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曹操特意派人到南匈奴左贤王处,用金银珠宝赎回当时有名的才女蔡文姬,把她带回中原地区。
从被南匈奴劫持,到被赎回中原,蔡文姬已经在南匈奴度过了漫长的十二年时间。在此期间,孤身在塞外的悲凄、对故乡的怀念、饱受欺凌的苦楚等种种情感,都被记述在她的两首《悲愤诗》中。
蔡文姬虽然颇有才名,但是在那个时代,被匈奴人掳掠而走的汉族女子何止她一个,为什么曹操会对她特别看重,单单用重金把她赎回来呢?
说起来,这和蔡文姬的父亲,东汉名士蔡邕有直接关系。
一、蔡邕在当时有多大名气
在三国纷争的乱世,能够上场做主角的,似乎只有手握重兵、号令天下的英雄或者枭雄一类的人物,比如董卓,比如曹操、刘备之流,这些带有主角光环的人物每一个上场之时都有将士前呼后拥,威风赫赫。他们争相上位,彼此厮杀,恨不得为了争夺控制权动用手上所有的资源。
和这些雄霸一方的主角相比,蔡邕的确没有什么耀眼光环,他简直太渺小、太渺小了,小得几乎没有力量去推动那个时代巨大的车轮。
但是他却用他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他是一个时代伟大的记录者。
在范晔的《后汉书》问世以前,有一部《东观汉记》流传很广,这部书记载了东汉从光武帝到汉灵帝时期的历史,蔡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编撰者,只不过他后来因为犯事被流放,所以没能编撰完成。
除了史学成就之外,蔡邕还擅长辞赋,他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他的辞赋很贴近生活,具备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175年,蔡邕和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向汉灵帝奏请校定《六经》的文字,汉灵帝准奏。校定完成之后,蔡邕亲自用红笔将文字写在石碑上,刻好后立在太学的门口,成为后来儒生校定六经的标准。
这就是我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
因为名声太大,蔡邕也为自己惹来了一个大麻烦。
二、董卓的看重
蔡邕的才学为当世所看重,也惊动了当时的一位枭雄—董卓。
董卓掌权以后,听说蔡邕很有学问,于是就特地征召他为官。
蔡邕并不热衷于功名,在被董卓征召之前,因为朝政混乱不堪、个人性格耿直、再加上宦官构陷等多方面原因,他已经在吴地隐居了12年时间。
对于董卓的征召,蔡邕以有病为名推辞不去,可是没想到一下子惹恼了董卓。
董卓显然并不是蔡邕平时交往最多的文人墨客之流,他说话行事根本不讲究什么礼仪规矩。知道蔡邕拒绝自己的征召之后,董卓忍不住破口大骂:“我现在的权力完全可以灭人三族,蔡邕就算是再骄横傲慢,我想灭他还不是一眨眼的事!”
《后汉书·蔡邕列传》的原文是:“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紧接着,董卓再次派人去紧急征召蔡邕。蔡邕没办法,只好应命前去,他先是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后来历任侍御史、尚书等职,董卓十分敬重他。
汉献帝迁都长安以后,蔡邕被封为高阳乡侯。
虽然蔡邕因为董卓的征召而入朝为官,但是蔡邕对董卓并没有曲意逢迎,而是常常寻找机会劝说董卓,想让他按规矩办事,不要为非作歹。
三、力劝不听
公元191年六月,有地震发生,当时人们喜欢把这类灾难与人为因素联系起来,董卓也不例外,他知道蔡邕知识广博,于是就问蔡邕这是怎么回事。
蔡邕果然有一套自己的说辞,他回答道:
“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逾制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
蔡邕回答的大意是:之所以地震,是因为阴盛侵阳,往往是臣下逾制造成的。上次春天郊祀的时候,您坐的车驾是金华青盖,这是皇室才能用的规格,臣子用是非常不合适的。
董卓听了蔡邕这番话之后,于是改乘适合自己级别的皂盖车。
虽然关于用车的事董卓听取了蔡邕的意见,但是,董卓一向刚愎自用,并不是蔡邕每次讲话他都能听进去,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按照自己的本性暴虐骄横,作恶多端。
蔡邕熟读史书,他看到董卓的种种恶行,知道这种行为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他更恨董卓不听自己的劝告,为此十分苦恼。
有一次,蔡邕对堂弟蔡谷诉苦说道:“董公性格刚烈,经常做坏事,像他这样终究是不能成事的。我想投奔到兖州去,但是路途遥远,我想先在山东躲一躲,你看怎么样?”
蔡谷劝说道:“哥哥您的相貌不同于常人,每次在路上行走都会引来行人观看,像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躲起来不被人发现呢?”
蔡邕听堂弟这么说,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至于蔡邕的相貌到底不同于常人到了什么程度,是帅得不同寻常,还是丑得不同寻常呢,这一点史书上并没有特别记载。
事情正像蔡邕猜想的那样,董卓的飞扬跋扈果然没能持续很长时间。
四、性情中人
公元192年,在司徒王允的筹划下,董卓被自己的部将吕布和李肃刺杀;随后,皇甫嵩带人尽灭其族。
历史资料可以用轻飘飘的文字记录下这一个个刀光剑影的时刻,但是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却无一不是胆战心惊,铭心刻骨。
历代文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分析别人的时候特别清楚其中的大是大非,知道当断则断,不断自乱,但是当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候,却往往牵肠挂肚,优柔寡断。
蔡邕犯的恰恰就是这个错误:当董卓被除之时,无数将士欢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欢庆不已,他却感念董卓对自己的好处,叹息以前董卓听不进自己的意见,所以才导致今天的下场。
这样的态度,如果只是在自己家里表现出来问题还不会太大,但是直爽可爱如蔡邕,偏偏就在司徒王允面前,流露出了这种态度。
此时的王允正沉浸在铲奸除恶后的巨大喜悦之中,他当然也希望别人像他一样享受这战斗成果,但是,蔡邕却偏偏是那个不识趣的。
有一天,王允和大臣们坐在一起说起除奸之事,突然看到蔡邕哀伤地长叹一声,看起来既像是同情董卓,又像是十分痛惜。
如此纯粹、激烈的朝政大战怎能容得下这般软绵绵的柔情?于是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说道:“董卓是国之大贼,他的胡作非为差点儿倾覆汉室!你身为汉臣,理应与我们一起严惩此贼,怎能只念私情而忘大节!今天董卓刚被除掉,你就为他如此伤痛,难道是想和他一起为逆吗?”
义正辞严地说完这番话之后,王允马上大义凛然地下令,将蔡邕关押到廷尉处治罪。
蔡邕哪儿会想到这么多?他见自己惹恼王允,于是言辞哀哀地恳求,表示愿意接受“黥首刖足”之类的酷刑,只希望能够保全性命,好能够完成汉史的编撰。
当时的士大夫、蔡邕昔日的同僚都知道蔡邕的为人与才学,纷纷向王允求情,希望能够保全蔡邕的性命。
可惜,此时的王允变得骄横无比,他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反倒更加坚定地认为:即使留下蔡邕这样的文人,对于当世之政也没有丝毫好处,只会像司马迁一样给后世留下一部“谤书”,于是继续将蔡邕关押在狱中。
不久,蔡邕就冤死狱中。
蔡邕可能没想到,正是因为董卓胡作非为导致的天下乱局,才使他的女儿蔡文姬经历了被匈奴人掳走的悲惨遭遇。
他更没想到的是,只和自己有几面之缘的曹操,在平定乱局之后,居然会顾念与自己的情谊,将女儿从千里之外的边塞迎回中原。
(未完待续,欢迎期待)
本文参考:《后汉书·蔡邕列传》、《后汉书·列女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