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早上9点,大兴区魏善庄镇的一块农田里,多组收割机和翻斗车齐头并进,伴随着农机轰鸣声,批量的马铃薯被农机从土壤里挖出来,顺着传送带滚落到一旁的翻斗车里。8个小时后,这些马铃薯将出现在内蒙古的食品加工车间里。新京报记者从大兴区魏善庄镇了解到,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2022年初魏善庄镇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强与企业对接,同内蒙古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签订2000亩马铃薯合同,魏善庄订单农业模式正式开启。眼下,镇里的马铃薯进入成熟期,平均亩产高达2吨,总产量预计达4000吨,填补了暑期马铃薯市场空白。
大兴区魏善庄镇订单马铃薯丰收。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魏善庄镇马铃薯填补市场空窗期
田野里,农机驶过,圆滚滚的马铃薯从土壤里被翻掘出来。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小心翼翼地行驶在田垄间,马铃薯很快就把一辆翻斗车填满了。这两天,魏善庄镇的马铃薯进入最佳采收期,以每天数百吨的量成熟,数十位农人倒班在地里忙活,忙抢农时。“得抓紧收,怕过几天下雨,耽搁了收割。”大兴区魏善庄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负责人段锐峰称,连续一周的时间,从地头到仓储车间,包括魏善庄镇的菜农、合作企业的农机手等共150人在和时间赛跑,只为了镇里的首批订单马铃薯按时丰收。
2022年春耕时节,为了尽快落地“稳粮增菜”,魏善庄镇2000亩流转土地里首次播种了马铃薯,魏善庄镇订单农业模式就此开启。“以前镇里也有农户种植过马铃薯,成熟后就拉到市场上销售,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了探索出一条属于魏善庄镇的农业发展之路,2022年年初魏善庄镇与薯都凯达达成合作,魏善庄镇负责种植马铃薯,薯都凯达负责技术指导、收购马铃薯。
魏善庄镇地里正在收获马铃薯。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北纬41度是马铃薯的黄金产业带,这些地区的马铃薯最佳种植期、收获期分别在每年5月和9月。对于北京来说,3月种植,7月收获的马铃薯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窗期,保证了暑期马铃薯市场供应。”薯都凯达华北区负责人王学鹏称。
请专家选育适合当地的土豆品种
马铃薯喜欢沙质土壤、温差大,魏善庄镇2000亩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显然不是马铃薯最喜欢的,如何让镇里的“暑期档”马铃薯高产就成了核心问题。魏善庄镇联合内蒙古薯都裕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等做了很多尝试——选育适合大兴区魏善庄镇的土豆品种,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改良管理模式,调试优化作业机械,甚至连收割、分拣、运输的方式也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调整。
从上周开始,魏善庄镇2000亩马铃薯开始批量成熟,亩产预计能达到2吨。王学鹏坦言,相对于马铃薯主产区的秋收马铃薯亩产2.5吨至3吨,魏善庄镇亩产2吨不算特别高产,但对于7月收获的夏季马铃薯来说,首次种植,如此产量已然很可观。
魏善庄镇首次种植马铃薯产量已经很可观。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随着马铃薯种植技术、经验的不断摸索、改良,明年这2000亩地的马铃薯产量预计会更高。”王学鹏称。
统筹优化粮食、蔬菜种植结构
对于段锐峰和王学鹏来说,自双方开启合作模式后,蹲在田间边吃盒饭边探讨业务就成了家常便饭。“很多问题都是蹲在地头开会摸索解决的。”段锐峰称。
土壤里生长的马铃薯喜欢较大的温差,但是一旦从土里掘出来,马铃薯就会怕高温、怕晒,魏善庄镇政府专门在邻近地头的一个物流基地设置了6000平方米的仓储、分拣库房,薯都凯达调运了充足的农机、运输车辆。马铃薯从田间收获后,被运送到附近的库房,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经过机械、人工两道分拣程序,优质的土豆被装车运往内蒙古。“装满一车,发一车,从田间地头到内蒙古的加工车间,最快只需要8个小时。”
工人正在分拣马铃薯。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段锐峰介绍,马铃薯收获完成后,2000亩的流转土地将接茬播种萝卜。此次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只是魏善庄镇“订单农业”的一次探索尝试,依托于此,魏善庄镇将统筹优化粮食、蔬菜种植结构,利用好镇里约2万亩流转土地与固有土地资源,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促进农文旅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