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一根听漏杆、一台听漏仪、一对“顺风耳”、2名“听漏人”组成了一支专业听漏检测组。7月18日深夜,朱栋煜与王东来到长虹路三九五七巷,对小区内供水管道进行巡检。他们是南京水务集团管线管理所检漏中心二组组员,也是守护城市地下供水脉搏的“听漏人”。
14人守护城市近6000公里的供水管线
手拿一米多长的金属听漏杆,将听漏杆一端贴地收音、一端贴耳,每听上半分钟,就向前迈一步,如此反复,直到找到准确水管漏点,这是“听漏人”朱栋煜的工作常态。地下管道错综复杂,线路密布,“听声寻漏”成了最经济实用和最快捷的办法。
“听漏受环境影响很大,外部环境杂音会给听漏辨位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而晚上,用水人数减少,周边环境也相对安静。”为减少噪音干扰,朱栋煜和同事通常只能深夜出动,天亮前收工,工作至凌晨3到4点成了家常便饭。
昼伏夜出、专业程度高,让“听漏人”的工作变得更加辛苦。检漏中心目前加上朱栋煜和王东只有14名,而他们承担了全南京市近6000公里供水管线路的检漏工作。
在朱栋煜手中,听漏杆成了“望闻问切”的听诊器,通过接触下水井、阀门井等管道暴露点,细微的声响经由听漏杆中的铜片放大传导到耳边,他凝神细听,“滋滋滋,这样的声音表示附近地下管道有漏水情况,但音量较弱,不是准确漏水点。”
朱栋煜根据声音判断,准确的漏点就在附近30米以内。“使用听漏杆初步筛查后,这时听漏仪就能派上用场,进一步确定漏点的精确位置。”朱栋煜说,听漏仪可以放大管道音效上万倍,并屏蔽掉一部分杂音,但无论用什么工具,主要还得依靠经验来判断具体的漏水点。
不放过一处下水井,每一次巡检都是一次“战斗”
“把式于外,听声在心。”朱栋煜这样总结听漏的专业把式。从无从下手的新人,到现在的行家里手,他用13年练就听声辨漏、听声辨位的“顺风耳”。
“实际上,忙活一晚上,什么漏洞都没有找到,这才是工作的常态。”已连续作战2小时的朱栋煜说,“每一次巡检都是一次紧急战斗,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下水井、阀门井,只有去听过才能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漏水。”
一次进入小区巡检,由于可供听的下水井及阀门井仅有3个,且管道埋得较深,连续排查4天后,仍未找到具体漏点。“水管的深度、管道的形状、漏水点的方向,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听漏杆传导声音的细微差异。新小区使用的塑料材质水管难以传音,更加大了听漏难度。”情急之下,朱栋煜决定采用闭水实验法,通过关闭水阀、看水表流量逐步缩小漏点范围,最后再通过在地面人工打孔,将听漏杆插入孔洞中,最终找到漏点。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漏点会随时间推移逐步变大,每小时就会浪费上百吨水。”现在,朱栋煜在一次次找漏中积累经验,每一次定位误差范围不会超过50公分。
十年如一日,熬夜守护城市用水安全
随着三九五九巷小区保安手机上传来“12点整”的报时声,每家每户都已进入梦乡,朱栋煜和王东背着10多斤的听漏仪穿梭在大街小巷,重复着听音、判别、标记的动作。
“无论寒冬酷暑,我们都得在室外工作。十年如一日,坚持背后是对供水事业的责任心。”朱栋煜边说边把挂在脖子上的听漏仪往上提了提,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王东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夜深时也要在岗位上忙碌。谈及家人,他有些愧意。“检漏行业比较特殊,每当下班回家时孩子都已经睡着,对孩子来说我亏欠了很多,很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话音刚落,王东便低头看了眼手机屏幕上一家三口的合照。
“物联网技术让听漏实现了‘悬丝诊脉’,我在这头,便可知另一头是否漏水。”如今,南京市主城区大部分小区都配备了远程管理表系统,在封闭供水区域进水端加装流量仪后,朱栋煜和同事可通过后台实时监控小区用水量,并根据数据支持,判断小区是否漏水,再有针对性地分区听漏。
零点后的南京,听漏人仍在用脚步丈量城市,对地下供水管线“把脉听诊”,守护着城市用水安全。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洪梦琪 罗鹏 实习生 方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