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十一年(1516)至十六年,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其间平定动乱、推行教化、著书立说、移风易俗。嘉靖年间,他奉命赴任两广巡抚,再次途经赣南,并最终在返途中仙逝于南安府青龙铺(现大余县青龙镇)。王阳明在赣南的“事功”维护了地方秩序和社会稳定,对赣南地域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
赣南成就了王阳明。王阳明一生,被誉为“三百年事功第一”。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叫做“三征”,即征南赣、征宁王、征思田。除了征思田发生在广西,另外“两征”都发生在其南赣巡抚任上。当时,南赣巡抚管辖了赣、闽、粤、湘四省交界地区的八府一州,治所设在赣州。
选自《广舆图》,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增补,明万历七年海虞钱岱刊本
征南赣,发生在正德十一年到十三年。明朝中后期,江西、广东、福建、湖广四省交界地区称“南赣”,盗匪流民流窜汇聚,各种矛盾交织激发,加上官府治理无方,终致动乱不断,成为朝廷心腹之患。正德十一年九月,王阳明临危受命,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出任南赣巡抚。第二年正月十五王阳明到任之后,凭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一举平定了福建漳南的詹师富之乱。接着,他通过推行“十家牌法”,切断“山贼”的情报;通过疏通盐法,解决兵马钱粮之需;通过组建民兵和提督军务,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王阳明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又平定了以蓝天凤、谢志珊为首的横水、桶冈之乱,以池仲容为首的三浰之乱。一年内成功平息数十年的南赣“积寇”,王阳明的事功走向鼎盛。
征宁王,发生在正德十四年。这年六月,王阳明奉敕勘处福建兵变,行至丰城,听闻宁王在南昌发难。南昌的宁王叫朱宸濠,他自视甚高,野心很大。经过几十年的密谋,借为自己贺寿之机,朱宸濠杀害江西巡抚,挟持省城高官,在南昌起兵谋反。王阳明闻讯,当机立断,返还吉安,调兵遣将,以攻心为上,仅用四十天时间,便一举攻取南昌,生擒朱宸濠,成功平定叛乱,为大明王朝化解了一场政治灾难和战争祸害。王阳明因此封新建伯,事功达到鼎盛。
王阳明征南赣、征宁王的成功,都绝非易事。在南赣平乱的过程中,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良知”二字呼之欲出。正德十五年,王阳明在赣州通天岩,提出了用以概括其一生学术精髓的“致良知”。王阳明说,他一生学问,就在历经“百死千难”后悟出的“致良知”三字。致良知,通俗的理解:做人做事,要凭天理良心。这是大道,也是常识,但要做到,何其之难。
赣南成就了王阳明,王阳明有恩于赣南。他平定动乱,推行教化,带给人民安宁与福祉。赣南各府州县为阳明广建生祠,以表感恩之情。当然,赣南人民对阳明先生最好的感恩方式,则是传承和弘扬他的良知学说。
赣南传承了阳明学。王阳明认为,地方动乱在于民风不善,民风不善则由于教化不明。为教化人心,移风易俗,他要求各州县恢复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又推行《南赣乡约》,要求各乡村成立乡约组织,按照条规,每月集会,设彰善纠恶簿,协调仲裁邻里矛盾纠纷,对违法之人纠送官府处置,“和睦乡里,以厚风俗”。
王阳明在赣南讲学授徒,教化人心。他重修赣州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他在赣州刊刻古本《大学》和《朱子晚年定论》,全面清算朱子学说;他的弟子薛侃在赣州首刊《传习录》,《传习录》汇编了王阳明与其弟子间的对话,最能体现王阳明的学术思想。赣州成为阳明时代传播阳明学的中心。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把阳明后学按地域划分成7派,江西称“江右王门”,其中收录了33位江西籍的阳明弟子与再传弟子,是按地域收录阳明弟子数量最多的省份。黄宗羲对江右王门有一总体评价:“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认为在阳明后学流弊错出的背景下,江右王门弟子独能破之,阳明之道得以传承而不坠。江右王门“推原阳明未尽之旨”,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与发展。
赣南的阳明弟子众多。据明清赣南地方志的记载,有名有姓的阳明弟子就多达40余人,分布在当时的南安府与赣州府,相当于现在赣州市的几乎每个县域。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于都县的何廷仁与黄弘纲。他们与浙江的钱德洪、王畿齐名,是阳明生前最有名的“四大弟子”,夙称“江有何黄,浙有钱王”。何廷仁与黄弘纲随侍阳明最久,师生情谊深厚,深得阳明真传,“善推演师说”,能准确理解和阐发阳明学说的精髓。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阳明仙逝后,黄弘纲赶赴南安,悲痛欲绝,服丧如礼,扶阳明先生灵柩,从大庾县一直护送至先生故里浙江绍兴,主持料理善后事宜,并在绍兴守孝整整三年。对恩师如此尽忠尽孝,在阳明之门中,黄弘纲首屈一指。
阳明学是一门行动的学问,倡导知行合一,重在实做。赣南阳明学者以阳明心学为指引,积极领导或参与书院修建、讲会传学、城池修筑、地方防务、方志编撰、宗族建设等各类乡里公共事务,通过知行合一的乡里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阳明学的理解。会昌县的阳明学者胡夷简在其退休乡居期间,仿照王阳明的《南赣乡约》,结合家乡实际,制订并推行《湘江小约》,其成效得到了官方认可。于是,会昌知县将他的经验推广到全县,为移风易俗和乡村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赣南蕴含着阳明文化。赣南素称“阳明过化之地”,是阳明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赣南的阳明文化遗存,有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两种形态。阳明文化的物质遗存主要有阳明碑刻、阳明文献、阳明书院、阳明祠庙,以及与王阳明有关的建筑、桥梁、亭台等。
赣南最大的阳明文化物质遗存,当数崇义县。这个县,是由王阳明奏请朝廷建立的。在平定南赣动乱后,为加强统治和管理,王阳明奏设了三个县,分别是福建的平和县、广东的和平县,还有就是赣南的崇义县。崇义县是在王阳明平定横水、桶冈之乱后,分割上犹、南康、大庾交界之地而设,因割上犹县的崇义里置而命名。
龙南市·太平桥
赣南的阳明碑刻现存较为完好且成规模的,主要有赣州通天岩、崇义平茶寮碑、龙南玉石仙岩、于都罗田岩等。这些碑刻包括王阳明本人、僚属及其弟子的诗文,信息量大,内涵丰富。比如,通天岩仍留存有数十品阳明碑刻,其中一品位于忘归岩上方,是王阳明著名的《通天岩》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赣州市民对这首诗,可谓耳熟能详。这品碑刻出自阳明亲笔,落款“正德庚辰八月八日”,正是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正德十五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崇义县思顺乡的《平茶寮碑》,是对平定横水、桶冈之乱的纪录,也是阳明真迹,高8.4米,宽4米,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阳明碑刻。
崇义县·平茶寮碑
赣南的阳明文献,是一批存量巨大且仍有待深入开掘的文化富矿。除了明清时期赣南各府、州、县志中有大量关于王阳明的记载,广大民间的姓氏族谱也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关于王阳明的记录。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相关同仁目前已经收集了100余种。在这些族谱中,可以读到很多追随王阳明平乱建功的故事,可以看到很多家族将王阳明良知学说编定为家法族规的故事,王阳明对赣南的德泽之深可见一斑。
平茶寮碑拓片
其它阳明文化物质遗存,还有很多。如龙南县的太平桥,相传是王阳明平乱后所建。再如会昌县的翠竹祠。相传王阳明平定漳南之乱班师回赣,途经之地久旱不雨。行至会昌,阳明祈雨翠竹祠,灵验得应,缓解了旱灾。阳明为此致祭答谢,有诗文存留《王阳明全集》为证。
阳明文化的非物质遗存,主要表现为阳明传说故事如王阳明与赣州话的故事、王阳明与大余丫山灵岩古寺的故事、王阳明与南康谭邦城的故事、王阳明与赣南小炒鱼的故事,等等。在赣南各县域,流传着大量有关王阳明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虽然不是客观历史,但由此反映出王阳明对赣南的影响之深,以及阳明文化的内涵之丰富与魅力之无穷。
如今,赣南正着力挖掘、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打造阳明文化品牌,努力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坚信,打响阳明文化品牌,必将有利助推赣南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0日第6版。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