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位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处于红山文化晚期,也是鼎盛时期的牛河梁遗址尤为重要。正如考古工作者所讲,“牛河梁”不仅是研究红山文化的突破口,而且还开创了中华传统文化礼制的先河,并在玉器的形制和制作技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去年,“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而牛河梁遗址也成为这一项目中最引人关注的点位之一,人们对正在这里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充满了期待。近日,我们邀请到了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请他们介绍一下牛河梁考古发掘的计划和最新进展。
话题1
站在国家层面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
说到红山文化,很多读者第一个会想到的是玉熊龙等红山玉器,也有人会想到位于我省朝阳地区的牛河梁遗址。实际上,红山文化的覆盖范围还是很广泛的。去年,“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研究什么?目前的研究进展如何?
贾笑冰:红山文化覆盖了西辽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涉及辽宁、内蒙古和河北这三个省(自治区)。与之前的研究相比,“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重点放在“文明”这两个字上,也就是说,研究重心是“红山文明”。现在,学界已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说法达成了共识,但是,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红山先民是否已经迈入文明社会、红山文明与中原文明相比有哪些异同等,都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就具体研究工作来说,“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关乎这三个省(自治区)近15年的考古工作规划。这项研究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后,就意味着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不再是某个地区、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站在国家这个更高层面上的一个持续性工作。目前来看,辽宁、内蒙古此前进行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已经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今年,这三个省(自治区)的考古工作都包括调查和发掘这两项,目前,辽宁的牛河梁遗址、马鞍桥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开始,内蒙古和河北的发掘工作也已经进场,期待在未来的几个月可以见到初步成果。值得欣喜的是,“牛河梁”“马鞍桥山”两项调查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新发现了几十处的红山文化遗址,其中包括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的规模较大的遗址,这为未来的考古工作规划提供了线索。
话题2
“牛河梁”是研究北方地区文明的重要标本
无论是“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项目“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研究”中,都有“牛河梁”的影子。这两项研究的目标是否有不同的指向?另外,大家都十分关注作为红山文化鼎盛时期遗址“牛河梁”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一定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学界对这种关联性如何阐释?
贾笑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研究”选择牛河梁遗址、石峁遗址、庐山峁遗址和碧村遗址开展考古学综合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区域研究资料,探讨北方长城地带的文明进程。牛河梁遗址是四个重点工作遗址中年代最早的一个,研究将为认识北方地区文明形成的时间、文明的特点等提供年代最早的信息。
“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研究”和“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的研究对象皆包括牛河梁遗址,但关注点略有差异。前者关注文明化进程的普遍特征,重点是文明化进程的某一断面(某一个时间段)较大空间区域文明的特征和图景;后者研究的空间范围明显较小,但时间范围则可涵盖红山文化形成、发展至衰落的这1500年时间。二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成果也将相互产生影响。
“北方长城地带文明进程研究”作为第五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课题之一,课题的完成时限为四年(2020年至2024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形成对红山文化的全面认知。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也最能代表红山文化社会发展程度,大型社会公共设施,制作工艺复杂、造型精美的玉器都是反映社会组织、产品分配和社会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择以重要遗址为切入点探讨区域文明进程的路径和特点,以点带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研究目标。“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则关注红山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通过更为全面的信息收集,探索文明化进程的动力、机制与影响,所涉及的内容不只限于最繁荣、发达的牛河梁遗址,也包括红山社会的生产生活领域。这项工作延续的时间更长,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庞杂。
郭明:牛河梁遗址的多个遗迹所显示的与历史时期遗迹的相似性展现了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其所展现的文化特质也显示其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我说出上述结论的依据,第一个是“牛河梁”有崇玉重礼的传统。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玉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君子“以玉比德”,玉是代表社会秩序礼制的重要载体,红山文化以玉器为主要特征创立起来的礼制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以社会认同、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大同”观念。开放、包容的社会特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底色,红山文化祭祀礼仪性遗址中所显示出的规范、一致与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多样与包容是上述文化特点的突出表现。
第三,牛河梁遗址这种大型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玉器的原料开发和生产技术无一不显示红山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在商代墓葬中也有发现,显示出红山文化对后期社会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同时证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话题3
进一步破解“女神庙”建筑结构之谜
我们在“牛河梁”实地采访时看到,在第一地点也就是女神庙所在的位置,从山顶最高处到女神庙的这一百多米山坡上,分布着好几个有高低落差的台基,而且这些台基都已经被编上号。是不是考古发掘已经有了新的进展?
郭明:我们团队目前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项是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今年我们要对去年发现的一些迹象加以明确,还将在工作中进一步确认第一地点的结构、布局,是否还存在我们尚未认识的其他建筑(建筑址);另一项就是对重启发掘工作以来的考古资料加以整理。在之前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在第一地点发现了女神庙、台基等建筑,但这些建筑是各自独立的,还是属于同一个建筑群的,我们之前存在着模糊认识。通过去年细致工作,我们发现,女神庙北侧的台基虽然在建筑时间上存在前后顺序,但应该是同时使用过的。
在发掘工作中,我们发现了5号、6号台基南侧的排水沟和挡水墙,这两个建筑意义十分重要。就像您在实地看到的那样,从山顶最高处到女神庙是有坡度的,当雨水顺着山坡往下流,到了排水沟和挡水墙这里,就会被挡在“女神庙”之外,有效保护了处于地势较低位置的“女神庙”。这也就进一步提示这几组台基与“女神庙”可能是一体的。
还要重点讲一下9号台基,这也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今年将从地层上对这一认识加以验证,力争获取9号台基与“女神庙”相关联的直接证据。至于说“女神庙”的建筑形式及与9号台基的关系还需要我们认真做工作。如果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些发现为认识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结构、布局和功能的研讨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将是认识牛河梁遗址的重要突破。
话题4
聚落址是下一步考古发掘重点
我们都知道,考古工作是有着严格计划与步骤的。下一步红山文化和“牛河梁”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在哪里?
贾笑冰:从现在开始至2025年,红山文化三个省(自治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分别围绕牛河梁遗址、马鞍桥山遗址、东山头遗址和彩陶坡遗址展开,重点探索不同水系(目前主要涉及大凌河、老哈河、滦河、西拉木伦河)相近地理环境下遗址的布局特点。选择发掘不同地理单元的遗址,可以尽快明确红山文化聚落的分布、地域特点和影响范围,探索其是否存在层级划分,形成对聚落模式和社会形态的认识。
地层浅、堆积薄,遗迹之间缺乏直接的层位关系是红山文化遗址的普遍特点,通过对重点遗址的发掘,确立区域的时间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入认识不同区域、不同性质、规模等级的红山文化聚落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为红山文化的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奠定基础。
红山文化分布范围约20万平方公里,延续近1500年的时间,我们目前对红山文化的认识仍相当有限,只有通过持续、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才能获取更多对红山社会的认识。
郭明:牛河梁遗址是认识红山社会的重要突破口。目前牛河梁遗址的发现显示红山文化是有着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的社会群体,甚至其中已经显示出阶层的分化、权力的分工等迹象。红山文化的分布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其间沟壑纵横,而且红山文化时期人口密度不高,可选择的居住区域较为广阔。
从目前所认识的红山文化的特点来看,其社会偏重祭祀礼仪而对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视程度有限,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以祭祀礼仪活动为主要目的的遗迹最能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为了维护相关设施,应当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居住在牛河梁遗址周边,因此在调查有进一步发现之前,仍将以牛河梁遗址为工作的重心,探索区域内有无聚落址的存在。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我们认为牛河梁遗址及周边区域发现的多个地点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方能全面认识牛河梁遗址进而认识红山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