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
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从书中傅雷对儿子简简单单的叮咛嘱咐中,感受到他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他在家书中用普通的话语彰显他对于儿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我看到了一位慈爱博大的父亲在循循善诱,只言片语中包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与思念,也有父亲独有的温暖守护的威严。
借着书信,傅雷对儿子灌输了许多哲理以及他自己对艺术、对人生观等等的见解,这些足以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
傅雷其实是想让世人夸一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他一直对儿子敦敦教导,以自己真实的行为教导、启迪傅聪。
这个时代的孩子通常都是被父母娇生惯养着,享受的时间总比努力奋斗的多,在这样的富裕生活里,孩子很难去想更深层次的内涵,往往是被别人喂到嘴里才会吃,同时也不懂自己去挖掘一些心灵深处的哲理。
家长们也不会潜移默化地像孩子灌输一些自己的正能量,反而让有些孩子从小接受到家庭里的纷争的苦滋味,学会如何骂人,或是在打骂的教育方式下,在恐惧紧张的家庭氛围里心态逐渐扭曲。
在教养、道德层面,家长还是有能力且有义务引领孩子走向正途。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
家书,是指家人,亲人之间来往的书信。
傅雷这些长篇累牍的家书绝对不是闲谈,更不是空唠叨。
信中他给儿子纠正作文语法等,看似是想锻炼儿子的文笔,实则更想锻炼儿子的思想。
他还把儿子当成一个讨论艺术的对手,一起研究音乐方面的学问。
他是良师,亦是益友。书中写到他处处告诫儿子,随处给儿子在做人、生活细节、艺术修养、演奏姿态等方面做警钟,还通过和儿子的来信激出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做父亲的自己得到一些新鲜的思想。他是严父,亦是慈父。
做人第一,是傅雷对儿子的首要要求。
“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是他对儿子勿忘祖国的告诫;
“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是他对儿子要有行动力的鼓励;
“一个人妨碍别人,不一定是因为本性坏,往往是因为头闹不清,不知利害轻重。”是他对儿子要注意分寸的警示……
在家书里,他教儿子要有勇气,要爱国,要严谨,要感恩,要自律,要学会拒绝,要学会独立……
这些浓浓的父爱都融在轻描淡写的笔墨中,在一封封家书上荡漾开来。
我们的父母未尝不是像傅雷先生这样呢?尽管我们的父母不如傅雷先生如此睿智开明,但他们也总以他们的方式教育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傅雷只是我们千千万万个父母的缩影。
做艺术家是其次的,是傅雷对儿子的期望。
在书信,傅雷常常和儿子谈艺术,他们聊对艺术的看法,对艺术的理解,对美学的欣赏……
尽管他要求儿子要热爱艺术但也不忘提醒儿子:
“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你原是感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
做音乐家是最后的,是傅雷对儿子的期待。
《师说》中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说法,傅雷正是这样要求儿子的。他认真给儿子指出问题,从乐理到乐谱,从坐姿到指法,这些也是他们维持书信的关键。
《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当然最欣慰的是,傅雷对傅聪教育非常成功,让他成长为享誉全球的钢琴艺术家,而且在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韩非子说:
“巧诈不如拙诚 惟诚可得人心”。
关于如何做人。
傅雷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这个做人,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
他提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拓宽人生的境界和格局,另一个是要平静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
很多演奏家只能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只能被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
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他们的心胸不够广大,领悟不了更宽阔的艺术境界,融合不了艺术的变化,他们的表现肯定受限制。
傅雷家书里有句名言: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心灵纯洁得像明镜一样,才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才能有动人的艺术表现。
如何做人的问题?
傅雷这面镜子告诉我们,要保持真诚,拓宽自己的境界和格局;还要分清楚小我和大我的苦闷,从小我的苦闷中解脱出来,平静地对待人生的起落浮沉。
关于如何做一个艺术家,必须先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领悟不同的艺术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艺术表现力。
比如,傅雷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时,他首先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思想入手,再分析贝多芬思想情感里的冲突性,然后再看这些思想情感是怎么样体现在他的乐曲里。
如何对待生活,主要讲如何对待恋爱和婚姻、以及如何理财。傅雷提出,终身伴侣最重要的还是要考察三样,一是本质的善良,二是天性的温厚,三是胸襟的开阔。
有了这三样,其他的方面都可以慢慢培养。
两个人最起码要随时聊的来,有可聊的东西,有共情能力。两个人需要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的沟通和对话,在其中贯彻彼此的为人处世之道,才能达成一致,共同进步。
同时,两个人只有全身心包容、谅解,经常忍让,才能在人生路上经受住大大小小的风波,执手到老。
这本书除了表现傅雷先生作为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更是完完全全的向我们展示了傅雷的思想。
傅雷传达的文字从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上启迪着我们。
傅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家,在艺术方面,他像一头孤独的狮子,高傲、愤慨、遗世独立,不会有一丝懈怠,一点纵容。
正是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坚持让他永远站在我们的心间,成为我们敬仰的伟人。
书中,傅雷有言: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一边学一遍过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具备了所有的(理论的)条件才结婚,才生儿育女的;人不知而不愠是人生最高修养,自非一时所能达到。
人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间的不断推进。这些话语也足以看出傅雷是一个懂得从生活中感悟真理,对人生一丝不苟的人。他的那份“做人”的高度也是一般人难以匹及的。
正是这样一位艺德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才会在译旨中贯穿着一种信念:用译作去唤醒正在遭受劫难与磨练的人们的心智,鼓舞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进行殊死的战斗。
傅雷不仅在教育方式上引导着现在的家长们,更是在个人的品德上牵引着大家。
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
点个「在看」,与家长们共勉。
END
和千万妈妈互动分享,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