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四次做妇科检查。
回想第一次来这里时,我几乎抱着一种必死的决心,而如今,我只是把这当成普通的例行体检。
听人谈起妇科相关,不是被羞耻所误,就是被焦虑绑架。
其实,要追求自然的身心健康,那我们的态度,便不应该由某一个器官而特殊化。
近年来,女性生理卫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我少年时,这个话题还是全方位的禁忌。
别说科普视频、文章,在我生活的小乡村,甚至缺乏基本的卫生用品。
卫生巾要尽可能挑选便宜的,并且应该省着用,两三片应付完一个经期最理想。
如今还有“经期专用内裤”,当时连日常用内裤都窘迫,换洗不能太频繁,用到全破出几个洞,再买新的。
这导致我当时有一种坏习惯:总不自觉地去扯裤子。
这种不雅的举止让我挨了不少骂,隐隐约约的麻痒却使我改不掉,羞耻感又让我不敢把疑问说出来,万幸随着年龄增长,觉得痒的时刻渐渐少了。
一直浑浑噩噩,倒也轻松,可是我们也像没有条件的长辈们一样,带着对自己身体的一无所知来生活甚至去生儿育女,那未免也太过危险和可怕。
然而,不过短短几年光阴,舆论环境就发生大转变。
尽管保守仍是现实主流,性科普还是逐渐在网络上占据了一片天地。
许多勇敢的女孩子们,聚在这片较为开放的角落,倾诉自己的经历,互相解惑、安慰。
借由此径,高中时我得到了迟来的性教育。
对身体的蒙昧逐渐远离了我,然而焦虑却也紧追而来。
这类科普,通常以病例引入,来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习惯,由于媒介限制、科普者自身素养等,大多时候是做不到很全面的。
而在真正的医学意义上,病因、病状就更加复杂多样,因人而异,遗憾的是,那时我并不懂这些。
我只是下意识将那些病例与自己对照,一但发现相似之处就很害怕,比如最为常见的瘙痒感,比如分泌物的状态。
我试图求援,可一旦将那几个词说出口,就将迎来母亲愤怒的盘问:
“你是不是在学校里早恋?是不是在和谁鬼混?”
“整天想着歪门邪道,怎么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不该给你看手机,都是手机把你教坏了!”
绝大多数家长眼中,妇科病等于性病,而这两个词都是给“不干净”的女人准备的,凡是有关联的都不自爱。
被迫用沉默证明身躯的洁净,往往更容易造成心境的阴霾。
母亲那种“不可说”的态度,无形之中增大了我压力,我更加觉得自己像某种讳疾忌医的故事主人公,势必迎来一个难过的结局。
为了逃避这个结局,我攒下钱,偷偷购买妇科洗液清洗自己。
事实上,妇科病症繁多,所对应的洗液也不同,这样盲诊很难“瞎猫碰到死耗子”,一不小心还会起反作用。
不过我也是在第一次就诊后才知道了这个。
上大学后,我第一件事就是瞒着父母去妇科检查。
全程最让我难受的不是憋尿做B超,也不是最后轻度炎症的结果,而是和医生沟通的过程。
人在长期压抑封闭后,开放都会变得困难。
描述情况时,我几乎没讲出一个完整的长句,满脑浆糊、语无伦次,极度紧张下,我甚至答不出上一次月经的准确日期。
在得知自己确实患病后,我几乎快要哭出来,发出许多混乱的疑问,尤其是我明明做了预防,为什么适得其反?。
医生却很淡定,她告诉我,幼年期之所以会出现下体麻痒,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发育,对于细菌的抵抗性很差。
而青春期则是因为正在迅速发育,激素的刺激下感官变化,原本就在调试中的菌群环境加入化学洗剂,便加重了紊乱。
在她看来,我的情况并不严重,要改换正确的调理方法,很快就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个正常,每个人可能有细微的不同,比如有些人抵抗力特别差,就容易不舒服。”
“你要是真的不放心,时不时来检查检查,不要自己吓自己。”
医生最后这样强调,我才难过地意识到,那些习惯所影响的,远不只是我的身体。
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我始终没有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身体。
一开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选择回避,默认接受外界的一切条件。
后来在新潮思想的影响下,我有的只是不知所措的畏惧。
没有主动地去深入了解,只是被动接受送到眼前的讯息。
知识不只是需要多,重要的是要通过思考内化成为思维的一部分。
有关于生理卫生的知识,首先就应该培养起坦荡的健康意识,再私密的部位也始终是身体的一部分,涉及健康的议题大于涉及性别。
爱护自己,首先要尊重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