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峰先生的书法成就是个谜。他是20世纪最突出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水平达到了一种新高度,其书法成就不逊于国画,也许更为卓著。孙其峰从事美术教学60多年,致力于教学、管理、绘事、理论等方面,琐事缠身,哪有时间临池攻书?当今多少书家终日临池创新,跟他相比也望尘莫及。他的书法为何能达到如此超凡的境界?他是怎样练习的?诀窍何在?诚可谓今日书坛难解之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我认为,谜底就是“写字典”。我清楚地记得孙其峰曾谦虚地说:“如果说我的书法还有点点成绩的话,巧用活用书法字典是必经之路。”他经常奉劝书法同道多查字典、多写字典、善用字典。听起来,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恰恰妙在其中。我早年见过孙老用的汉简的字典,上面夹满纸条、记满了小字。我还见过他的一本厚厚的由自己装订的创作小稿,很多都是作品的原始小样,同样内容多个样式,而且他还把一字有多种写法的标注和提示夹在其中。现在,书法字典人手一册甚至多册,谁都会用字典解决问题。很难想到孙老居然用字典贯穿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全程,真是大道至简。
我归纳了一下孙老的方法:一是重视简要笔记,选取典型偏旁、典型字样集中精力去描摹。二是同一字有多种写法,选取适合自身者重点攻克。三是典型诗文查字组合临写、脱开默写、反复对照。书法字典集中了大量古人的优秀范字,一般用于查找依据和临近书体的写法使用,至于大量使用、潜心临写做笔记、反复对照,则鲜为人知。当然,使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力和鉴别能力才能发现妙处所在。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确实受益匪浅。如果说单一碑帖临摹是纵向攀登,那么临写字典就是横向拓展,能加快学习步伐,克服理念僵化和日常重复练习带来的疲惫感,尤其对于创作水平具有提升作用。区别于书法界常用的集字方法,孙其峰自行查找、精准临摹、探求规律、借鉴拓展、举一反三。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可供吸收的多元知识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留给书法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靠“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理念是不现实甚至不可能的。那么,孙其峰的“写字典”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我的“艺术成才塔理论”中,“橡筋支撑说”概括了书法学习阶段的实质,即摈弃自身养成的不良书写习惯,吸纳书法传统的精华,寻求脱胎换骨的方法。试想,依照一部字帖从头至尾地临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只会重复那些不良习惯,结果可想而知。汲取优秀范本的精华,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字上,不但能克服弊病,而且还能写好一批相关联的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百个零不如一个一”。我当初的书法立论,就是受了孙其峰“写字典”的启发。
当今画家,其书法同时登峰造极者寥若晨星,诸多画家也因学习书法时间实在太少而望洋兴叹。书法功力普遍不足是当今国画界的软肋,绘画水平遇到瓶颈期,往往跟书法欠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认为,运用“写字典”的方法提高国画水平是一种非常可靠便捷的途径。孙其峰多年来在国画、篆刻、教学上不断探究,逐步形成扎实的理论,从而升华为知识规律,将之运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可快速达到良好的效果,即人们所熟知的“触类旁通”。这就告诉我们,纵向取得成就的同时需要加强横向的拓展,而横向拓展的成功又会激发纵向的突破,使艺术进程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正因为如此,我结合教学实践形成“艺术成才塔理论”,由理论付诸教学和创作实践,再佐证理论,使之变得更丰富。
毋庸置疑,探索孙其峰取得书法成就的途径,是书法界、国画界、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对于研究现代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具有推动力与现实意义。此举只是敲门之砖,期望引出更多研究理论,也期望与书画同道共同探索新时代下如何取得书法成功的有效路子。
作者孙荣刚,字印德,号成韵轩主,1950年生,天津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河东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津沽职工书画社社长、天津职工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印社艺术顾问等职,2012年受聘于中国书画报社当编审。他精擅书法及篆刻,其治印取法秦汉,兼汲取历代诸大家之长,刀法苍劲,印风出拙入逸,古雅大方;书法得力于典雅庄重的欧体,并精通真草篆隶诸体,是当代少有的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尊重传统的文化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