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玛花开 文脉永在
——简评南通艺术剧院演出的
话剧《索玛花开的地方》
宋宝珍
“西边有座山,东边有片海,山海本一家,客从远方来”。江苏海安与云南宁蒗,彼此间距离八千多里,两地的人们本来没有什么交集,因为内地支援边疆的教育,从1988年开始,一批又一批的海安教师奔赴宁蒗,给小凉山地区的民族兄弟带去了优势的教育资源,持续30多年的支教行动,改变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的命运。命运所系,山海相依,他们共同完成了可歌可泣的美丽传奇。
此剧的叙事从2020年初夏景大民的最后一堂课开始,此时他在宁蒗的支教生涯已经延续了32年,望着三尺讲台,他浮想联翩,感慨良多。戏剧以回溯的视角,此在与从前的交叉场景,展现了他人生中的过往情形。接到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支教任务,以景大民为代表的江苏海安中学教师们,舍小家,顾大家,梅校长、金眼镜、大罗、小林等,从千里之外来到边远地区。
此剧并没有拔高这些人物形象,而是真实地表现了他们支教的现实状况和个人期望:改革开放后,同为民办教师的景大民夫妻,经济状况不好,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甚至被富有的商人揶揄,嘲笑。景大民不甘平庸、对人生充满诗意憧憬,带着现实的考量,他想通过边远地区支教5年的经历,换取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机遇;带着对陌生远方的想象和憧憬的热情,他踏上了漫漫行程。
可是,漫长道路上的辗转奔波,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落后状况,还是让他始料不及。这里的学生因为长期缺乏教师,求知愿望受到影响,把学校当成了撒野玩闹的场地。他们用扔书的方式取乐,用脏水浇头的方式捉弄老师。文化的、地域的、风俗的、心理的距离,成为支教过程中首当解决的问题。
此剧表现了作为教师的景大民的文化诉求,与当地学生文化意识淡漠的矛盾,表现了社会风俗的不同而带来的误解和错认:景老师以友爱的方式抚摸了拉龙的天灵盖儿,可是按照彝族的风俗,这里是“天菩萨”居住的地方,只能由活佛抚摸,凡人触碰不得。拉龙对此事耿耿于怀,甚至要与景老师拼命。老镇长送来的难得吃到的坨坨肉,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海安老师眼里并不稀奇,可是在长期吃不到肉食的当地孩子眼里可是绝佳美食。景老师所带的“放牛班”的学生,考试成绩低得可怜,甚至当地的老师对于他们的支教行动也并不理解。尊重是心灵交流的开始,情义是相互支撑的支点,教育是彼此关爱的纽带。支教老师立下军令状,发誓要改变这里教育落后状况。
此剧表现了边远地区对于提升教育质量的渴望,正面表达了支教行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受过一点教育的村长对于新来的支教老师十分热诚,他明白失去教育机会的孩子们或将成为睁眼瞎,因此他在贫困的生活中尽量地保证教师们的物质供应,杀掉自家的年猪为他们做坨坨肉,妥善处理了拉龙的天菩萨事件。这充分说明,东部地区的教育支援与西部地区的教育缺憾,是可以缩小差距,做到均衡互补的。
《索玛花开的地方》不是从大处着眼歌颂支教行动,而是重点表现人和人的感情,把支教过程之中资源互补、人性互通、大爱无疆诠释成富有诗意的戏剧情景。景老师想尽办法,要改变学生们懒散消极的学习态度,为此他办起了索玛花剧团,用戏剧的美育方式,循循善诱,培养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思考教育与人生的意义。他还不惜走上一天的路程,去探访想要休学的女孩儿阿依朵的家庭,阿依朵非要退学,不是因为她不想读书,而是因为奶奶重病,父母不在,她想要回学费为奶奶治病。景老师看到这种情形,捐出他微薄的工资,并组织老师募捐,资助她继续求学。在支教5年期满后,景老师的妻子郭玉英赶来探亲,可是此时景老师却突然生病住院。此事来得蹊跷,却原来是拉龙因为舍不得老师离开,悄悄给老师的饮食里放了巴豆,事后又因愧悔跑回家中。从拒绝老师的关爱到彼此珍惜不忍分开,也表现了他山里孩子的天然淳朴,求知意识的形成,以及他对老师的敬重。
身为教师的郭玉英,对拉龙这个孩子十分关注,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她翻山越岭来到拉龙家里中,想要安慰他并且一探究竟。她看到了现实中的困难情景,劝说拉龙回校读书,然而在返校途中走过悬崖峭壁时,郭老师和拉龙一起滑向深渊,为保护孩子的生命,郭老师毅然松手自己坠下悬崖,拉龙奋不顾身救助郭老师,将受伤的郭老师背出大山。这件事情感动了郭老师,她理解了丈夫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感受了山里百姓的纯真无邪,她毅然决定留在丈夫景老师身边,跟他一起把支教的事情做好。从1988到2020年,他们坚守了32年,走过了穷乡僻壤,坚持自己的信念,完成了人生的宏愿。如果说景老师最初的愿望就是民办教师转成公办教员,那么在走进彝乡、接触一群中学生之后,彼此之间爱心的互通与互动,让他的人生境界也在不断提升,在朝夕相处中,他也理解了梅校长,与同来的教师和彝族百姓相互支撑。他们爱上了这片乡土,爱上了教育事业,把一个排名垫底的落后班硬是推成了地区考试成绩第1名的先进班。在他们即将离开讲台的时候,各行各业的学生们纷纷来到学校向老师致敬。
此剧传达着了爱的主题,“索玛花呀,留我一滴心上血吧,换你茁壮的成长。”“索玛花呀,献我一滴心上血吧,换你成熟的臂膀。” 此剧在表现手法上,充满了诗意与浪漫的情调。索玛花开在阳光下,象征着有爱的地方就有无限的春光。无论是彝族镇长富有仪式感的民族话语朗诵,还是索玛花传递的美好希望,抑或是眼睛与光明的戏剧意象,都反映了编剧和导演的诗意美学追求。特别是阿依朵的眼睛是那样清澈透明,帮助她拨开昏昧的云翳,保持智慧的光明,这是老师的责任,是文化的作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情愿跟死神交换性命,也要换取读书的机会。剧中所表现的阿依达的眼睛,正说明了山里孩子不愿做睁眼瞎,愿意接受现代文明的心灵渴望。
此剧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将人生场景寓言化,比如说景老师喜欢镇上的一枝花郭玉英,为他朗诵普希金的诗和自己写的诗,镇上富有的商人也正在追求郭玉英,一个穷教师用诗意制造的浪漫憧憬,赢得了自己的爱情,精神战胜了物质诱惑的虚荣,这充分说明文化的力量能够创造出美丽人生。景老师的学生们成为教师、医生、演员……成为有信仰、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充分说明爱心的传递终将创造人生的奇迹。
此剧的导演手法很有特点,卢昂巧妙地安排歌队参与戏剧叙事,发挥了歌队契合戏剧表演、扮演剧中角色、展开戏剧情节、创造艺术情境的作用。戏剧发展当详则详,当简则简。比如老师们穿越漫长的路程进入云南宁蒗,用歌队表演的方式再现了支教的老师们乘火车、换汽车、骑马、步行等一系列行动,歌队用拟声法和肢体行动表现了他们的整个行程。导演善于运用典型道具,在重要戏剧场面中构建戏剧的客观环境,表现戏剧情节的递进,推动剧情向前发展。比如歌队中的四人,他们扮演着三尺讲台的四个柱脚,不同的板凳在不同场景以不同样态的摆放,形成戏剧所需的各种构成元素,它们可以是火车、汽车、马匹、讲台等等。此剧富有民族文化色彩,宁蒗的山水人文以符号化的方式,自然地显现在剧情之中。
《索玛花开的地方》是一部主旋律的戏剧,也是充满温情、诗意、象征的抒情戏剧。它以凝练隽永的手法,真实细腻地塑造了平凡人的伟大,表现日常生活的诗意。
作者简介
●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艺术报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