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HK:00175),用某券商汽车研究员的话来说,是“自主四大百万辆级车企中,过去三年唯一没有高光时刻的车企”。
吉利汽车,当年也曾有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巅峰时代。
话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吉利汽车的高光时刻,还会回来吗?
01
民营造车第一人
吉利的历史就是李书福的历史。
李书福,生于1963年,作为中国乘用车界的顶流,他比奇瑞的尹同跃小1岁,比王传福大3岁,比魏建军大1岁,他们都生在同一个时代。
李书福现在的人设,一直都贴着豪赌和混不吝的标签。1997年的时候,李书福就放炮:“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么?”,为了造车,李书福又建言:“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在造车之前,李书福已经辗转换了五个赛道了,每一条赛道上都是先驱。19岁高中毕业后的李书福第一份事业是照相,当时照相还属于特种行业,要归公安局管,因为天天洗照片,李书福对金银等贵金属提纯有一定了解,就转行收购一些铜皮镀金镀银的设备比如变压器来提取金银。后来赛道越来越挤,李书福继续转行,生产电冰箱,又是盆满钵满。
1991年底,李书福又盯上了建材,生产铝塑板,他自己建厂,自己设计工艺,甚至自己制造设备,借着大基建的东风,又一次踏准了节奏。点石成金的李书福成了大家竞相学习的对象,赛道也越来越拥挤,1993年,李书福又开始造摩托车,摩托车行业后来也是一拥而上。连换了五条赛道的李书福,最后盯上了汽车,这次真的没有人跟他抢了。
1997年李书福宣布要造车。如果把房地产也放在消费里面,汽车是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消费品。汽车行业的产值,通常占到一个国家GDP的10%,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门槛高,价值量大,当时还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同期在手机电池行业杀出来的王传福,也盯上了汽车行业,并在2003年也进入了汽车市场。
李书福是中国民营企业造车第一人。
1998年,李书福在浙江临海建立了第一个轿车生产基地,当年吉利豪情下线。2001年11月9日,就在中国加入WTO前夕,吉利汽车拿到了轿车准生证,成为第一家拿到造车牌照的民营企业。而其他的几家造车企业,比亚迪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曲线进入汽车行业,长城汽车则直到2007年11月才拿到轿车准生证。
02
造车真正的秘密
到现在为止,纵观李书福的历史,你会发现,李书福对于市场机会有着异乎寻常的嗅觉。造车之前,李书福选择进入的五个赛道,都是低潮时进入,高潮时急流勇退,直到碰到了造车这个终生的事业。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简直就是实体制造业的雷军,干一个火一个。
李书福19岁读完高中就去创业了,这也是很多江浙老板的人生轨迹。虽然并没有读太多书,但是对于造车这个生意的理解,李书福要是说第二,那真没人敢说第一。
造车,真的是一个门槛很高的高技术行业么?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对于国产车什么时候能够超越合资品牌这个问题,现在的知乎里面保留着很多历史回答。你会发现,越是汽车从业人员,对于差距表现的越绝望,反而那些大旗党,小粉红,从发展趋势的角度做出的预测更贴近现实。
李书福,至晚到2002年,就发现了汽车这个行业真正的核心秘密。
因为20年前的2002年,刚拿到轿车准生证的第二年,在浙江临海,吉利的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李书福就说,“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就得做准备!”
吉利收购沃尔沃,到底为了什么?
官方的说法是,吉利得到了沃尔沃先进的造车技术和一个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
要这么说,清朝剪辫子的技术也很先进,历史还超级悠久,也没有人拿这当回事。实际上,但凡真正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条的人,都不会把品牌形象这东西放在眼里。
吉利收购沃尔沃,简单的说,就是拿到了汽车行业,更具体的说,燃油乘用车行业的世界产业链入场券。
李书福要的,就是这一张门票。
燃油车这个行业,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就已经没有多少大的进步了,好处是世界整体技术也没有多少进步,世界经济增量不大,作为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大行业,汽车行业又受到各个国家的保护。
造车这个行业的本质,就从纯粹的市场行为,从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变成了糅合了就业、市场等复杂问题的杂合怪。
各个国家要保护汽车行业,基础就是保护汽车产业链。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那么的违和?可在汽车相关的零部件行业,想明白了之后就是那么一回事。
这行业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技术,有的只是产业链配套的传承。我只要给你机会让你试,养成系的培养,最后你就一定行。我连机会都不给你,你就是现在行,将来最后也一定不行。
就这么简单。
那么产业链配套体系是怎么养成的呢?我爷爷的爷爷的家庭作坊,二战的时候就为大众供应螺丝钉,我二大爷他舅舅,在奔驰的厂里拧了一辈子的螺丝到退休,你说呢?难道现在其他厂零配件便宜一点你就要换?
这个产业链的封闭,做得极其的成功。有多成功呢?在2022年的今天,中国以每年2500万,占世界三分之一的汽车销量,在世界汽车零配件百强榜上的公司,连10家都不到,前20仅有一家,还是合资出身的。
李书福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就相当于有了一套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一个以瑞典为基础的汽车产业集群。
有了沃尔沃近万项专利,吉利就可以突破燃油车百年历史所形成的专利之墙,那是堡垒一样的叹息之墙。汽车行业本质上属于机械行业,技术并不先进,但只要你沿着这条路走,专利你就绕不过去。如果你有自己的专利,你就可以跟其他整车厂互签专利授权协议,而自己没有专利积累就没有重武器,就像抗日战争时期小米加步枪面对炮楼那么的有心无力。
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就有了重武器,其技术上限,跟其他的自主整车厂,就拉开了代差。简单说,你能做的,我都能做,但是我能做的,你不能做。
03
高明的战略大师
李书福是汽车行业真正的战略大师。
他在2002年就提出了要收购沃尔沃,2010年更是力排众议将沃尔沃拿下,体现出了高明的战略水准,就在一众人还在喊,中国自主品牌要耐得住寂寞二十年的时候,李书福精准的抓住了燃油乘用车这个行业的核心—国际产业链。
这个问题,笔者愚钝,最近才想明白。至于其他的奇瑞、比亚迪、长安、长城,他们是不是想明白我不知道,但他们的燃油车,现在还在这个主流产业链外面。
就凭李书福做出的收购沃尔沃这个决定,李书福就值得拥有一大批的拥趸。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哪怕吉利汽车在电动车上有些掉队,但还是有无数人支持李书福的原因。
战略方向对了,剩下的就都是小节,就像股票确认了主升浪,所有的回调都是上车机会。
上图是我们截取的华西汽车关于吉利汽车的一篇报告。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之后,整合之后的效果并没有马上显现,2012-2013年这两年,长城凭借着中国SUV市场市占率快速提升的机会,做了两年的自主销冠;2014-2016这三年,轿车和SUV并重的长安汽车超越了轿车市场突破受挫的长城汽车,问鼎自主销冠;2017-2021年,整合了沃尔沃之后吉利汽车品牌形象上了一个新台阶,连续五年蝉联自主销冠。
如果你觉得这没什么,当你看过汽车行业其他中国企业的收购案例之后,你就会觉得李书福是真的有水平。
海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什么?是原有的整车配套关系和专利,这是融入国际汽车产业链带来的资产。很多海外收购居然第一关注的是技术,还有人想着将原有的管理层换掉,工人裁员,这都是买椟还珠,没有搞清楚重点。技术有什么用呢,不让你配套你空有技术想卖给谁呢?技术并不是不重要,而是技术只有不断的得到市场反哺迭代才重要。
我们也不想点名,但只要你大概翻翻上市公司公告财报,中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能够成功的真是凤毛麟角,别说达到业绩预期,能够不拖后腿都算是表现优秀了。
为什么现在的投资者,一听到上市公司海外并购就头疼,避之唯恐不及,除了跟踪困难,时不时爆雷之外,上市公司自己根本没想明白也是一个根本的原因。
别觉得买买买很简单。像李书福这样,买了之后还能反哺母公司的,这业内真没几个人玩得转。
04
吉利的落寞
李书福的战略先手,保证了在燃油车这条赛道上,吉利能够一直这么的岁月静好,过上小确幸的生活。假以时日,冲击大众和丰田,成为世界燃油车销冠,也不是不可能。
新能源汽车的转型速度之快,这应该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让李书福这样的老司机也有些翻车。
现在的吉利,确实让人感觉有些掉队,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早在2015年吉利就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战略,谋求电动化转型,目标是到2020年新能源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销量 90%以上,至于实际进展么,吉利几何沉的无声无息,被寄予厚望的极氪001,2022年上半年只卖了1.9万辆,在2022年上半年SUV销量排行榜上只排13,还不如问界M5。
在燃油车时代,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这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却在原来的体系之外野蛮生长,完全脱离了传统汽车产业链的掌控。
这是一场真正的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05
被低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时代,原来燃油车赖以生存的发动机和变速箱配套体系会被电池、电机、电控为主的三电系统彻底取代,大部分燃油行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将面临转型,不转型的代价就是完全出局。不仅仅是他们,那些燃油车时代的整车厂,BBA、大众、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如果不转型新能源,迎接他们的只有诺基亚时刻。
经过锲而不舍的补贴和市场哺育,中国已经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产业集群,这个力量一直是各种经济学家所忽视的。
中国工业总产值从超过美国世界第一到现在是美德日的总和,人均GDP从不到日本的2%到现在的将近三分之一,这么大体量的变化居然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因为解释中国崛起获诺奖。这个难度,简直就是郭德纲拿到了诺贝尔和平奖。
产业集群的力量之大,超乎你想象。
我们举瑞典的例子。如果你是干制造业的人,你就会发现,瑞典这个人口不到1000万的北欧国家,制造业强大到夸张。这个国家除了沃尔沃,还有通信行业的爱立信、医药行业的阿斯利康、电力设备行业ABB、汽车零部件企业Autoliv,家电企业伊克莱斯,轴承企业SKF、刀具全球龙头山特维克等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制造业冠军企业。
瑞典为什么能产生这么一大批顶级制造业企业呢?这根本不是经济学能解释的。因为人家抓住了工业时代形成产业集群,建立稳定的制造业产业链的机会。这个关键时点,就是一战二战。在这其间,瑞典秉持中立,不但不参加,还推着小车花生、啤酒、矿泉水的两边做起了买卖。一战结束后,瑞典就搬走了德国克虏伯工厂里面好大一片生产线,当然还有一些被张作霖买走了,这也是民国时期东北重工业一枝独秀的基础。
看到这儿你就知道为啥瑞典芬兰这些北欧国家可以维持高税率讲社会公平了,因为人家的的确确靠制造业生存,制造业就不可能将收入差距拉大。A股上市公司高管收入最高的基本都是金融业,实话说要是制造业高管开始拿高工资,基本上就是实体企业脱实向虚、要走下坡路的征兆。
抛开历史谈现在,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成,预计到2025年纯电加插混渗透率将超过50%并冲击1500万年销量,至此产业集群将从国内卷到国外,不能脱离原有产业链的外资整车厂,必然会在成本和技术进步上落后,出局也是早晚的事。
06
吉利的未来
吉利最大的问题在于,在新能源时代,他原有的先发优势没有了。但是并不等于他就落后了。
回到电动车制造上,吉利只是落后于比亚迪、特斯拉,但跟蔚小理等新势力并没有多少差距,甚至在调教和零配件配套体系上还要超过。
至于智能化水平,吉利极氪车机拉胯,最近直接免费更换8155芯片把这个短板补上了。而且比亚迪的经验表明,在自动驾驶真正推广之前,智能化水平并不是消费者首要的关注点。
也就是说,吉利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展示自己在电动车赛道上的实力。
吉利还在收购,收购手机企业魅族,海外收购马来西亚的宝腾。
对于造车这个生意,战略大师李书福能比我们早看二十年。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李书福会看不到现在的问题,会看不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何况,身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吉利再差也有足够的下限,就像瑞典的沃尔沃。
开头的那位汽车分析师这么定义吉利的未来“作为自主龙头之一,高光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如果你真的以为李书福是“廉颇老矣“,那你可能真的是低估了他。围棋高手,讲究通盘无妙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吉利是一家最不应该被低估的企业。
作者:愚老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