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晋陕大峡谷
探寻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壮美风情,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计划,此次计划已经酝酿了两年有余,但是都是由于一些不能预测的变故推迟到现在。十几年的行走历程,已经算是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凡是有风景的地方就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正当感觉无处可走之时,《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出炉,对照之下,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走过,于是便有了走遍中国最美的地方的宏伟计划。黄河晋陕大峡谷在此次最美的峡谷评选中榜上有名,而以前也只是去过这个峡谷的壶口瀑布。
为了能够完整地探寻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壮美风情,我便在春风的感召下走在了路上。黄河源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的上游河段,以及中游下端的河津禹门口至桃花峪,虽也有诸如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红山峡、青铜峡、三门峡等等著名峡谷,但它们都被一系列宽谷盆地分隔。
唯有内蒙河口镇至山西禹门口,才构成了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大峡谷,它长达725公里,沿线共有27个县市,面积达11.16万平方公里。从内蒙古托克托县出发,沿着晋陕峡谷向南,我们绕行在黄河的东西两岸,经老牛湾,走河曲,下保德,一路向南,直奔韩城,近千里的行程,我们短短五天就走完,每天200公里不快也不慢,正适合我们这些游历者。
如果把黄河上游比作龙头,那么下游自然就是龙尾了,而中游龙腰了,晋陕峡谷则是龙腰中的龙腰。晋陕峡谷横亘在晋陕两省之间,正是黄土高原上最为多姿多彩的地方,完全当得上黄河的重要称呼。
走过晋陕峡谷也就将黄河上最有韵味的风光一览无余了。
在黄河的中央我们一步步品味着黄河。晋陕峡谷分割晋陕两省,也分割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域风情。独特的黄土地风情,深厚的人文底蕴,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演绎着晋陕峡谷的神韵。
晋陕峡谷起点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这里既是晋陕峡谷的起点,也是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我们从这里向南,伴随着黄河上最长的大峡谷,往前走……
我们抵达托克托县的时候,已是正午时分了。天高气爽,内蒙高原上阳光正灿烂,虽说是内蒙古,但却没有丝毫草原风光。实际上,托克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城,纯朴中透着些许现代化的气息。“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看得出来这里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昔日这里是蒙古贵族俺答汗、也先游牧的草原,如今早已是阡陌相望,鸡犬之声,不绝于耳了。沿着县城的街道,我们向东,穿过了小城。河口镇距离县城并不远,黄河在镇的东面。顺着一条黄土路,我们一路询问来到河口镇。心情迫切的我们没有在镇中做过多的停留,穿镇而过,直奔黄河边上。
不知不觉中一条大河出现在我们面前,河面宽阔,波涛汹涌,岸边上稻麦飘香。瞬间,我呆住了,没有想到黄河是如此的波澜壮阔。一个念头在我心中升起,我想《我的祖国》的作者肯定到过这里,或者说《我的祖国》中描写的情景就是这里。
在河口镇君子渡、龙王庙是非去不可的地方。龙王庙同土地庙一样因为关系到人们的生计,而备受草民的注目。
伴随着黄河水量的锐减,现代铁路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作为黄河上最为繁华的一座龙王庙如今也只剩下了寂寞的旗杆。
河口镇的龙王庙不大,长不过二三十米,宽不过十几米,麻雀虽小但也是五脏俱全。据当地人说,如今的龙王庙规模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这里的龙王庙是整个黄河流域最大的。现在能证明当年辉煌的只有两个旗杆,那是一对铸铁的的旗杆十几米高,碗口粗细,上面铸造的字写着“咸丰年”的距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黄河流经河口镇后,受吕梁山所阻,便折转南流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黄河中游水面高程由984米降至377米,将黄土高原劈为两半,东岸为山西省,西岸为陕西省。故而人们把这个大峡谷称之为晋陕峡谷,这是黄河的第一峡。
走入晋山峡谷,我们才见到了真正的黄河,水势随着地势时紧时缓,绕过山崖,躲过礁石,一路前行,人们说“黄河九十九道弯”,在这里我们才真正见到了黄河的湾。我们的汽车行走在半山腰中开辟的公路上。往下看,有时候黄河如同一条丝线,有时候黄河如同陕西人吃的裤带面一般。
急流不断,险滩众多。在山西河曲县城外面不远的地方,就是晋山峡谷的第一个要紧去处。这里原本宽阔的黄河突然收缩成了,只有100多米宽的峡谷,陡峭的山崖,以九十度的姿态冲天而起,人站到悬崖边上,想要看见脚底下的黄河都不能,只能看着远处的黄河滚滚而来。这个地方就是当年陈逸飞画的一幅代表作品就是取材于这个地方。
龙门是晋陕峡谷的最后一个隘口。解放后修起了铁索桥、公路大桥,现在又修了铁路桥,昔日的天险龙门已成坦途,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留下的只是曾经有过的传说,只有黄河昼夜不停的流淌。在延川境内的蛇曲,黄河平缓绕行在山峦峡谷,一个个渡口边,是宽阔的水面和平静的河流。峡谷两边的山原,在秋日披上绿装,与黄色的河水,描绘着黄河柔美的另一面,而那蛇曲形状的河流,若乾坤挪移,也委婉的叙述者河流静观人间沧桑的故事。
壶口瀑布在冬季、夏季、秋季展现着不同的形态,无论是冬季清流、彩虹,夏季裹着黄土的洪流,秋季的波涛汹涌,都在壶口演绎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都咆哮着民族的怒吼,展现着黄土地的朴实与性格。
晋陕大峡谷的蛇曲三景乾坤湾、清水湾和会峰寨,壶口冬、夏、秋三景,一曲黄河柔美与奔放的性格演绎。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开始,到龙口水利枢纽,不足20公里的河道上,这样的河中小岛比比皆是,只不过,眼前这座名气最大,即号称“黄河第一滩”的“娘娘滩”。在民间传说中,娘娘滩的地名起自汉代。据说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因受吕后迫害,曾避居于此,而娘娘滩上游数公里外的“太子滩”,则是刘恒的居处。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河曲县志》记载说:“惟是二滩旧俱有庙,不审建自何时,今其遗址犹存。往往得瓦,头隶有‘万岁富贵’字样,则当为皇王圣后之庙无疑。”吕后掌权时,刘恒正在今日山西中部的太原附近做代王,吕后似乎并无意置其母子于死地,而他们就算逃亡,也没必要路远迢迢跑到河中的这两座小岛上。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刘恒母子或曾北游至此,后人因以建庙纪念,并且取了个娘娘滩的名字。
娘娘滩被《河曲县志》誉为“河曲十二景”之一。站在黄河北岸极目南望,滩上绿树葱茏,几处房屋掩映其间。水边系着几艘小船,野渡无人舟自横,可惜现代小艇红白蓝相间的色彩,远不如古旧木船那般有诗意。屋旁的小路上,隐约可见一队山羊悠闲地晃过去,跟在后面的是几只肥胖白鹅。树丛后面,山形平缓,一座残破的城堡居高临下,右边不远处矗立着一座明代的烽火台,提示此地曾与战争有过不解之缘。
娘娘滩上没有住过娘娘,住着的是平头百姓。几位坐在河边闲聊的老人说,滩上的小村庄里,至今仍然住着几户人家。“如果想过去看看,可以打这个电话,就会有船过来。”一只粗犷的大手,指向岸边水泥堤坝上的一串数字。今年上游雨水旺盛,河水奔流正急,无数漩涡从眼前的水中张牙舞爪爬过,早已打消了我渡河的念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时代的河,即是黄河。《关雎》出于十五国风之《周南》,而周南系指洛阳附近区域,已是黄河中游的尾端,那里的河水中尚且“参差萦塞,左右流之”,足见彼时黄河中泥沙不多。今天的黄河就不同了,20世纪末的一份资料说,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其中9亿吨来自大约11万平方公里的晋、陕、蒙黄河峡谷区。现在,我就站在这片峡谷区内的某个点上,盯着泥沙俱下的河流,幻想娘娘滩上的窈窕淑女。早在春秋时期,黄河以东的晋国遭遇饥荒,向黄河以西的秦国买粮,浩荡的运粮船队即从秦都雍城(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出发,沿渭河而东,至华阴转黄河,又继续向东转汾河,最后转浍河运入晋都绛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此次大规模输粟,船只连绵不绝,耗日持久,史称“泛舟之役”。当然,这件事过于久远,所利用的也只是黄河中游壶口以下的一小段,与晋、陕、蒙交界区域的黄河峡谷没什么关系。但是,处于三省交界处的这段黄河水路,确曾有过航运的黄金时代,而且持续时间长达200余年。
这条航线兴起于清乾隆年间,废弃于民国时期,鼎盛时在清末民初。如果时光倒流,重回百余年前,在河水无冰的季节,站在右手这道峡谷边缘,便可见到满载货物的木筏顺水而下。如果某条木筏从头至尾走完全程,那么它从今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旧磴口黄河码头启程后,将驶过沿河分布的一系列重要地点:磴口县、临河市、杭锦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包头市、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准格尔旗、清水河县,而后进入山西境内,经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兴县,最终在临县碛口码头,结束长达1100多公里的漫长航程。那些来自内蒙古高原中西部的货物将从碛口踏上陆路旅程,行销至山西北部、中部乃至更远的地区,许多著名的商号因此兴旺一时,一些码头也逐渐成为繁华市镇。
从峡谷边缘俯瞰,河水兀自流淌,似乎天地洪荒,从来如此,但仅仅百余年前的航运繁华,无数船工的艰辛遭际、生离死别,都已无从想象。现代交通体系的兴起、天灾导致的货源区连年歉收、匪患与兵祸、日军侵华,终于使这条航线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一条自上而下单向运输的航线,有学者将其称作“晋蒙粮油故道”。那些木筏上装载的货物,除了大宗的粮食、油料,比如产自土默川和后套平原的糜黍、谷子、高粱、大豆、小麦、胡麻、白麻籽之外,还有产自吉兰泰的盐、鄂托克旗的碱、阿拉善的甘草、苁蓉、枸杞、防风……没有煤。
一方水土一方人,黄河的滚滚而来,波涛汹涌,似乎是一种武将雄健;沿着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厚重深沉,有着文豪的风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