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王审知的祀祠
闽王祠
位于福州市旗汛口庆城路中段
飞檐厚壁,古朴庄重
闽王祠址本是王审知故居
946年改为庙
宋开宝七年(974年)
福州刺史钱昱奉钱俶命重修
现建筑为明代所建,清末及民国初重修
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祠堂内有晚唐至明代的多个碑刻
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政碑”
被誉为“天下四大碑之一”
在闽王祠内的碑刻中,数前庭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最为珍贵。该石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碑沿有精美的花饰,成椭圆形覆莲状,边壁环镌朵朵吉云。撰文的是唐朝礼部侍郎于兢,书写者为弘文馆的王倜,碑文楷书,行文严谨。
“德政碑”是唐天祐三年(906年)立,距今已1100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石碑虽有一小部分已风化,但碑文仍清晰可见。碑文主要记述王审知接掌福建军政期间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成绩。清代著名学者郭柏苍在其《竹间十日话》中称赞它为“天下四大碑之一”。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审知(862-92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开闽王,他原为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政治混乱,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王氏三兄弟投靠王绪起义军,由于势力较弱,被迫南下。王绪心胸狭窄,手段残忍,被起义军囚禁,推举王审知之兄王潮为主将。王氏兄弟进入福建后归顺福建观察使陈岩,被派往泉州任刺史。陈岩过世后,其内弟范晖掌握大权。此人骄纵奢侈,众叛亲离,于是王氏挥兵攻打福州。战事历时近一年,终于攻占福州,四方归顺。
893年,唐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897年王潮过世,王审知执掌军政,唐授王审知为节度使,封琅琊郡王。唐亡,后梁立,王审知向后梁进贡称臣。909年封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晋封为闽王。
王审知主政福建军政的故事”
从“德政碑”中的文字可了解到,王审知在福州执掌福建军政大权前后近30年,堪称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明智的政治家。他的治闽业绩,成为福建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他倡导“聚书兴教,使民知礼义”,开办最高学府“四门学”(经、史、哲学、文学),对外与周边小国交好,对内劝“农桑”,兴修水利,扩建城池,发展对外贸易,让福州进入长约30年的祥和发展时期。
王氏兄弟入闽时,许多地方田园荒芜、人烟寥落。王审知执政后,号召流亡在外的农民还乡生产,派人帮助回归的流民修复房舍,并借贷给他们耕牛、犁耙、种子等,以鼓励农耕。同时,他还大力兴修水利,提倡围海造田,以扩大农业生产,力争旱涝保收。他鼓励农民种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那时鼓山的茶叶还成为贡品。
王审知为了广纳人才,他在福州和泉州设立招贤院,招揽四方博学多才之士。这样,一方面使在外做官的闽籍人士先后返闽任职;另一方面引得中原各地的名士也纷纷入闽。那时福州的文化教育推广到民间,出现了“千家灯火读书夜”的景象。
王审知在建设福州本港的同时,不惜投大量人力和物力,开辟甘棠港。“德政碑”中提到“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乃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等多处记载了海外贸易相关内容,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福州已成为国际商港。
唐末中和年间,福州三山还在城外。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扩建福州城墙,在子城之外建罗城,周围长40里,筑有大门、便门和水门,并挖护城河,建有通津门桥、去思桥等。梁开平元年(907年),又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形如半月,又称南北月城。第二年,在福州正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又建安泰桥和沙合桥(九仙桥)。此外对福州城的内河沟渠也进行了整修与改造。扩建后的福州城面积比旧日扩大七倍多。
王审知主政时兴建或修复了两百六十七座佛寺和三座高塔,鼓山涌泉寺、雪峰寺和福州白塔都是那时兴建的。
“闽王祠”中其他珍贵碑石
闽王祠坐北朝南,依次为碑院、大殿、后座。门墙为牌楼式,墙檐有宽幅彩画博古花边,红墙青瓦。辟三门,中门前有一对抱鼓石,旁有石狮,门上嵌竖碑“奉旨祀典”,横碑“忠懿闽王祠”。左右边门石额分别为“崇德”“报国”。
闽王祠内从唐代到明代都雕刻有历代对闽王褒扬的评价石碑,如前庭立有“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西侧立着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忠懿王祠碑记》和东侧《乞土胜地》碑刻,大殿后侧有北宋《重修忠懿王庙碑铭》,这些石碑不仅是“祭祖”的标志,更是“师祖”的完美教材。
《重修忠懿王祠碑记》立于明万历三十一年,碑为白花岗岩,高3.04米,宽1.04米。碑文记载王审知功绩及重修缘由与经过。碑侧刻楷书“道光八年岁次戊子孟冬吉旦重镌”。
《乞土胜地》这块石碑非常讲究,它是后人缅怀王审知重农教谕而设立的。据介绍,后继官员继承王审知遗志,大力发展农业。每年立春,郡守都会带人来祠庙取土,捏制春牛抬着四处游行,告诉百姓春耕开始了。之后“迎春牛”信俗也就传承了下来。这是闽王“劝农”政策的延续。
《重修忠懿王庙碑铭》是976年由刺史钱昱所塑造,由摄闽县丞林操书丹。钱昱(943-99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第三任吴越国王钱弘佐长子、最后一代吴越国王钱俶之侄。946年,吴越钱氏据有福州,有感于闽王王审知德政深入民心,遂将王审知旧居略加修饰,辟为庙祀。北宋开宝七年(974年),钱昱就福州刺史之职,承吴越国王钱俶之命缮新,撰写《重修忠懿王庙碑铭》。
《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现嵌于闽王祠后墙。碑以黑色页岩为料,呈圭形,高3.58米、宽1.8米,龟跌座高0.45米,宽1.83米,残长1.9米。全文47行,足行86字。碑额篆书“重修忠懿王庙碑铭”,碑文楷书。碑原置庙前东侧,民国年间倾倒,断裂为数段,后移嵌于后墙今址。它叙述了王审知生平、治闽功绩及吴越国王为之修庙因由等,是研究唐末五代史的珍贵资料。
专家品宝
珍贵的文字资料和实物证明
特邀专家:福州闽王祠保管所所长 陈静
闽王祠中历代碑刻的突出价值体现在它有明确的纪年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为研究唐、五代、宋、明时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和实物证明。闽王祠附属碑刻大都碑身高大,历史悠久,纹饰精美,用材考究,是历代碑刻中的精品。碑刻书法尤佳,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开闽王”王审知是福建历史上有巨大贡献、影响久远的统治者。碑文内容为了解王审知丰功伟绩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他尊奉中央,营造“民不见兵革殆卅年”的社会环境;他发展教育,使“蛮荒之地”成为“海滨邹鲁”;他大兴农工,留下不少水利工程;他扩建城池,奠定福州城市格局;他海外通商,航线远达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一带,将福州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城市
下期
“镇馆之宝”将讲述
“清寿山牛角冻罗汉坐像”的故事
敬请关注!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文 张旭阳/摄
新媒体编辑 郑锦銮
监制 管慧 危砖黄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福州鼓楼、台江、仓山2022年小学、初中招生办法发布,向福州晚报微信对话框发送关键词“鼓楼招生”“台江招生”“晋安招生”“仓山招生”“马尾招生”,可获取相关招生政策及部分划片范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