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醉美团队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已至。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蝉鸣起,夏开席;小暑清,雨微凉;热气长,意渐盛。小暑之际,有夏风拂绿见流萤的光景,也有暑不尽半山好风光的山色,更有暑气蒸人的浸热,还有伏天夏雨不绝的绵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小暑有三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之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夹杂着热浪,故称“温风”;天气炎热,蟋蟀都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再过五日,老鹰也嫌地面气温太高,飞上清凉的高空活动。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这样写小暑之热:“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小暑时节,“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夜热”之甚,可想而知。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站在月光下,虫鸣声在密林竹丛中响起,偶尔有点凉快却不是风造成的,这是夏夜的静谧。
南宋另一位诗人后村先生刘克庄如此写小暑之湿:“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
平地变成泽国,天空好像漏了一般,明日是小暑,大雨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这时候人们胃口不佳,就需要吃一些开胃又消暑的食物。伏天民间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头伏饺子”便是小暑的传统习俗,因为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些许,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人们开胃解馋的食物。
“渔舟食藕乘夕凉,风定池莲自在香”,在我国许多地方,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个习俗开始自清朝咸丰年间,藕一方面与“偶”谐音,有成双成对、合合满满的寓意,除此以外,在文人墨客笔下,藕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赋予了高洁清廉的品行。而从食物本身来说,藕也有健脾开胃的作用,非常适合夏天食用。
小暑同样也正是农民田间繁忙的时候,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民间有谚:“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大致体现了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
小暑时节,天气闷热,农人们又忙于田间劳作,汗流浃背已然成为常态。由于出汗量多,人体消耗大,此时人们更需要对身体进行养护。“古人躬耕于田野,重于口腹之欲”,除了食物,饮酒也是农人们在炎炎夏日的一种消暑之举。
饮清酒二两,浮清香几丝。小暑饮酒,既消了暑,也怡了情。
三伏天里,烈日炎炎,杏花村中,农人忙碌,身影匆匆,汗流不止,脸颊泛红。在田野间穿梭,在山林里劳作,经受着烈日的炙烤,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期待。
田地旁时常会放两壶绵长又爽净的清香酒,在热到极致的时候,农人们沿着树荫,捧一杯清酒,浅酌清欢,暑倾漓酣。酒过微醺,暑气仿佛也随之消退。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热气蒸腾,蝉鸣聒噪。秋作的高粱于这段时日播种,被农人们悉心照料。高粱等待长成,酒香恣意,此时有大雨落下,醉了一壶春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