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头戴暖帽,身穿补服的孩子正是僧格林沁的玄孙和希格。和希格看上去唯唯诺诺,并没有高祖的威严霸气。和希格初封辅国公,后封固山贝子,人称“贺贝子”。
(1)和希格的高祖僧格林沁驰骋沙场,建功封爵,世袭罔替,位列太庙之内。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的舰队曾搁浅在退潮中,驻守天津的僧格林沁屡次上书请战,却不被咸丰帝采纳。最终,因皇帝不准开炮而错失良机。如果炮击搁浅的舰队,定能致敌全军覆没。当时英法议会也可能就不会同意继续派舰队了。最终,八里桥之战惨败。
(2)和希格的曾祖伯彦讷谟祜承袭王爵后被称为“伯王”。伯王与父亲僧格林沁一样,极为好武,曾常常带人到王府门前的空地上比武摔跤。空场中间放一张八仙桌,上面放着一吊吊制钱,比武胜者将被奖励几吊钱,直到发完为止。
(3)和希格的父亲阿穆尔灵圭六岁承袭王爵,被称为“阿王”,曾上书在蒙古修建铁路,并兴办新式学堂,创办蒙古实业公司以此振兴蒙古。
(4)和希格是家中独子,初被封为辅国公,后晋封为固伦贝子。解放初期,和希格曾在文史馆做誊写工作。
在武功方面,僧格林沁的后代一代比一代弱,但在文学造诣与书法方面,又一代比一代强。据当年的老人回忆,僧格林沁后代的书法造诣相当高。遗憾的是,阿穆尔灵圭死后,王府已经衰落不堪,因欠族中赡养费,法院受理他族中告状而拍卖僧王府邸。
醇亲王奕譞头戴暖帽,身穿常服,脚蹬靴子,与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一起合影。叶赫那拉·婉贞与姐姐叶赫那拉·杏贞一生相生相克。
(1)姐姐叶赫那拉·杏贞成为咸丰帝的妃嫔,婉贞则无缘后宫,而成为咸丰七弟醇王的福晋。姐妹俩嫁兄弟俩看似皆大欢喜,却始终隐藏着隐患。
(2)姐姐福大禄大,生有一子,母凭子贵,成为皇太后,婉贞生有五个子女,却只存活了一个。子女陆续夭折,让婉贞痛不欲生。她视唯一的儿子为掌上宝。
(3)姐姐的地位已达女人巅峰,权力欲却不断膨胀,借助皇帝儿子剪除异己,而婉贞只愿深处府邸相夫教子,不愿踏入俗世洪流,更有意躲避姐姐的召见。
(4)姐姐痛失儿子,国不可一日无君,遍览皇室宗亲,盯上了醇王府,姐姐多了一个儿子,国家有了君主,而婉贞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从此有儿似无儿。
(5)儿子成为一国之君,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婉贞却从此失去了笑容,更让她悲伤的是,儿子长大后与姐姐的关系并不融洽,而她却不敢吱一声。
(6)一边是自己的亲姐姐,当今的皇太后,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今的皇上,婉贞既为两人的亲人,又是两人的臣属,不敢劝说姐姐,也不忍心教训儿子。
每当听到,儿子与姐姐的关系剑拔弩张,婉贞就撕心裂肺的痛。她希望丈夫能调和姐姐与儿子的关系,却等到的只是丈夫不停地摇头。婉贞与儿子光绪分开后见面次数最为频繁的时光却是自己临终前生病的那段时间。
晚清,一位老人背着一个孙子,领着一个孙子来到自家的玉米地里干活。为了干活,老人只能将孙子紧紧捆绑在背上。老人的腰已经弯得难以直起来了。
(1)玉米自明朝传入中国后,因其适应种植环境的能力强,产量相比其他农作物产量高,得到大面积的种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与粮食之间的矛盾。
(2)过去种植玉米只能使用农家肥,而缺少现在的化肥与农药,相比较现在的玉米产量,过去的玉米产量要低很多。同时过去的玉米品种也不如现在。
(3)过去农家妇女不论年龄大小,还是孩子多少,只要能走动,就需要到地里干农活。当干农活时,有的家庭会将孩子放在地头任其大哭,有的家庭会将孩子背在背上并牢牢捆住。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种田的农民都是最辛苦的。他们不仅要面朝黄土背朝天,还要时时看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甚至会颗粒无收,过去的农民只能走向乞讨之路,现在的农民因有家底还可勉强度过,但曾流过的汗,付出的劳动将付诸东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