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大美鼋头渚
郭进拴|大美鼋头渚
太湖美,美鼋头,岛嵌湖中,浮鼋翘首;夕阳映,映太湖,水天一色,人间仙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泛太湖书事寄元微之》中这样描绘太湖:“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还有一些古代文人泛太湖时留下不少诗文名句:“三万六千顷,顷顷玻璃色。”“东南具区雄,天水合为一。”“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倒卷银潢东注海,广寒宫对水晶宫。”古代文人笔下的太湖,烟波浩渺,明澈如镜,湖天一色,净蓝凝碧,多么秀美、清丽、雄伟,令人赞叹不巳。
无锡市古称梁溪,是吴国的属地,太湖明珠自古称鱼米之乡,北倚长江南邻太湖东临苏州,西接常州属于吴越文化,无锡的形成要追溯到我国五代时期,当时是由村落逐步形成都市的,传说中后梁皇帝萧衍的前世,是一名柴夫一日打柴,回家的路上遇雨,进入一座破庙避雨,由于庙内屋顶漏雨,柴夫取自己身上蓑衣给佛穿上,后经转世为后梁朝君主,此虽为传说,但梁武帝在位期间佛教大兴,出现家家念佛,户户斋僧的大好局面,朝廷民间广修庙宇,栽种福田,此地建有著名的“广福庵”,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一处。元代后期明朝初期,这里逐步形成以鼋头渚为中心的多处景区,到了太湖必游鼋头渚,否则不算到过太湖名胜。此时鼋头渚已为人们所向往。
我们的游船在太湖水中摇曳,在太湖水中看太湖一副美景尽收眼底,天水一色,往远处看,远远丛山起伏绵延,近处山峦林茂修竹苍翠,悬崖峭壁,摩崖石刻与太湖之水辉映成趣,山坳里的桃花正红正艳,如雾如烟,水中的倒影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里被认为无锡境内的“桃花源”元、明两代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登临鼋头渚,著名的书画遗迹。
鼋头渚正式修建于1931年,这里是座落在美丽太湖边上半岛地形,介于苏杭二州之间,回忆我们到的时候,当地政府已经将这里原有景观,进行了大规模修葺扩建,把原有的园林别墅合并改造,其总面积由1950亩扩建至1300公顷,统称景区胜境,离此循山向左行走,可登飞云阁、观松楼、山顶舒天阁巍峨耸立,登临高阁远眺整个太湖山水,尽纳湖光开绿,整个太湖五光十色,雨巻珠帘,雕梁画栋,淋漓尽致尽收眼底。1979年著名书画大家李可染,来此写下了“太湖佳绝处”的题字,如今这一匾额挂在鼋头渚的大门之上,笔法苍劲恢宏和郭沫若郭老亲笔的题词,成为园中一景。
鼋头渚是天然石柱一颗,上面没有人工雕刻的任何色彩,是天然形成,是人种所在,高有丈余他独占太湖最美的一角,向南望去太湖大气磅礴,向北望去太湖绮丽秀美,这一片画山秀水加上人工点缀的亭台楼阁,如入人间世外桃源一般,游览鼋头渚的人们,在山水如画境界中游动,正是“满园深浅色,应照绿波中”那如画迷人的景色,人在画中游。至今记忆犹新。郭沫若吟道:“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赵朴初称赞:“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句,更使鼋渚风韵名扬境内海外。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游记名篇《游了三个湖》中写道:“鼋头渚在太湖的北边,是突出湖面的一些岩石,布置着曲径磴道,回廊荷池,丛林花圃,亭榭楼馆,还有两座小小的僧院。”远山显现出朦胧的轮廓,勾勒出云蒸霞蔚般的美景;近旁垂柳依依,绿树葱葱,一群群倦鸟从水面上展翅掠过,栖息在岸边的树丛中。渔民们水上泛舟,轻摇橹棹,徐徐停泊晚归。宋朝诗人杨万里,用这样的诗句来描绘夏日里的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所描绘的荷花场景,是有“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而在江苏无锡的太湖边上,也有一处跟杨万里诗中意境相同的赏荷胜地,它就是无锡太湖鼋头渚的水景苑。无锡太湖鼋头渚,地处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的西北岸,离开无锡市区约不到20公里的路程。大多数人,会读不通“鼋头渚”三个字,其实很简单,“鼋”跟一元钱二元钱的“元”音相通,“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吉祥神兽,估计谁也没见过它的真容。“渚”,便是伸向水中的半岛。从鼋头渚的充山大门进入景区,面对的就是一池碧水,水面上有连天的荷叶,绵绵不断。
这一池清水,面积近十万平米,沿岸栽种着无数观赏性荷花。每年的盛夏季节,绿色的荷叶上,便是一蓬蓬红白相间的荷花,迎风招展,初见就给人一种清凉感。水景苑的前身,是太湖之内湖蠡湖的西湖湾,一片邻近岸边的湿地。呈葫芦状的蠡湖,通过鼋头渚这段,便将融入浩瀚的太湖之中。因鼋头渚景区的扩展,原先这片湿地,被人工拦坝筑堤围合而成一片内湖。坝堤成为景区的外围公路,坝堤之内,就是现今人们见到的水景苑。水景苑的风景也十分特别,它背靠鼋头渚中唯一的山峰鹿顶山,进入景区核心游览的景观公路,便在山脚下与池塘边蜿蜒而行。水景苑的造园,也很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苑内设假山置景,架水中木栈桥观景,进出口处还建有白色的七星桥,再加上点缀的四季常绿的花草树木,形成了山与水相影成趣,荷花连天的美景。人们常用李清照的诗词“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来形容荷花的茂密。
在水景苑,也确实如此。苑中的木栈桥,就在莲叶中穿行,池塘中央的一条人行便道,同样在荷花丛中穿越。水景苑里还能乘坐摇橹船,由船工或船娘摇着小木船,去水中采莲蓬。或者掰一片肥大的莲叶,举在头上当遮阳伞。还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时,鼋头渚已经开始广种荷花。当年鼋头渚横云山庄的主人杨瀚西,在现今的长春桥边劈芦苇荡,挖池养荷花,为此还特意建了一座赏荷亭,就是现今人们在鼋头渚拍摄夜樱时,出现在水中央的那座耀眼的黄色观景楼的地方。民间传说,当年杨瀚西建好亭子时,一时不知该给亭子起个什么好听的名字,于是就广邀当地的乡绅前来吃饭喝酒,并向他们征集亭子的名称。酒足饭饱之后,有关亭子的名称出了好多个,但没有一个能让杨瀚西满意。最后有一位建亭子的木工说:不如叫“藕花深处”吧。杨瀚西一听,拍案叫绝,当场名人书写了“藕花深处”四个大字。自那个年代起,每年的盛夏,鼋头渚的荷花便成为一道风景,尤其是在水景苑建造好了之后,赏荷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据统计,现在鼋头渚每年种植的荷花,都超过了十万平米。荷花的生命周期长,每年六月开始生长绿叶,七八九月开花,基本上花朵才谢,采莲蓬又开始。鼋头渚一年一度的“太湖渔家风情节”已揭开了帷幕。风情节上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跟着船娘去采莲。
江南可采莲,以前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过,但在鼋头渚的水景苑,可以是真实地去实践,去亲手采摘。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方归当时的吴国管辖。吴国与太湖对岸的越国是一对冤家,两国多次交战,无奈吴国势力强大,越国老是吃败仗。后来越国的大夫范蠡献上“美人计”,把当时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送给了吴王。后来的结尾便是吴王失败,范蠡携西施从吴国一路来到了今天的无锡蠡湖。民间传说,范蠡与西施在五里湖泛舟,在此处过上了隐居生活。中国第一部专业指导渔业养殖的著作《养鱼经》,据说就是范蠡在五里湖写成的。后人为纪念范蠡,便把“五里湖”改名为“蠡湖”。而作为蠡湖边上最早的公园,蠡园便是用范蠡的名字来称呼的。民国初年,有当地人在蠡湖的边上构筑了“山明水秀之区”,后来升格为“青祁八景”。1927年,无锡著名的实业家王禹卿父子,将“青祁八景”改造成自家的私人园林,并把它命名为“蠡园”,这也是蠡湖的最初版本。现今的无锡蠡园,占地面积约有8.2公顷,其中水域面积接近一半。这座以湖来命名的公园,湖景优美,园内曲岸、长廊、拱桥枕水,用名贵的“太湖石”垒砌起来的假山,层层叠叠,错落在绿树花影中。
整个蠡园的格局,是江南水乡自然景观的缩影。蠡园自初建以来,在园内的池塘里种植荷花,便形成传统。每年的六月起,满池塘的荷花随湖风摇曳,碧叶连天。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那句诗句来形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真的一点也不过分。每年的夏季,蠡园都会进行一届“精品荷花展”,而且每一届的展出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年的荷花精品展,光荷花品种就达200多个,范围涵盖了缸荷、碗莲和塘荷等。想一次性识别荷花,或者想要拍摄荷花的精美图片,那么去一趟蠡园就足够了。
荷花,莲科植物,是莲属两种植物的通称,又名莲花、水芙蓉等。它的花期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开花时颜色就有红、粉红、白、紫等色,还有彩纹、镶边等交织。中国早在周朝时就有栽培荷花的记载,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更是历代被人们称颂。按照气候的变化,最为壮观的塘荷,要到六月底才开始大面积开花。
目前蠡园荷塘中的荷花,只开了零星的一小部分,不过在满池塘的绿叶中,星星点点的红色荷花,相当醒目,早赏荷花,也有早的趣味。这个时候,你如是吟上一句“江南可采莲”,并伸出双手从莲叶的茎秆上拂过,那种带有田野清香的甘甜,瞬间会传遍你的全身。
来江南,便觉得进入天堂一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