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画派的最早画作基本都是涉及基督教的,那为何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题材油画激发了现实主义创立呢?印象派中画宗教题材的很少。前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分割线是两幅《草地上的午餐》,一副是马奈的,一副是莫奈的。马奈的画风是前印象派的,还有伊甸园画风的样子。意大利是没有印象派雕塑的,而新教国家很多都有印象派抽象派雕塑。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发源于犹太教,广义基督教包含天主教和狭义基督教,而中国所说的基督教是狭义基督教,新教。新教又分为安立甘宗、加尔文宗、路德宗。广义基督教的《圣经》由旧约与新约两部分组成,就是说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圣经是一样的。犹太教的圣经只有旧约,不承认新约,相信上帝不承认耶稣。所以犹太人在基督教世界一直遭受迫害是其原因之一。而意大利是信奉天主教的,就是比较原始的基督教,没有经过改革的,总部梵蒂冈,有总领袖教皇,就是教宗,中国人之所以在清朝时期把父亲口语化“爸爸”其实是从梵蒂冈来的,光绪给慈禧叫“亲爸爸”,因为基督徒给教宗就叫“爸爸”,可以说在原始语音中相当于音译。
后来由于教宗的压榨,基督教进行改革,出现了马丁路德改制,就是狭义的基督教,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所谓中世纪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分成东罗马和西罗马,西罗马最先灭亡了,东罗马的首都在拜占庭,又叫拜占庭王朝,整整延续了1000年,这一千年就被称之为中世纪。中世纪以前是没有新教的,而天主教就是广义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宗,中国人叫教皇,欧洲所有国家都给教宗叫“爸爸”,各种地方语系发音基本相同。教宗在梵蒂冈,在意大利境内,现在的教宗叫方济各。后来教宗经常出问题,每一任教宗都有很多私生子,这些私生子又称为各个地区的枢机主教,中国人称之为红衣大主教。拜占庭王国灭亡,随之中世纪结束,欧洲人思想活跃了,宗教改革。开始不相信教宗,只相信上帝和耶稣,而圣经中没有提到一句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是圣母,新教中就没有供奉玛利亚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实际上有两组“文坛三杰”和“画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就是“文坛三杰”。“画坛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而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还画过大量圣母题材画作,因为教宗在梵蒂冈(意大利境内),意大利文艺复兴,意大利一直是天主教国家,教宗控制力太强了,但没有进行彻底的宗教改革,就用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呼应欧洲各国大多数国家脱离梵蒂冈的控制,所以出现了画坛三杰。
而文艺复兴,文学和绘画开始大有发展,但是毕竟教宗在意大利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民众思想保守,在天主教中神和神的儿子耶稣变成人格化的神,而且其相貌衣着都是一千年来慢慢形成的意识观,所以基本模样都差不多,决不能给神进行黑化和抽象化,所以,文艺复兴的绘画尤其受教宗控制的意大利的起始的绘画一定是现实主义,不能把神画成梵高自画像那样,那属于对神的亵渎,画得越写实越好,所以蒙娜丽莎都有些像圣母玛利亚。
而天主教的十字架上面是有耶稣像的,就是耶稣被钉到上面,而基督教新教则认为耶稣因为十字架死而又复活,最后升天站到了上帝耶和华的右侧,十字架上应该没有耶稣,应该把十字架作为重生的标志,所以新教的十字架上是没有耶稣的。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实主义油画宗教题材十字架上都是有耶稣的。而改革后的新教国家因为十字架上没有耶稣,也不相信圣母玛利亚了,那画什么呢?就开始画大量现实当中的人物画,尤其是人体画,因为意大利雕塑基本都是男性人物人体。为了体现绘画线条美,新教国家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画女性人物人体画,而在这个过渡阶段刚刚摆脱教宗控制的很多欧洲人还是喜欢男性的人体的,毕竟最像耶和华,那大量的画家在演变过程中画有男有女的人物画,就是“伊甸园”系列,有亚当有夏娃,同时出现,尤其以法国画家,出现了很多此类题材。
从而当更多的人接受女性人体画之后,慢慢在画作中的女性人体画取代了意大利的男性雕塑的欣赏。女性人体油画越来越多,而意大利的原始男性人体雕塑一直停留在中世纪末和文艺复兴初期,到米开朗基罗活得很长,活了快九十岁,在其后期的画作和雕塑,男性就开始穿衣服了,因为很多人开始更喜欢女性人体了。圣母玛利亚一定是要穿衣服的,因为她是耶稣的母亲,要抱着孩子,很少有玛利亚人体的,所以意大利人开始女性人体画时画玛利亚的也越来越少了,不喜欢穿衣服的。
而亚当夏娃系列的一个很长时间内,因为欧洲人对女性的阴部还是排斥的,毕竟女性人体画刚刚开始,所以亚当夏娃的很多画像都是被一片树叶挡住阴部的,之所以男性也这样,其实是为了呼应女性,因为女性的阴部外露还不是特别适应。后来画多了,画出各种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慢慢女性的线条美越来越写实,越来越有曲线美感,反倒为了体现女性身材,避免注意力太过于在阴部,很多画作就在这么深化题材天使题材中的女性阴部加了一条红色或者其它鲜艳颜色的飘带掩盖。
而女性线条美的体现一定是现实主义的,如果是印象派,那根本看不出女性的身材和肤色的细腻,所以这两个原因也是在中世纪后现实主义画作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当然那时摄影技术还没有发明。
再到后来,摄影技术诞生,印象派慢慢崛起(梵高在其早期是画写实派的),画作变得多样和抽象,反而画人体画体现不出美感了,很多画家就故意画难看的东西,就是为了证明用印象派的手法可以把不好看的事物或人物画成高层次的艺术,展现给别人。比如梵高也知道自己长得难看,但他之所以画了那么多自画像是因为他认为他画出的难看的自己成为绘画艺术后,绘画本身是美的。
所谓宗教题材分成三大类,一是北欧神话,一是希腊神话,一是基督教故事。
马奈是前印象派的著名画家,是法国人,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有女性人体画,说明他的画作思维还在女性现实主义人体画作的阶段当中,还很有欧洲女性线条美阶段,印象派才是真正本质上的改变。而莫奈的这幅同名画作已经完全符合后印象派了。
但问题是马奈的这幅画为什么定义成印象派而不是现实主义画派呢?这幅画明明很像照片,感觉非常写实啊。其实色彩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他的构图有特点,画中间的三个人,与远处的女子及更远处的森林构成了纵深三角形。就是场景越远画质越粗,画得最精细的是人体的女子,但和文艺复兴后的纯现实主义还是有区别的,线条变得粗糙了很多,人体基本是露三点的,这幅画三点都没有出现。而两个男性就画得更粗糙,远景(参数丨图片)的女子就更是写意画风,都不容易分清是男是女,远处森林的比例也有些抽象和模糊,这就是前印象派的典型画风,就是第一主题突出,其次再次再再次,一点一点有印象派风格。
而这种过渡阶段的后印象派的三大代表人物中的第三人梵高,其实早期有大量的写实画,他是受到荷兰传统画风和法国写实主义画派影响的,和马奈的风格虽然不同,但绘画意识很相似。就因为他后来来到法国巴黎,结识了前印象派过度阶段的很多画家,并非常喜欢日本浮世绘的作品,画风才完全改变。后来浮世绘对后印象派的画风影响巨大,尤其人物画,所谓大首像。而前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风过渡阶段诸如马奈为代表的绘画意识后来又传到了日本。
回到日本,日本二十世纪漫画大发展,尤其以手冢治虫开始,到北条司和宫崎骏画风变得写实细腻。尤其北条司漫画一大优点就是细腻,画得非常漂亮,电影新海诚作的《你的名字》就是北条司画风的细腻体现,但这有一个问题,北条司画细腻的漫画,会导致大量时间画一副画,很难提高进度,所以在突出主题的近景用完全写实的画风,远景或者搞笑部分就用日本式印象派漫画风,画得就越粗糙,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就非常明显,虽然和北条司画风不同,但特点类似,这就是前后印象派过渡阶段思维对日本漫画的影响。日本浮世绘影响印象派,印象派影响了日本漫画。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