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筹划的“一分为二”的企业改造方案,经过一场激烈争吵的股东大会之后,终于沉静了下来,结果是没有通过!
多数股东们认为,维护东芝的整体性,比满足大股东们的利益要求,更为重要。
但是,作为一家创业于1904年的百年制造企业,东芝走入了迷茫:该如何活下去?
“东芝”的名字,如雷贯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它的广告就上了中央电视台。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东芝是一家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电灯泡的白色家电公司。但其实,东芝是一家社会基础设施服务公司(核电、天然气、家电、医疗设备、电梯、电脑),也是一家半导体研发公司,也是一家半军工企业,是日美宙斯盾反导系统的重要研发者。员工总数达12万人。
东芝曾经是日本人的骄傲,它与索尼、松下、日立、夏普、NEC、富士通、三菱电机组成“日本军团”,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横扫世界市场,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但是,一家企业命运变迁,不只是因为时代与市场的变化,还取决于经营者的智慧与决策力,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的变异组合,一旦有一方出现倾斜,必将引来一场灾难。东芝便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制订“核电发展战略”,提出了“核电要占30%”的目标。从6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核电设备制造的东芝公司,于2006年花费5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核电企业——西屋,东芝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公司。
但是,美好日子没过几年,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发生,东芝的命数发生剧变:由于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巨大的核泄漏事故,日本宣布暂停全国64座核电站的运营,冻结核电发展计划。欧洲一些国家也宣布放弃核电。
投资巨大的东芝核电事业,瞬间变成了巨大的包袱。
让东芝坠入深渊的,正是东芝收购的这一家西屋公司。
2015年,美国西屋公司巨亏12亿美元(约79亿元人民币),却被抹得风平浪静。东芝公司对于这一家子公司做假账问题,也许是真的不了解,也许是采取了默认,不管如何,这一问题,
最终演变成“东芝假账事件”,导致东芝股价暴跌40%以上,2016年度的最终赤字规模达到了1万亿日元(约500亿元人民币)。
股东开始不买账,于是,东芝问题从“外乱”变成“内纷”。
为了填补股价暴跌和西屋巨亏的损失,东芝不得不砸锅卖铁,把公司最赚钱的两大事业——医疗设备和半导体抛售了出去,同时也把白色家电和电视机事业,卖给了中国企业。
但是,这一切的努力,依然止不住哗哗流血。尤其是,当军工事业(半导体系统)被剥离之后,在政府的眼里,东芝已经变成了与国家安保毫无关系的企业,股价更跌,最后不得不从东京股市退市。
无奈之下,东芝开始接受美国高盛公司牵头的60家基金公司的6000亿日元的集团出资,这一投资集团事实上控制了东芝50%以上的股权。从此,东芝走上了当年三洋公司走过的噩梦之路,整个经营开始遭到资本的绑架。
2018年,东芝邀请了著名的金融专家车谷畅昭出任公司社长。车谷把东芝的石油天然气事业卖了,把营业利润达不到5%的子公司孙公司关了,把该清理的债务还了,公司开始走上一条“无债经营”之路。2021年,公司重新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车谷畅昭也功成身退。
虽然东芝已经重新上市,但是市场对于已经干瘪的东芝并不看好,股价一直低迷,这引起大股东们的再度不满。
投资集团等大股东们于是提出了一个“一分为二”的方案,要求东芝把剩下的几大事业分割成2家公司,尤其是把IT服务事业、半导体制造设备事业、空调事业卖掉,来回报基金方的投资利益损失。但是,这一方案,无疑的就是要解体“东芝”,让东芝最后变成第二个“三洋”,在地球上消失。
在今年3月24日举行的临时股东大户上,这一方案遭到了多数股东的抵制。积极推进“一分为二”方案的网川智社长为此被迫辞职。
接下来,东芝的路该怎么走?
新上任的社长島田太郎出身于德国西门子,曾经担任过日本公司社长、西门子总部专务执行董事、数码事业本部长。
今年56岁的岛田社长在就任的记者会上表示,公司将扩大大数据和智能高速电梯制造事业,寻求东芝的再生,但“一分为二”依然是选择方案之一。
东芝迷走中,能否活下去?前途依然多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