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果拉哨所官兵们在执行巡逻任务途中。南方日报记者董天健摄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走过近95年辉煌历程的人民军队,长期以来都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情况,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不断累积胜战优势、提高打赢本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策划推出“战位有我”全媒体系列报道,展现中国军队昂扬精神面貌和一流练兵成效,敬请垂注。
一眼望去,前方是棕色的连绵险峰,再远点是若隐若现的雪山,仿佛和头顶天空连成一线。
一早,李存冬的观察任务开始了。
他的战位——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在藏语里,查果拉的意思是“鲜花盛开的地方”,不过,这里一草一木都罕见,更别说鲜花盛开,有的只是不到内地三分之一的稀薄氧气,和零下10℃的年平均气温。
这里是祖国西南边境,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之一。用更具体的描述来形容在查果拉戍边的感受:离天很近,离家很远。
然而,待久了,哨所渐渐有了家的感觉。越来越多的“00后”也加入队伍,接力守护边境安宁。
当兵,到“鲜花盛开的地方”
“重点关注山谷方向,还有山脊一侧。”一边观察情况,李存冬一边给身边的新兵指导,提醒注意事项。
皮肤黝黑、嘴唇发紫,戍边11年,李存冬脸上带着高原战士的明显“印记”。他记得刚下连时,车从日喀则往边境开,窗外景色越发荒凉,再后来是大片的雪山,心里开始没底起来,“越往这边走,绿色越少,人也越少”。
到了连队,4700米的海拔,让他心跳加速、口干舌燥,第一顿饭还没吃完就吐了。
2018年,李存冬第一次上查果拉哨所,虽然已经适应高原生活,但由于海拔更高,走动时胸闷气喘明显,刚去的三四天要到后半夜才能入睡。
有时候,家人会好奇地问李存冬,“鲜花盛开的地方”到底啥样?他不想让家人担心,电话里总说:“这里有山有水,和内地一样。”
实际上,在查果拉,任何绿色植物的生命都很短暂。有战士上哨所时,偶尔会带上来一盆绿植,让哨所多点绿意。不过,即使细心栽培,它也只能活两三个月。
李存冬是黑龙江人,在东北见惯了风雪,但这里的冬天和家乡不同,格外漫长寒冷。每年的9月到来年5月,是查果拉的雪季,这段时间,哨所周围是白茫茫一片。
有次在大雪天巡逻,李存冬和战友们步行过桥,零下30多摄氏度,穿着军大衣的李存冬一下从桥面滑落到河里,一只脚戳破冰面掉落水中,抽出来时军靴瞬间湿透结冰。等到回去脱下袜子才发现,那只脚已经红肿失去知觉,过了三四天才恢复。
哪怕雪季结束,到了6月,查果拉早晚气温只有几摄氏度,狂风打到脸上刺疼,天气变幻无常,可能还会突然下起冰雹和小雪。“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是常态。
入伍半年,“00后”周江红适应得还算不错。到哨所两个月后,周江红跟着班长第一次去巡逻,上坡下坡,过险滩冰河都不成问题。
冲着“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的简单想法,高中毕业后,周江红报名参军。刚到西藏,周江红一下飞机就开始难受,“呼吸困难、头晕,基本不敢走动。”
高反带来的恶心、头晕的感觉持续,严重时还会吃不下饭、流鼻血、皮肤干裂等等,等熬过了这段时间,周江红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经历算是特别了些。
哨所所属塔克逊边防连担负巡逻任务的山口平均海拔在5500米以上,每走一步路,都像负重几十斤前行,但他们巡逻都是到点到位,决不放过任何疏漏。
望着边境线,这个年轻人对身上的使命有了更深的领悟。“这是祖国的领土,我们戍守在此就是宣誓国家主权”。
戍边,苦累中见证条件变化
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腰际,“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附近。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军区边防二营一连组建后不久,一支小分队顶风冒雪,将五星红旗插上查果拉主峰。从此,一代又一代官兵驻守在查果拉。
关于戍边经历,大部分人说得轻描淡写,不过,在某个不经意时刻,他们也会聊起那些记忆深刻的唏嘘故事。
2015年2月,韦令第一次来到连队,她即将与哨所班长潘成华领证、办婚礼。
从小生活在贵州,海拔不算低,韦令以为自己可以很快适应,没想到一下飞机就严重高反。到了的第二天,韦令的嘴巴和手臂已经干得裂开。
待了三天后,韦令实在忍不住哭着对潘成华说,“你跟我回家吧,我们不在这里待了。”潘成华不知所措,只能不断和韦令解释,周围人也不断劝说,最后两人才顺利领证。
“那种心酸和无奈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了解。”2018年,李存冬刚上哨所的时候,这里还没通电通水,有时需要自己去打水,从河谷爬坡到哨所,原本平常的事,在高原上难度大了不少。
待久了,身体反应也很明显。不少人血色素严重超标,而且不同程度患有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性心脏病、高尿酸血症等高原疾病……
让李存冬印象深刻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次,一个新兵在上哨所的路上突然晕倒,李存冬一下慌了神,赶紧背着去了排部医务室,看到躺在床上的战友,自己心里说不上的难过,“那时有的战友冲糖水,有的准备氧气罐,虽然哨所人不多,但大家就像家人一样互相帮助。”
在这样极端的自然环境中驻守,图什么?不同人的答案不同,有人说,是为了过一个不一样的青春,在有的人看来,身处海拔最高的哨所,更能体现当兵的价值。
这些年,哨所条件慢慢好了。随着国家大力投入,查果拉哨所在2019年通电通网。2020年,经部队协调,相关部门克服高原高寒地区水源难找、水量不稳、成井易冻等困难,为哨所官兵打了一口井通水。
因为通了水电,官兵们挖回来几块草皮,在悉心照顾下竟然长势喜人,于是,大家在营房里种起了格桑花。
周江红到哨所时,这里的条件已经变好了不少。休息时,他可以随时联系家人,也能在供暖的室内洗上个舒服的热水澡。如今,通往哨所的泥路也变成了柏油路,巡逻更方便。
“现在不仅有制氧机还有氧舱,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疗养条件。”条件改善后,他也会不时和家人视频,让他们看看自己待的地方。
坚守,最高的哨所最坚定的信念
月夜,哨所的星空璀璨,李存冬不自觉往东北方望去——那是家的方向。
第一次进藏,李存冬用了整整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如今出行方便了,但回家路途也要两天。远离家乡,李存冬最放心不下的是家人,他把手机里未婚妻的照片翻过一遍又一遍。
因为太忙,李存冬有次忘记了未婚妻的生日,等到想起来时愧疚得半夜落泪。“因为常年两地分开,对她有太多亏欠。”最近,李存冬在电话中提到想念家乡的美食,未婚妻瞒着他寄了一些过来,这份惊喜让李存冬感动了许久。
思乡之情,在年关时最浓。“虽然表面上喜洋洋,但是还是有一点心酸。”
哨所常年大风,国旗一周就要更换一面。哨所官兵也是轮流换岗。每次换岗,官兵们都争抢着上去。当了11年兵,这是李存冬第5次主动申请驻守查果拉。
李存冬从没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我的使命就是扎根在这里”,在他看来,既然选择了到查果拉,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下去。
对边防军人来说,光荣在于坚守,艰巨在于漫长。
2011年12月,吴毅恒保留学籍从北京入伍,新训结束后,他主动申请上查果拉,成为第一位走上查果拉的清华学子。
在哨所期间,吴毅恒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报考军校的战士辅导英语,为战友们普及高科技知识。2年过去,吴毅恒义务兵役服满,回到清华大学继续学业。离开哨所时,他面向哨所飘扬的五星红旗,郑重行了一个军礼。
坚守查果拉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连续守哨8年、被誉为“雪山铁人”的颜红林;联名申请上查果拉的双胞胎兄弟范良忠、范良民;巡逻先锋堂兄弟黄广勇和黄广仁……他们抱定一个信念:把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祖国边疆。
周江红有时也会想,同学大部分都在上大学,过着愉快的大学时光,和他的生活差别很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的,但这是我想要的生活。”他有着最质朴的理解。
每年4月,哨所官兵们都会种下格桑花的种子,虽然成活的不多,但寄托着所有人的美好愿望,当新兵来时,也会坚持这个习惯。大家就像收拾家一样,装点着哨所。
李存冬觉得,卫国戍边也是如此,总会有人不断接力下去。
这一天,夜幕降临,查果拉哨所在高原雪山中静谧依旧。
策划黄灿张俊华陈志
统筹胡念飞王海军
南方日报记者曹嫒嫒周倩欣
通讯员晏良马科邬军李耿
发自西藏日喀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