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虚岁61了。
外界形容,他的大半个人生,一直在持续格式化。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某个领域内取得一定成就,人生也就基本定型。
但李开复不同,每一次他的人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他又会从新的领域,从头开始。
有些是李开复自己的选择,当然,也有些是被迫的。
李开复出生在台湾。
父亲李天民,是1949年前往台湾的四川人。
母亲王雅清则是东北人。
由于王雅清是李天民的第二房太太,
在嫁给李天民之前,家里就有两个孩子。
所以一直到1961年,作为家中的老幺,李开复才出生。
他的上面,有一个哥哥,五个姐姐。
李开复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他只记得小时候,父亲在书房里,埋头写东西的神态。
偶尔,李天民会抬起头来,教授给小儿子一些诗歌。
李开复从小记忆力惊人。
往往跟着父亲念上几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还在11岁的时候,李开复便远涉重洋去了美国。
在田纳西州一个叫橡树岭的小镇上,
李开复继续着自己的学业。
只是,刚来美国,语言成了大问题。
坐在教室里,李开复像听天书一样。
老师在讲课,他把武侠小说放在抽屉里偷偷看。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左右,李开复才渐渐适应了英语环境。
他也开始将精力放在了学习上。
从小学到中学,李开复最好的功课是数学。
考试成绩不错,在各种数学比赛中也能获奖。
那时候,电脑这种玩意儿还处于概念阶段。
所以,数学成绩的不错的李开复,
或许想过今后可能回去做一个研究者。
等上了高中,学校终于出现了第一台电脑。
只要有机会,李开复就会在电脑上做运算玩游戏。
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电脑。
高中毕业时,李开复像所有的同龄人一样,选择了法律专业。
因为在美国的中产家庭,基本上都会让子女选择法律。
学法律出来,既可以成为律师、检察官或者法官,也可以从政。
于是,李开复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
在美国,这可是常青藤名校。
然而入学后李开复才发现,自己的起点以及幻想中的未来,
一切并不美好。
每天面对一大堆枯燥的法律概念和理论,他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上课提不起精神,
有一次他甚至把课本砸在了教授的身上。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干,李开复迷上了打桥牌。
有的时候,一周内能打三十多个小时。
第一学年结束,李开复的专业成绩一塌糊涂。
不过即便如此,平均成绩还算勉强及格了。
这也说明他能力确实不错,哪怕是不学习,也能混到及格。
接下来三年,如果继续混下去,
拿一张常青藤名校的毕业证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不过,李开复内心有了其他想法。
他骨子里其实很鄙视这种每天混吃等死的日子。
就这样,李开复的人生,迎来了第一次的“格式化”。
大一结束,李开复决定换专业。
在这件事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传言。
一种说法是,李开复没有与任何人商量,
自作主张转去了计算机专业。
也有一种说法是,老师认为他数学不错,
为了自己的将来,应该到刚刚成立的计算机系就读。
不管是哪种情况,从法律系转到计算机系,
在当时普遍不会被人看好。
毕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有关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都还属于新生事物。
哪怕是像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
计算机系也才刚刚创立,老师和学生加起来,连三十人都不到。
所以在大众的意识里,这根本就是前途未卜。
彼时,身边的朋友都劝李开复要慎重考虑。
但李开复觉得,人生既然只有一次,
为何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和感兴趣的领域呢。
喜欢就会有动力。
换专业后,李开复的成绩犹如开挂一般。
毕业那年,他以计算机专业第一,拿到了全A的成绩。
凭借这一点,随后的李开复又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
接下来的情况就为人所熟知了。
他在语音识别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
再后来,29岁的李开复,
从苹果公司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路走来,李开复在计算机专业领域内,成为了顶级专家之一。
后来李开复回想起来也很感慨。
如果当年不换专业,
自己可能只是在某个小镇上,做着一个既不快乐又不成功的律师。
而在苹果公司的六年时间里,
李开复就从最初的语音组经理,
做到了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的职位。
在苹果公司工作期间,李开复做了父亲。
此时的他除了事业有成之外,
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方法。
那是大女儿李德宁两岁的时候。
有一次,李开复带着女儿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主人拿出一大堆的礼物,让参加聚会的小朋友挑选。
很多小朋友在拿的时候,都不自觉听从了一旁大人乖巧懂事的召唤。
轮到李德宁挑选的时候,
作为女孩子,她本能地想去拿漂亮的布娃娃。
不过,在一旁大人的赞许声中,
似乎她只有拿起一件很丑的小猪玩具,才算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接下来怎么选,女儿似乎有些左右为难。
李开复就凑到女儿身边轻声说,
爸爸不用你做乖孩子,喜欢哪个你就拿哪个。
就这样,女儿一把抓起了那个布娃娃。
在李开复看来,成年人不应该用所谓的听话来干预孩子。
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自主选择。
就这样,从孩子的成长再到读书期间,
李开复都给予了女儿自主选择的空间。
而他自己在事业上,也在不断做选择。
外人眼里,能够做到苹果公司的高管,就已算是功成名就了。
可在苹果工作的六年,李开复却始终认为是不成功的。
最初,他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真正的产品进而产业化。
可是接下来的过程并不完美。
尤其后来连续的失败,让李开复一度对自己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和摇摆。
进退两难之间,李开复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格式化进程。
那是九十年代末,计算机产业蒸蒸日上。
1997年,比尔盖茨在中国和清华学子对话。
之后,他投资8000万美元,在北京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
比尔盖茨需要一个既懂研究又懂管理的人,来运营这个机构。
也就是在这时候,在校友黄学东的推荐和动员下,李开复加盟微软。
于是,他受命在中国负责筹建研究院。
这意味着,他和家人,都得离开生活了多年的美国来中国。
一开始,这种转变并没有带来积极的响应。
很多人不愿意跟李开复来中国。
即便是来到北京,最初也遭遇了重重阻力。
不过,这一切在随后都被李开复一一化解。
像张亚勤等著名科学家,后来都回归了国内。
两年不到的时间,李开复以及其运营的研究院,
在国内就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意味着,他从苹果跳槽到微软的从头开始,是成功的。
2000年,李开复被召回美国,升任微软的全球副总裁。
他也成为了比尔盖茨身边最核心的智囊团成员之一。
听上去风光无限。
可在接下来诸多的重要项目中,
李开复参与的很多转型都不顺利。
随后几年,他在微软也逐渐被边缘化。
这样的结局,似乎又和当初在苹果公司一样。
但彼时的李开复已人到中年。
四十多岁的人了,外界都推测,
今后的日子他应该不会再折腾,而是在微软安心工作到终老了。
可就在李开复44岁这年,他的人生再次开启了格式化。
而且相比于之前,这一次所带来的争议更大。
那是2005年,李开复离开微软,加盟了谷歌。
他的这一决定,引发了一场世纪诉讼。
官司充斥了媒体的大小版面,
很多人认为,李开复的跳槽,
违背了他一贯倡导的诚信原则。
不过在李开复看来,诚信不等同于如奴隶一般,终生只为一家公司服务。
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
在不违背契约的前提下,个人有自主选择权。
至于为何离开微软,李开复当时给出的理由是,
同一份工作做了七年,能够学习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就这样,在争议声中,
李开复接棒谷歌全球副总裁与大中华区总裁的职务。
开局很难,甚至因为官司的争议,
一度影响到他后来的工作展开。
但几年下来,李开复以全新的姿态,又做到完满。
就在此时,他的格式化再次开启。
48岁这年,李开复正式宣布从谷歌离职。
李开复说,还在2008年,他就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因为多年工作下来他发现,
自己只有在最初创业的时候,才是最有激情也最快乐的。
这次辞职后,李开复自立门户,成立了创新工场。
在互联网领域,此时的李开复犹如导师。
最初,外界都说,李开复的新公司,是一家投资公司。
他的邮箱里,有无数份创业计划书。
不过,李开复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不必给他发送计划书,因为自己不看创业计划。
他说,自己只投资创意,
而且是只有进入创新工场的人才会投。
他说,他是在帮助项目找CEO。
那时,李开复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如果自己将来能够工作到65岁退休,
那在接下来的15年时间里,自己该如何度过。
于是,接下来最忙碌的时候,
15天的时间内,他见了45位投资人。
平均每天都会飞到一个新的城市。
这种密集的工作行程,让他有一种满足感并沉醉其中。
翻看那时期他的微博,
处处可见“追求、影响力、改变世界”等等这些句子。
但是,他的这种生活,在2013年被突然打断。
这一年,李开复被查出患上了淋巴癌。
是的,他的人生又将面临一次格式化。
只不过和此前所不同的是,
这一次面对疾病,李开复是被迫接受的。
他几乎是在那时候才真正明白,
疾病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的真谛。
接下来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李开复看了很多人生感悟类的书籍。
他还去拜访了星云大师,
与后者探讨,不断的追求和寻找意义,
是否最终会陷入名和利的泥淖?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半。
随着身体在2015年左右逐渐康复,
李开复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
只是相比于过去,他的工作量一下子减去了一半以上。
随性和顺其自然,代替了过去的基情满满。
身体完全康复后,
李开复说,改变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傲慢。
希望世界变好是每个人的愿望,
但不能因此去量化每个个体对世界的具体价值。
可以说,一场疾病,让李开复对世界有了全新的看法。
曾经,李开复讲过一个关于自己去理发的故事。
年轻的理发师是他的崇拜者。
在给李开复理发的时候,不断向他请教关于创业的问题。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了很多。
等李开复回到家,妻子和女儿都大笑起来。
照镜子看,原来理发师光顾着和他说话,
把他的头发剪得坑坑洼洼,就像狗啃的一样。
这段经历,是李开复还任职谷歌的时候。
或许在那时的李开复看来,
年轻的理发师既然想在理发领域创业,
就应该更加专注。
但是,随着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渐渐发生变化,
所谓的专注和精进,何尝不是对人的量化和一刀切呢?
有人可以在工作中多心并用,有人本身就做不到。
如今,李开复已经过了花甲之年。
他的工作还在继续。
只不过相比于年轻的时候,
此时的李开复对待一切,
或许更多的是随性和顺其自然吧。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