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心血来潮,去萧山老城区,散散步,用脚步丈量老街区。
走在街头,我很喜欢看不同街巷的名字,经常会发现一些有趣而生动的地名。比如,眼前的梅花弄,就颇为文艺,让我想到古早的《梅花三弄》。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机构取代了老书院,但名字仍然带有一些颇具当地特色的气质,比如,萧然书院,就很天然地带入了“萧山”的特质。
大清早在老城区散步,见到的多是中老年人。
清晨的阳光正好,抬头看树,绿叶在头顶莹然,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发现路边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大大的“茶”字。
因为之前曾读过一些资料,知道杭州萧山历史上曾有一座竹林寺,这座寺庙很特别,建于南齐年间(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以治妇科而闻名,据说某位医僧还曾治好了谢皇后的疾病,被封为“医王”。从这个方面来说,竹林寺不仅带给人们精神支撑,还在生理层面上也做到了 “普渡众生”,确实也是功德无量。
其实,我也很好奇,为何僧人会与救治疾病的“医生”这一职业联系到一起。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结合历史和文化因素,倒也是很顺理成章的——首先,古代僧人受的教育和训练挺全面,要掌握“五明”的学问。“五明”分为“大小五明”,其中“大五明”指的是声明(声律学)、因明(正理学)、内明(佛学)、工巧明(工艺学)和医方明(医药学)。正因为僧人的修行课程里涵盖了医药学这一项,所以僧人懂医,倒也非常自然。
其次,随着佛教在我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民众走入寺庙。而在古代,女性的生存和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囿于各种限制,而寺庙则是为数不多的她们可以自由出入的公共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竹林寺后来发展为擅长治理妇科的寺庙,倒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
带着这样的好奇,我搜了搜“竹林寺”,按照导航,一路找去。当然,萧山的竹林寺早已被毁,已经不存在。而我这样的寻访,只是一种“刻舟求剑”罢了。
按照导航的指示,到达竹林寺。如今,你在地图上搜萧山的竹林寺,会找到一个竹林寺小区。这里早就没有历史上的那座竹林寺,只有社区居民楼。但也许是为了与历史上的竹林寺有所呼应,小区里种着不少竹子,茂林修竹,让人怀想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竹林寺。
竹林寺小区看起来也有些年代了,也是上个世纪的楼房了。
从竹林寺小区出来,有点饿了,于是打算在老城区吃早餐,搜了一下,发现附近有家早餐店非常红火,便打算去吃吃看。
这家店的名字叫周氏酥饼,位于江寺公园附近,据说是很多当地人都爱去的老店,生意极好。我到的时候大概是早上九点钟,按理说应该已经过了早餐高峰时段,但是店门口仍然排着不少人,都在等烧饼和油条。
我看网上的评论说这家的烧饼、油条和咸豆浆都很绝,于是就要了一套,一共是九块钱——烧饼 3.5元/个,油条2.5元/条,咸豆浆3元/碗。另外,酥饼是2块钱一个,店里也卖麻花,是20块钱一斤。
这家的咸豆浆是我很喜欢的那种风味,汤里加了油条和葱花,和烧饼是绝配。不过喝的时候一定要悠着点,慢慢喝,以免烫到。
烧饼包着油条吃,虽然是热量爆炸的增肥神器,但一口咬下去,酥脆喷香,幸福感满满。
吃完早饭,又走到了江寺梦笔桥旁。
沿着萧绍运河慢慢走,也颇有收获。
萧绍运河,也称“城河”、“西兴运河”或“官河”,起于西兴,由西向东,流经萧山城区,至钱清与西小江汇合,再流经绍兴,到上虞注入曹娥江,全长78.5公里。这条河最早开凿于晋代,是萧山城区的主要河道之一。南宋建都临安之后,运河多次整治,使萧山城区与临安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也促进了萧山的繁荣与发展。
现在城河上尚存七座古桥,分别是永兴桥、市心桥、仓桥、梦笔桥、惠济桥、东旸桥、回澜桥。据《萧山县志》记载:惠济寺前曰“惠济桥”,后该桥由竹林寺(原惠济寺) 僧善缘重修,故有化缘造桥一说。
即将结束短短的萧山老城区散步之旅时,看到飞机从上空掠过。在萧山,新与旧,古与今,随时交融上演。
(图文皆为【过期游记】原创,欢迎关注、评论、交流和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