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岛城街头,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些公共卫生间的旁边悬挂着一个铜牌,上面写着“户外劳动者驿站”,原来这是由青岛总工会创新发起的一项特色服务项目,围绕解决环卫工人、绿化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送餐员等户外劳动者喝水、休息、取暖等问题,使广大户外劳动者能够在辛苦工作期间体会到“家”的温馨。不管是否会成为一个面子工程,但这项举措确实值得肯定,想办法进一步推动和改善户外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看到这个铜牌,不由联想起岛城旧时曾有过的一道特色景观,那就是“劳动人民休息亭”,估计很多老青岛仍会有印象。今天,就引用周川老师的一篇旧文,共同回顾一下,那道消失已久的城市印迹。
回忆台东威海路的“劳动人民休息亭”
老青岛的许多建筑物都拆没了,其中包括建于七八十年前的劳动人民休息亭。
上世纪三十年代,本地人称之为老民国时期,正是青岛民族工商业繁荣发展时期,湖北人沈鸿烈主政青岛,在市政建设方面建树颇多,至今被人称道。岛城的劳动人民休息亭就是那个年代建的,主要是方便拉大车的苦力歇歇脚,遮遮阳,避避雨。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拉大车”的苦力(盛显军供图)
早年的货物运输,汽车极少,骡马也不多,主要依靠人力拉大车(也叫地排车)。岛城市区地形多坡,推过车拉过车的人都知道,载重上坡是非常十分吃力的。很多路段走路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目测也看不出来坡度来,拉上车立马就感觉出沉重了,拉大车绝对是耗费力气的活计。当时的执政者同情关爱劳动大众,在一些坡顶处投资建设休息亭,也是值得褒扬的。
听老辈人讲过,早年建过多处休息亭,包括四方北岭的,杭州路等处。我记事的时候,多数亭子已经不见了,唯一留下的是威海路这个亭子,位置在云门路末端跟威海路形成的夹角处,本地人习惯叫个三角地吧,具体讲就是现在的万宝金楼旁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短期住家在这个亭子的后面的大陆市场,差不多天天从这里走,所以对这个亭子有较深的印象。
有说法原先在亭子正面柱上,题有“劳动人民休息亭”几个大字。这题字确实没有见过,估计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记忆里,亭子整个建筑造型是浅黄色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框架,由柱、梁、顶棚构成,平面呈L型,没有墙,有小出檐。厅内柱子之间,在四十厘米高度由水泥板连成座椅。据说在五十年代,地方政府曾经安排整修过的。亭子南边临近一栋两层的老建筑,记得是台东工商银行的营业间和办公楼。亭子背后的云门路上,挨排着煤店、环卫队、消防队,它们身后是棚户区大陆市场。亭子跟前,一侧是公共厕所,有简易的瓦顶砖砌格窗。还有个水龙,砌砖围合防寒,有个小门可以进手拧龙头,外面只露出水龙头来。厕所水龙头的安排,估计也是方便拉大车的解解手冲冲凉。亭子对面隔着威海路的相望的,好像是几处平民大院。
七十年代中后期,土名“吧嗒吧“的三轮货车多起来,也有了叫“菲亚特”的自卸车。虽然人力拉大车的逐渐减少了,但亭子继续供市民遮风避雨休闲娱乐,打扑克下棋的,走路歇脚的人不断。有同学朋友来玩,屋里热待不住,就这亭子里说说话,旁边就有卖冰糕的,摇蒲扇的,四仰八叉睡大觉的。1976年夏天,遇上躲地震,正是天热时候,居民们满街搭建防震棚子,在这个休息亭周围摆密密麻麻的。
闹地震这一段,这是对休息亭的最后的印象,打那以后,下乡插队去了,再后来变化就不详了。不知道这个有年岁的亭子是单独拆掉了,还是在威海路拓宽拆迁改造时候拆掉的,反正是这个亭子周围所有的建筑物统统拆除了,现存的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物了。
讲真的,现在这个位置真还是缺一处供路人遮阳避雨休闲的建筑物。那亭子拆的可惜。
本文作者为岛城画家、作家周川,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