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火遍全国,销量创下了300多万的纪录。
1999年,四川女孩刘亦婷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同时向她伸出橄榄枝的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
在当年能够考入哈佛大学的国内学生是凤毛麟角的,更别说同时被多所名牌大学录取。
出版的书籍
但真正让刘亦婷这个名字家喻户晓的原因还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
这本书之所以在国内热卖,关键的因素在于家长,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表面上书的主人公是刘亦婷,但其父母对于女儿的教育培养方式,才是真正的卖点.
在哈佛的刘亦婷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才,而人的天赋有高低之分,刘亦婷的父母就通过这本书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过人的天赋,也能成为天才。
普通家庭的“天才梦”
1981年,刘亦婷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她的成长故事,一切都要从她的母亲刘卫华说起。刘卫华是一名报社的记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她在那个信息封闭和知识相对比较匮乏的年代,就能够接触到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超前的思维观念。
刘亦婷 左一
结婚没多久,刘卫华就和丈夫进行了“造人计划”,和大多数人所不同的是,刘卫华的这个计划,可谓是无微不至,怀孕之前,夫妻二人从饮食起居到生活习惯,过起了机器人般自律又精准的生活。
而怀孕后,刘卫华就像是进入了一种魔障的状态,她坚信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以及外力辅助改变后代的潜能,为此,她利用工作的便利,委托同事给她买了一大堆的早教书籍。
通过这些书籍,刘卫华更加坚定了,神童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她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天才。
刘卫华每天下班后,都花费大量的时间精读早教、育儿书籍,经常一看就是深夜,而她的丈夫不但没有劝她,反而花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双卡收音机,还有一大堆的音乐磁带,一有空就放给刘卫华听。
通过书籍里面的介绍,刘卫华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在临产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单位给她分配了一间宿舍,夫妻两高兴的两天都睡不着觉,整天忙着打扫卫生,购置物件,到处张罗着,准备把他们的新家布置好,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成员。
结果因为劳累过度,刘亦婷提前来到了这个世界,而且在出生时,还经历了一场生死的搏斗,由于脐带绕脖,刘亦婷差点就夭折了。
好在生下来后,白白胖胖的,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看起来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虽然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面世后,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人认为刘卫华的教育方式过于极端,有些人认为她缺乏一颗平常心。
成功的背后,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起码他们一家人上下一条心,将一件事情坚持做了下去。
特别是对于刘亦婷早期的教育,从20年后的眼光来看,在当时确实是很超前的。
刘卫华首先是制定了感官训练法,这在最近几年的妇幼保健院以及其他育儿机构中是被广泛运用的,对婴儿的大脑发育有很大的帮助。
刘卫华准备了大量的铃铛、以及模拟各种声音来训练女儿的耳朵,同时,不同的声音搭配不同的色彩,以此来刺激听觉和视觉。
其次是身体按摩,每天早晚以及洗澡的时候,她都给女儿做全身按摩,还训练四肢的力量。
到了1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给刘亦婷进行语言训练,虽然离开口讲话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婴儿讲话之前其实是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的,那就是靠“听”来学习语言。
各种训练方法还是比较实用和科学的,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4个月大的时候,刘亦婷就能够自己翻身了,9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口说话了,而且跟大多数人不同,刘亦婷很快的时间就能够做出很多的发音,并不仅仅局限于“爸爸”“妈妈”。
从先天的角度来看,刘亦婷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但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很明显,他走在了其他孩子的前面,对此,刘卫华充满了信心,她的女儿未来绝对是超出常人的。
极限培养模式
一直到刘亦婷2周岁,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但她的父母却在这一年离婚了。刘卫华获得了女儿的抚养权,但忙碌的工作,让她无法兼顾好照顾女儿的重任,无奈之下,只能把女儿放在父母家。
又过了两年,工作逐渐稳定下来的刘卫华把女儿接回了身边,并给她找了个教学质量很不错的幼儿园。
平时工作之余,她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陪伴女儿身上,因为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4-7岁这几年是非常关键的,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学习知识的方式,思维逻辑等都是在这个阶段打下基础的。
客观来说,一直到这个阶段,刘卫华对于女儿的培养教育都是非常成功的,她做得比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要好。
在其他父母都在努力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的时候,她主要做了2件事情。一是给女儿讲故事,二是陪女儿参加户外活动。
对于刘亦婷来说,童年的美好生活到7岁就戛然而止了。
1988年,刘卫华和自己的同事张欣武结婚了,张欣武是一名编辑,相比刘卫华,他在学历、知识层面都要高出不少,最为关键的是,张欣武非常疼爱刘亦婷。
再婚后,刘卫华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女儿,这个时候,张欣武的军师属性暴露出来了。不管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张欣武都给刘卫华提了大量的建议,而这些建议,虽然有些极端和功利,却非常对刘卫华的胃口。
到小学四年级时,刘亦婷的成绩一直是稳居年级第一名,然而父母对于刘亦婷的期望值显然不仅于此。在张欣武的建议下,夫妻两对女儿展开了魔鬼式的极限培养。
首先在学习方面,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强调成绩,强调名次的。
然而到了刘亦婷这里,同样是100分的数学试卷,父母对她的要求却是完成的时长,尤其是应用题,不仅仅要做对,还要求用两种以上的方式来解题,这种要求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
母亲刘卫华与刘亦婷
在生活中,父母对于刘亦婷的要求其实并不多,主要强调女儿的自立能力,在张欣武的影响下,刘亦婷从小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而妈妈对她的影响则更多体现在文学方面。
表面上看,张欣武对于女儿的要求比较严格,甚至是苛刻。比如他会拿一块冰块,要求刘亦婷捏在手里坚持15分钟。
其实就算是一般的成年人,坚持几分钟也会感觉不适,但张欣武在捏冰训练之前,已经给女儿打下了很好的身体基础,包括每年的冬天锻炼女儿冬泳。
事实上,到了高中阶段,刘亦婷自己就能很强烈地体会到,自己从小坚持锻炼的好处是多么的大,她的体力、专注力等,在男生之中都算是非常拔尖的了。
开花结果
如果说刘卫华给女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张欣武就是刘亦婷腾飞的强大助推器。从8岁到18岁,刘亦婷的所有关键转折都和父亲有关。
而赴美留学,可以说是张欣武对女儿十年培养的最好回报。如果我们按照常人的思维去看待刘亦婷留学这条路,其实非常的不寻常,看似极端的各种训练,但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
重在培养学习的本能和综合素质,强调打磨坚韧的性格,这一切的一切,在很多外人看来,对于孩子过于苛刻,过于残酷,但正因为我们常年把自己局限于过去的思维里面,才无法看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刘亦婷考上哈佛,和大多数的学霸、天才所不同的是,她的成绩并没有那么的强大,她在才艺方面没有很亮眼的表现。
甚至,除了托福考试,她连SAT考试都没有参加,让她能够打动哈佛大学的,是她在高二时赴美交流结识“拉瑞”这个契机。
拉瑞在美国担任多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招聘官。
在一次中美交流活动中,刘亦婷展现出了中国学生良好的知识底子,她全面的能力和自信的表现,让拉瑞大为震惊,回国后,拉瑞就把自己的推荐信寄给了刘亦婷。
如今多年过去了,刘亦婷已经从哈佛毕业,她在波士顿咨询和百事两家大企业工作过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同时,她和自己在哈佛的校友斯科特结婚了。
创业几年后,小有成就的刘亦婷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回到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并以自己的名字设立了奖学金,用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当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种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方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人生在世,活出自我方为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