不乏伊秉绶、宋湘、江逢辰等名家墨宝。
尽管拓片积淀着厚重的文化,但一直鲜为人知。掌握这门古老技艺者寥寥无几,专业水准在惠州更是少之又少。钟雪平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惠州市博物馆成立以来,历经三代仅有四人专门拓片制作,如今传到林俊辉这一代成了“独苗”。民间不足10人掌握拓片技艺,且基本都是从事裱画工作,拓片工艺面临着传承危机。
今年1月,根据相关规定,惠州市博物馆暂停拓印工作,只能偶尔用木刻或者翻印的石碑进行“练手”。“但我们会努力让拓片技艺传承下去!”钟雪平表示,接下来,惠州市博物馆会积极向上级部门提交申报,获取拓片的相关资质,他本人也计划组织团队,走进大街小巷,拓印民间散落的碑刻,“将与罗浮山沟通,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去拓印保存较好、有价值的摩崖石刻。”
拓片进校园进景区受欢迎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拓片,近年来,惠州西湖景区管理中心、惠州市博物馆等相关部门积极向外推广,探索这项古老技艺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让广大学生、游客及书法爱好者与之零距离接触,反响热烈。
在人文底蕴深厚的丰湖书院,惠州首家拓片工作室坐落于此。工作人员任惠然用翻印的石板为游客们演示如何进行传拓制作,并讲解拓片技艺的由来、流程、手法等,让游客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拓片。
据任惠然介绍,早在2011年8月,惠州西湖景区管理中心成立了拓片工作室,一开始是在相宜居,后搬到了丰湖书院。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定的困难。任惠然坦言,拓片有一定的门槛,只有喜欢文化或者了解过拓片的市民游客才会关注。接下来,她希望增加体验互动项目,让游客们能拓印树叶、印章、硬币等。同时,积极持续化、常态化进校园,让更多学生接触了解拓片。
惠州市博物馆也在积极行动。2019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让文物“活”起来——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至今已开展了80多场,受众10多万人次。据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慧梅介绍,讲解员通过深入挖掘东坡寓惠文化内涵、讲好东坡故事,开展东坡寓惠书法拓片、惠州书院书法拓片现场教学活动,让珍藏在博物馆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让她感动的是,每次木刻板拓印现场,宣教老师让孩子们学习和体验拓片的古老技艺,了解拓片的文化价值。孩子们都会纷纷争着拓印,要把亲手拓制的拓片带回家,把“文物”带回家。“接下来,我们还将赴各县(区)相关学校、社区巡回开展相关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拓片技艺。”
【文脉往事】
在碑刻拓片里探寻惠州历史故事
文/钟雪平
碑刻拓片的制作、整理与释读碑铭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早在宋代,曾有一门叫作“金石学”的专门学问,便是与此有关。由此,人们对碑刻的搜集与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
2020年3月,省文博一位同行老师发来一篇有关惠州清代康熙年间“新筑西湖堤路记”碑刻文字,资料来自九十年代编辑出版的广东历代碑刻选集,但其告知在校对过程中,发现有疑问的地方请我核对。
我很慎重,随即调来有关资料,经过两三轮仔细查核后,仍觉得有些词语有误。于是便找来藏在博物馆的石碑实物,专门校对这段藏在石碑里的文字,同时对原碑拓片进行逐一辨认后,发现其录入的800多字碑文中,有十多处错字漏字。不仅如此,其中两块碑的全部内容均未录入,显然这不是一段完整的碑文。难以想象,这个错误竟然一直存在30多年,如果没有这次理清的机会,人们在查阅资料时仍会一直错下去,难免给后人解读惠州历史提供错误信息。
“新筑西湖堤路记”碑刻工精致,是博物馆内保存品相最好的,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其蕴含的历史内涵也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我在查阅资料时,发觉已著录的中国古代碑铭数量已超百万之多,而编撰的碑刻资料集也数以千计,这为我们考证地方历史、研究整理乡邦文献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
2020年,我和同事整理惠州市博物馆藏的石碑。在一个1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完善了部分碑刻拓片的档案。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对石碑文字进行锤拓形成拓片时,要想形成一张比较理想又完整的拓片,也是一件相当考人耐心、手艺的技术活,因为针对不同石碑所刻成文字的具体情况、古代刻字工艺等,其用纸、墨、刷子、拓包都要有不同考虑,也很讲究。在户外制作超过3平方米的拓片,就更难操作和掌握,通常要几个人同时协作、默契配合,要非常熟练、一气呵成,方能拓好。
在整理馆藏石碑石刻的过程中,其中有一通最古老的“惠州野吏亭诗”以及“惠州重修西新桥记”碑,这是一碑两记(诗),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可惜征集回来时已只有断裂的五块,且残存的石碑文字无法辨认,没有一张完整的拓片,让我觉得非常遗憾、可惜。
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打听,这一石碑的拓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拓片乃清代所制作。利用其高清图片,托人专门在深圳高清扫描制作公司用宣纸仿制两张,用于馆藏。细读碑文,我们不难发现,诗碑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历经千年依然讲述着北宋贤太守陈尧佐的故事。
在工作中,每当完成一件拓片,回想录入并校对碑文的日子,都让人对惠州的历史文化有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充分感受到惠州历史文化是极为丰富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在碑刻拓片里探寻惠州历史故事,并留下一份历史记录,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不仅学会了某种技艺,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惠州历史文化的理解,甚至还加深了对如何研究历史的理解。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