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巨大变化。从沉寂多年到广受关注,从只是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到不同教育类型同等重要地位成为共识……今天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高光时刻”。有体大思精的规划,有务实到位的政策,“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于职业教育不再是空谈,激活技能型社会、培育工匠型人才,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让人看到了实绩和希望。
政策,为职教升级奠基
2012年以来的十年,是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十年,一系列宏观层面职业教育利好政策汇成合力,推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回望这十年,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探路高质量发展的“两步走”。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时期。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更为系统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由此职业教育进入类型发展的新赛道,更为具体细致的制度安排搭建起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梁八柱。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制定10项任务27条举措。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召开,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大会精神,2021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的“计划书”;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纲举目张的“操作手册”。从职业技能大赛章程修订,到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启动遴选,一系列职教界期待多年的政策部署在接下来一年间陆续成为现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教育部先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本科职业教育的制度框架基本建成。
2022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是职教法26年来首次大修,将近年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落实于法律架构中。
职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业机器人实操训练 徐宏星 摄
地方探路,不拘一格
国家政策催化与激励之下,各省份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竞相迸发。特别是有条件先行先试的一些省份,配套政策已经有了完备模样,职业教育升级转型蹄疾步稳,已在希望的田野上留下坚实的足迹。
职业教育学生如何升学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浙江省为中职学生升学打开了5条通道:高职单招单考、中本一体试点(“3+4”)、“3+2”中高职一体班、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艺术类普通高考。中职学生升学率不断提升,2021年,杭州中职升学比例(不含中专、技校)已达应届毕业生数的75%。
以杭州市临平职业学校为例,2022年,789人参加“职教高考”,累计239人考上本科院校,本科上线率达30%。与此同时,中职学生升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目共睹。2022年,杭州市人民职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获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名校录取为研究生。
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焦点是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好就业、就好业。这方面地方也在积极探索。以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与企业共建了华为ICT学院等14所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和工艺等第一时间转换为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浙江则启动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建设,各职业院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与对口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
职教老师指导学生检测电子线路 骆学峰 摄
道路通向未来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6%,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其中应用型人才占比为44.4%,相比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比例偏低。国家谋划扩大高职与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比例,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安排。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国家正通过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达到563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2%。“十四五”期间,国家对职业教育将给予更多“真金白银”的支持。
回眸过去十年,从“扶”职教到“兴”职教,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关键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从政策之变到观念之变的道路也许还长,但前途曙色在望。更为多样的技能型人才,将站上新时代的起跑线。
来源:《半 月谈》2022年第14期
作者:徐喆 (作者单位: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编辑:范钟秀
责编:秦黛新
校对:郭艳慧 孟雅斐(实习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