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文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
胃肠道间质瘤 (GIST) 可发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与发生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相关,所有GIST均有恶性倾向,且约10%~30%为恶性肿瘤。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例病例!
病例简介
患者,女,52岁,无消化道症状,体检行胃肠镜检查。
门诊完善胃镜示:胃体黏膜下隆起;非萎缩性胃炎。
肠镜示:全结肠未见异常。
遂住院治疗,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均无异常。
辅助检查:C14呼气试验(+),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异常。心电图及心脏彩超均正常
上腹部增强CT示:
完善术前评估后,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
图2 ESE手术示意图
病理示:(胃体)梭形细胞间质瘤。
本例患者无疑是幸运的,无消化道症状,胃镜体检发现病变,内镜微创顺利切除,病理显示良性,预后良好。
但怎么样判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是否为间质瘤呢,胃肠道间质瘤又有特点呢?
1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鉴别
普通内镜下GIST典型表现为球状或梭形隆起,少数表现为半环形隆起,大多数瘤体表面黏膜光滑,部分瘤体可出现顶端出血糜烂、表面不平整或凹陷性溃疡。
超声内镜下 (EUS) 下小的肿瘤通常呈均一的低回声结构、边界清晰,而大的肿瘤可表现为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 (肿瘤内部可能有高回声光团、无回声坏死区或其他改变) ,内镜下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表1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的特征(来源于中华医学会)
2
内镜下治疗标准
中国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专家共识意见 (2020,北京) 推荐内镜下治疗的基本原则:
(1)术前充分评估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2)肿瘤可完整切除,且保证瘤体包膜完整;
(3)根据肿瘤起源、大小、部位、并发症发生风险等因素综合选择内镜下治疗方式。
内镜下治疗标准:
(1)直径≤2cm的GIST,瘤体短时间内增大及患者治疗意愿强烈;
(2)直径>2cm且≤5cm的低风险GIST,术前应全面评估以除外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应确保肿瘤可完整切除。
3
术前活检及准备
对术前检查疑似GIST且评估为局限可完整切除者,不常规推荐进行活组织检查,可直接手术切除;
对术前检查考虑复发转移、原发不可切除或特殊部位需术前治疗的GIST应行活组织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及基因分型,进而指导靶向药物治疗。
术前活组织检查方式主要为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 (EUS-FNA) 、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内镜活组织检查及经直肠或阴道穿刺活组织检查等。EUS-FNA腔内种植风险低,应作为首选活组织检查方式。
临床医生应重视GIST病人的术前体格检查。术前体格检查发现皮肤牛奶咖啡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及虹膜错构瘤等有助于诊断1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性GIST;此外,推荐对于术前行靶向药物治疗者,应于术前停药1~2周。
4
内镜下手术方式及适应标准
内镜下常见术式为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术(LECS)。
(1)ESE:主要适用于直径≥2cm、术前EUS或CT评估向腔内生长的黏膜下肿瘤。
(2)EFTR:主要适用于术前EUS和CT评估起源于固有肌层,并向浆膜外生长及ESD术中发现瘤体与浆膜层紧密粘连而无法分离的GIST。
(3)STER:是基于消化内镜隧道技术(DETT)发展起来的,在消化道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之间建立一条“人工隧道”,通过此隧道切除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
STER实现了在切除固有肌层肿瘤的同时完整保留消化道黏膜层,大大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主要适用于食管(距咽部3~5cm以外)、贲门与胃大弯等易建立隧道部位的间质瘤。
(4)LECS:主要包括腹腔镜辅助内镜下切除术和内镜辅助腹腔镜下切除术。前者可在腹腔镜的辅助下,治疗直径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且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的肿瘤,一旦出现内镜下无法处理的穿孔或出血时,腹腔镜能及时修补缝合,提高GIST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
5
GIST危险度分级
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被用来预测GIST的恶性潜能,然而单凭病理特征很难预测GIST的生物学行为,因此,肿瘤部位已纳入危险度分层的考量。2021版NCCN指南提出小肠GIST恶性程度整体上高于胃GIST;直肠GIST发病率高于结肠,结直肠GIST倾向于具有更高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2021版NCCN指南将GIST的危险度分层分别按胃和非胃 GIST以表格的方式进行了展示,见表2和表3。
表2 胃GIST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评估
表3 非胃GIST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评估
6
术后随访
对于GIST内镜下治疗后的随访策略无明确的指南参考。随访策略应根据GIST术后危险度分级个性化制定,白光内镜或EUS辅以CT检查应作为随访的主要检查手段,对于中高危内镜治疗后患者,建议追加治疗。
所有患者内镜下治疗后一年内,应于术后第3、6、12个月行内镜检查,评估伤口愈合及肿瘤复发情况。
对于高危患者,在术后3年内,腹盆腔增强CT扫描应每3~6个月进行1次,此后每年2次;
对于低危患者,在术后5年内,CT扫描可每6~12个月进行1次。对于中高危GIST内镜治疗后患者,建议追加治疗,如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或外科评估。
想要查看更多内容
医生站都有
3.打开医生站App
参考文献:
[1]中国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20,北京)
[2]小胃肠间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
[3]2021V1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更新解读
[4]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
[5]Nishida T,Blay JY,Hirota S,et a1.The stmadard diagnosis,treatment,and follow-up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based on guidelines[J].Gastric Cancer,2016,19(1):3—14.
[6]hu HL,Zhao S,Jia RN,et a1.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Versus Laparoscopic Resection for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Preliminary Meta—Analys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0 May 19.[Online ahead of print]
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作者:杨家龙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本文审核:杨卫生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XU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