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留下幼儿园在“野趣课程”探索的实践历程中,向大家呈现了许许多多充满自然韵味、开放的,儿童生成式课程。本学期,“野趣日”的课程实践新样态,也让我们看到了儿童与教师互促成长的更多可能性。
“野趣日”的开展,给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向上滑一滑!
整个半天都在户外的“野趣日”,孩子们有很多的兴趣点,哪一个才是孩子们最感兴趣,可以转化为课程的呢?
我感觉孩子们很喜欢自由地在户外游戏与学习,似乎不太需要我。我的互动到底是干预还是支持?
我试着不带计划目标的去看孩子在野趣日中游戏,但总觉得没有一个重点。
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很多时刻,都带给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我的心情会随孩子的不同表现发生一些波动。
野趣日的各个环节没有明确的点,孩子们感觉有些乱,比较难开展集体活动。
听了老师们的分享,留幼研修团队反观目前“野趣日”实践中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能看到偶发事件,但教育价值把握还需提升。
在“野趣课程”实施中,教师养成了善于发现幼儿兴趣、学习的习惯,但教师在追随、观察中解读分析教育价值的能力,还需要去除“思维定式”。
有支持跟进策略,但实践质量判断仍待考量。
教师通过观察,在自我视角中形成了一定的支持幼儿学习的策略,但后续未对支持性行为进行质量判断,难以形成思考发展更迭的循环圈。
教师自评反思载体急需有效转型
以往教师习惯于活动后才进行反思,而“野趣日”则需教师不断以观察评估的方式推进活动进程。是一种伴随性反思评估过程。这不仅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对团队教研跟进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野趣日保教日志”应然而生,以期助力教师在日常反思自评中发现儿童,看见自己,构建更亲密的师幼互动关系,从而确保课程质量稳步提升。
基于《评估指南》的学习和区卷入式研修的引领,结合我园教师在“野趣日”中的实践现状,对标《评估指南》中的第29条: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做了园本化的理解、设计,形成了左图所呈现的样态。
一个学期以来的研修旅程,让老师们不断地自我察觉,成长变化就在悄然间发生了......
看见自己的“情绪”
案例:《折树枝时要小心》
白描记录:小明明收集到了很多的树枝,想要折断它们作围栏。我看到小明明在折树枝时把树枝竖起来,差点弄到脸。我有些担心地提醒:“小明明树枝不要划到脸。”小明明又继续尝试折更粗的树枝。小明明折地手都有些红了,我提议:“我来帮你吧。”
赵老师:
孩子们在“野趣日”中,我总是会去担心他们的安全,怕他们戳破手、摔跤等,而我在回看保教日志中记录的那些事件时,发现这份担心、担忧似乎成为了我观察评估的固有视角。
案例:《“哎呦”》
白描记录:在玩沙时,西瓜不小心摔倒一屁股坐在沙子上,发出了“哎呦”的声音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的模仿。我提醒到:“要小心哦!”但孩子们没有理会我的提醒,仍旧玩着“哎呦”的游戏。在这过程中,弄倒了其他小朋友的沙构作品,裤子上也弄得与一团糟。
刘老师:
在这个故事中,我阻止了“哎呦”这个游戏的继续。那是因为我已经预判到接下来孩子们会把游戏现场弄得一团糟,自己的裤子也会特别脏,我肯定会很生气。我的情绪影响了孩子们玩“哎呦”游戏的发展方向。看到这里,我的脑子里突然质疑自己“为什么会样?”
案例《房顶上长草了》
白描记录:孩子们跑来问我:“老师,房顶上没有泥土为什么会长草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回应到:“你们猜猜看!”。孩子们看了一下就没有再关注这里了。他们一会儿看看桥下的水,一会儿在桥上来回跑,对“房顶上长草了”这件事早已抛之脑后。
沈老师:
在“野趣日”中,孩子们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每当他们观察到新鲜的事物,产生好奇的疑问时,我都会无比期待接下来的深入探索。然而当孩子们的行为表现没有如我期待的那样时,我会产生失落的情绪,质疑自己对兴趣点和价值点的判断。而这也影响我接下来在野趣日现场的情绪。是不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
在研修的伴随下,老师们发觉自己的情绪状态常会影响观察评估的发展取向。于是,我们有了一些“金点子”:
美美老师
在开放式的课程中,安全确实是老师们最为重视的,而孩子的经验生长同样需要挑战机会。我觉得可以给自己一个情绪空间,比如说“十秒钟”等待,让等待成为情绪与观察间的“弹簧”。
璐璐老师
我认为带着目标计划去观察是可行的,但目标计划不应成为观察的框架。有时,在面对随机教育事件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暂时地清除“理智脑”,放一放期望目标,以同伴的身份首先参与到游戏中,再去捕捉其中的教育契机,可能更贴近儿童的需求。
关键词:“等一等”、“更贴近” ......
看见我们的“关系”
案例:《做我的叶子朋友》
白描记录:在“收集自然物”的活动中,我跟随梦妍一路寻找自然物。梦妍说:“有这种树叶的人才可以成为朋友”睿昀说“好!”后来桃桃、珂睿也找到了,大家成为了朋友。梦妍回头和我说:“李老师,你也去找一片这样的树叶,你就是我们的叶子朋友了!”我说“好!”
李老师:
回看案例,我和孩子的互动有没有起到有效支持的作用呢?线索似乎不太明显。从互动行为上来看,“我的跟随是在持续观察吗?”、“我看见了孩子的游戏就意味着我参与了吗?”事件中我的角色似乎可有可无的,幼儿游戏的水平提升没有量化体现。
案例:《北北需要我》
白描记录:孩子们在玩过河的游戏。北北在后面踩上去又退回来。于是看向我,我说:“我们一起走?”北北说“好!”牵着我的手往前走。如此,来回了好几趟北北也不愿放手,我感受到北北需要我,于是我们手拉着手,直到游戏结束。
刘老师:
在游戏中我看到了“北北需要我”,我主动地站出来。相互牵着的手让我感受到和北北之间的亲密联结。当北北越走越稳也依然不愿意放手时,我内心虽然知道要慢慢放手,但面对北北的“需要”,我竟有些不忍心。
案例:《慢点!别太快!》
白描记录:野趣日那天,孩子们邀请我坐上他们的车去“兜风,许多小朋友见我上车,跑过来拉着我们的车往前冲。孩子们越跑越快,我:“太快啦,慢一点。”可他们继续往前冲,我语气较为严肃地说:“慢一点,太危险了!”,孩子们见我有点生气的样子,就停了下来。邓川易和几个小朋友就走开了。
章老师:
我深知加入到游戏当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孩子的游戏视角,可每当游戏到达一个我意识当中的安全边界时,我的教师角色会立刻冒出来,这也许就是在孩子们的内心当中,我仍然是那个可以随时使出教师权威的“老师朋友”。
在研修分享中,老师们感受到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会让自己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如何在适宜的关系中去支持幼儿的游戏呢?我们有了一些思考:
汪老师
我觉得不管是在生活环节还是游戏环节当中,我们需要更靠近孩子。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每一个瞬间中去。因为师幼互动不仅仅只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是支持、陪伴孩子在一日生活的各个场景中,有能力去做各个决定。
静静老师
在游戏中,我们会有许多个瞬间,不断切换“师幼”与”玩伴“的角色。共同参与孩子的游戏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需要跳脱带有教师角色的“主观”判断,慢慢走向“客观”的理解。
陈老师
我认为“关系”不是一次游戏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下不断默契、和谐起来的。我们通过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去无限接近儿童的所思所想,正真地与儿童同频共振,建立一个良性的、儿童式的友好关系。
关键词:场景转换、角色转变、关注日常......
看见我们的“儿童友好”
案例:《不下雨的“雨天照”》
看了天气预报下周野趣日天晴怎么办?
要不提前拍?但是孩子们想要在野趣日那天边玩边拍,这有点困难。
问问孩子们吧,看是要改变计划还是坚持计划,坚持的话可以怎么办。
一起来
盼希:我们还是想要在野趣日拍下雨的照片,我们伞都准备好了呢!
小铭:没有雨的话,我们可以制造下雨呀!
一一:制造雨,跟电视里说的人工降雨一样吗?
等等:对,可是我们这样下雨会把在外面玩的小朋友淋湿吧?
帆帆:可以和洒水车一样,在我们拍照的地方“洒雨”就可以啦!
淘淘:是个好办法,你们都同意吗?
等等:那谁来“洒雨”呢?
盼希:王老师,你可以给我们“洒雨”吗?你这么高,力气也很大。
王老师:没问题,问题解决啦,下次野趣日就这么做!
在野趣日那天:
芸芸老师:
当游戏计划面临变动时,我的第一意识是问问孩子们。我相信孩子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期待孩子们的想法,我需要充分地把游戏的权利交给孩子们。在这场师幼关系中,我们虽然不能期望完全成为孩子的玩伴,但我们能够以“朋友”的身份,以“共同策划人”的身份,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而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与游戏,也有充分的自主权,那份小主人的自信也在慢慢建立。
案例:《雨衣朋友》
白描记录:“野趣日”那天下起了大雨,孩子们担心地问:“下雨了我们还能进行野趣日游戏吗?”小米糕:“下雨了就不能出去了,会淋湿的。”而当我说:“我们幼儿园给大家都准备了雨衣呢,我们下雨也可以出去玩哦。”孩子们开心地跳了起来。我撑着伞为孩子们记录下这快乐的时刻。
菲菲老师:
“野趣日”是孩子们能够在户外感受四季变化,感受各种天气的特性。在“野趣日”之前,我会习惯性地看天气预报,尽可能地做好准备。于是我们准备好雨衣,期待那天的到来。而当看到孩子们在雨中蹦蹦跳跳的身影,内心也有些许希望——“要是我也可以和孩子们那样自由、放松地在雨中蹦蹦跳跳多好。”我似乎意识到了站在伞下不能参与其中的遗憾。
再次来到雨天的野趣日,幼儿园听到了老师们的“雨天心愿”后,为所有的老师们也采购了一批成人雨衣,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温暖故事:
野趣日那天又下起了大雨
小小的你们
熟练地穿上了雨衣
看到我也穿上了雨衣
你们一个个比我还开心
围着我蹦蹦跳跳
在雨里的我们大声欢笑
从那以后我们总会期待
下雨的野趣日
菲菲老师:
真正和孩子们一起穿上雨衣,徜徉在雨天里的感觉,特别美好。这一刻我感受到我和孩子们之间是真正同频共振的,我们一起踩水、接雨,听着音乐蹦蹦跳跳......而我最暖心于那句“老师,我希望每次野趣日都下雨,你就可以和我们一起玩雨了”。
在回溯“野趣日”游戏事件时,老师们有了这样的感想:“野趣日”中,自己是与儿童共同游戏、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
相互夸赞的故事
听完你们的分享, 轮到我来分享:“在寻找春天的路上,我看见了绿绿的树叶、摸到了凉凉石头、闻到了香香的花朵......”
你们夸赞说:“老师你说的真棒!”
我模仿你们问:“哪里棒呢?”
你们说:“绿绿的树叶很好听”、“香香的花朵我很喜欢”.....
我说:“谢谢你们的夸奖,我会更棒的!”
——郑老师
向上看的故事
看见你们坐在草地上仰起头聊得很开心,于是我也坐下来和你们一样向上看。你们欣喜地说“老师,你怎么也坐下来了?”我说:“想和你们一起看看上面是什么有趣的东西。”,你们开始热情地分享自己的发现。随着你们的仰望视角,那些从前没有注意到的自然美妙,因你们而发现。
——李老师
听着老师们的故事,看着她们脸上的笑容,眼中的光芒......这次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与孩子在一起”!
在西湖区“保教质量评估”卷入式研修浸润中所生成的“野趣日保教日志”,让留幼教师发现了儿童更丰沛的游戏样态,让我们看见了努力靠近着儿童的自己,也从中有了一些收获:
收获
●用好“情绪”的双刃剑
既要在游戏中与孩子共情,也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度。在师幼互动中,我们无法界定什么是良性的情绪,但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幼儿的情绪,支持者时的稳定情绪、参与者时的兴奋情绪......教师需要不断地打破自己的情绪定势,在跟随幼儿的游戏脚步中不断调适自己的情绪。
●做好“关系”的循环圈
随机教育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基础,而这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建立起来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通过师幼之间的“关系”,去支持随机事件的发展。在下一步支持当中,我们再次建立新的师幼“关系”,去做更贴合幼儿成长、教师提升的再次支持。在“关系—支持—关系”的循环圈中,主体是不断变化,师幼互动的质量也是不断更迭的。
●儿童友好=“儿童+成人”友好
在追随《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脚步中,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视野。从发现儿童,看见自己中,我们期望通过自己的专业支持,身边的儿童能够“友好”成长,也同样期待在教师自评的过程中,获得成人的“友好”成长。儿童友好,有一天是能够促使着儿童和成人“共同友好”!
这片充满着“野趣”的沃土中,
教师与儿童共润成长,
“儿童友好”在这细水流长的小日子中,
悄然绽放......
*声明: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留下幼儿园。
2021年幼师口袋推出的【幼师口袋慧园通】已有 3000 家园所使用,其中观察记录工具广受好评,推荐给更多需要的园长们:
扫码填写信息
园所顾问将与您电话沟通
欢迎分享转发、点赞和“在看”
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