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二人同时上场
甲:今天我来给大家说段相声。
乙:(上前拉住甲的手)你好你好,你也来了。
甲:(眼睛上下打量乙)是啊,我怎么就不可以来了?
乙:我不是那个意思。
甲:那,你是什么意思?
乙:我是说——
甲:(连忙打断)你是说你就不该来了是不是?
乙:嗨,你误会了。
甲:我误会什么了?
乙:我是说好久不见,你在忙什么呢?
甲:我嘛——
乙:是呀。
甲:我最近不是在忙一个科研项目嘛。
乙:哦?没看出来,您还是位科学家?
甲:是的(di)。
乙:还是的(di)。你不就是个说相声的吗?
甲:我同时还是一位科学家。
乙:嚯嚯。
甲:要咬人怎么的?
乙:是吓人。
甲:哪里吓着你了?
乙:你不是科学家吗,那,您就说说您是研究什么科研项目的。是农业的、工业的、国防的,还是——
甲:那倒都不是。
乙:那是怎么个科学家?
甲:我是研究社会科学的。
乙:哦?那你都是研究什么课题?
甲:告诉你吧,我最近研究的这个课题那可是太重要了。
乙:怎么的重要,你说给大伙听听呗。
甲:我研究的这个课题是我们国家的一项伟大工程。
乙:好了,别卖关子了,到底是啥工程呀?
甲:那——,我说出来你不要紧张。
乙:说吧,我胆子大着呢。
甲:我先得问问你。
乙:问什么?
甲:中国语言你懂不懂?
乙:嗨,我以为问什么呢,这我天天都在说,何况我又是个说相声的,哪能不懂这个。(自言自语)真是的,不懂这个,我咋说相声啊?
甲:我,最近就是在研究中国语言方面的学问。
乙:中国语言包括的面大了,你能不能说具体点?
甲:具体点吗,就是在研究一些成语。
乙:说了半天,就这个呀?这还用你研究吗,字典、词典、成语词典多得很,人家解释、注释的都很清楚了?
甲:不——,看来你是不懂,给你说这个恐怕是对牛弹琴了。
乙:别,别。你还是说说你在研究成语方面的什么东西。
甲:那,我还得问问你。
乙:怎么又要问我。
甲:我得问问你,你知道什么是成语不?
乙:那我哪能不知道呢,天天都跟成语打交道。不谦虚地说,我知道的还不少呢,想用哪个,随时可取,成竹在胸。
甲:呵呵,还成竹在胸呢,不怕扎着你。
乙:我的意思是我知道的那叫一个多。
甲:你以为我不懂呀。
乙:那不就得了吗。
甲:告诉你吧,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吧,我一直觉得并发现字典词典成语词典里的很多成语解释有问题。
乙:不会吧?
甲:会。
乙:你要说个别有差错或不够完善,也不是没有可能,要说很多有问题简直不可能。
甲:可能。
乙:你喝醉了没?可别说醉话。
甲:我从来就不喝酒。
乙:那,能举个例子吗?
甲:没有问题。
乙:你说来我们听听。
甲:那好。那,咱就先说说你吧。
乙:说我什么呀?
甲:你这个人呀,今天就是个“不速之客”。
乙:好嘛,我怎么成了“不速之客了”?
甲:你知道“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吗?
乙:这,我哪能不知道呀。就是说我不请自到呗。词典上的解释是“意想不到的客人。”
甲:错。
乙:怎么错了呢?
甲:叫你参加今天的演出你提前知道不知道?
乙:知道呀,要不我咋来了呢?
甲:观众也知道呀,提前做了预告的。
乙:我也纳闷我怎么就成了不速之客了呢?
甲:你理解错了。
乙:咋错了?
甲:我说的“不速之客”不是词典上说的那个意思。词典上的解释把你给误导了。
乙:那是什么意思?
甲:我说他们解释的有问题吧,你还不相信。
乙:你说说应该怎样解释。
甲:正确的解释是这样的:“不速之客”就是不速速快来的客人。是说你来的太慢了,要迟到了,来晚了。
乙:原来该这样理解呀。
甲:是的(di)。
乙:别是的(di)了。没听说过。
甲:长见识了吧?
乙:头一回听说。
甲:这次演出不是还请了您的夫人吗,她来了没有呀?
乙:她的节目在后面,一回儿就到。
甲:看来她也是位“不速之客”。
乙:我夫人也成了“不速之客”了。
甲:她本来就是一位“不速之客”。
乙:你可别冤枉人啊。她是偶尔来晚了一回。今天家里有点事,特殊情况。
甲:不,她是一贯迟到。
乙:咋说呢?
甲:有成语为证呀?
乙:有什么成语还提到我夫人了?
甲:有一个成语专门就是说她。
乙:什么成语你说出来我听听。
甲:我可说了。
乙:少啰嗦,你快点。
甲:我先问问你,你夫人叫什么来着?
乙:我夫人叫“姗姗”呀。
甲:这不就得了。
乙:怎么得了?
甲:成语上不是说了吗,“姗姗来迟”嘛。专门就是说她的。
乙:嗨,这哪跟哪呀?纯粹是胡乱解释。
甲:别不认账啊。一说你夫人就急了。
乙: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甲:那就再说一个。
乙:你说。
甲:我还得问问你。
乙:又要问我什么?
甲:你认识“老马识途”吗?
乙:听说过。
甲:什么意思?
乙:就是说,“老马能认识路,比喻有工作经验,熟悉和了解情况,容易把事情做好。”
甲:错。
乙:怎么错了?这是词典上面说的。
甲:不是你的错,是他们的错。
乙:你的意思是——
甲:根本就不是他们说的这个意思。
乙:那是什么意思?
甲:这个成语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有一位老人,叫马识途,是一位著名作家。”
乙:啊?哪跟哪呀?
甲:你说,有没有这个人?
乙:是有这么一位老人,100多岁了,还在不停地写作呢?很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甲:我说的没错吧。
乙:可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讲的一个故事。那时别说马识途老人了,连咱们的祖宗八辈还没出世呢?
甲:不管怎么说,反正马识途作家已经老了,就是“老马识途”。
乙:不说这个了,换一个。
甲:那还不容易吗?那叫一个举重训练馆里的运动员——
乙:怎讲?
甲:“举不胜举”呗。
乙:好嘛,“举不胜举”原来是这个意思呀。以后不管举什么例子都到举重训练馆来举就行了。
甲:请不要“废话连篇”了。
乙:我咋成了“废话连篇”了呢?
甲:我说你“废话连篇”不是说你说的都是没用的话。
乙:那是什么话?
甲:我说你“废话连篇”,是说你口才好。能把废话连成篇那叫一个有水平。你看现在有多少文章不是用废话连成篇的呀?
乙:哦——,我懂了,您这是在夸我呢?
甲:是的(di)。
乙:别再是的(di)了。纯粹是“强词夺理”。
甲:停——
乙:怎么了?
甲:你说的这里面有个成语。
乙:什么成语?
甲:你不是说“强词夺理”吗,这就是个成语呀。
乙:怎么讲?
甲:那意思是我们是在吵架呢。
乙:“风马牛不相及”。
甲:停——
乙:又怎么了?
甲:不对。暴风雪与马牛关系大了。每年冻死多少呀,必须重视防灾减灾。
乙:那属于自然灾害,不可嫁祸于人呀吗。
甲:停——
乙:咋又要停了?
甲:你知道“嫁祸于人”怎讲吗?
乙:就是“把祸转嫁到别人身上”的意思吧?
甲:知道嫁到谁身上了吗?
乙:不知道。
甲:是你老丈人把“祸”嫁到你身上了。
乙:胡说。
甲:我给你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你就知道了。
乙:你说。
甲:你知道旧社会把女人叫什么吗?
乙:叫什么?
甲:叫“祸水”呀。
乙:怎讲?
甲:那么,出嫁女儿就是把“祸水”嫁出去了呀。他把女儿嫁给你,不就是把“祸水”嫁给你了吗?这不就是“嫁祸于人”,嫁祸于你了吗?
乙:去你的吧。
甲:你说我说的对不对?
乙:不对。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怎么能说是“祸水”呢?
甲:我说的也是旧社会。现在女儿可是比儿子强啊。比儿子更懂得关心疼爱父母。
乙:你说这话我同意。我女儿、女婿就特别疼我们,比你儿子对你强。
甲:好呀。我算明白了。我说我儿子和你闺女最近咋没回我家来,原来都去你家孝顺你们去了。等他回来我得好好教训教训我儿子。
乙:别别别。给你说着玩呢。我女儿、女婿不是那样的孩子,逗你玩。
甲:我说也是。
乙:还是接着说成语吧。
甲:好吧。是你来说呢,还是我来说。
乙:还是你来说吧。
甲:那好。
乙:你这次准备说个什么成语呢?
甲:我还是先来问你一下:“桃红李白”
你知道不知道?
乙:这个我知道。就是“春天美好的景色”的意思。
甲:错。
乙:我怎么老错呢?你说是什么意思?
甲:我最近做过调查了,一度传的沸沸扬扬的桃红小姐正式上位了,已经和李白同志领证了,成了合法夫妻了。
乙:哈哈哈哈,笑死人了。你真能胡扯。
甲:不是胡扯。我做过调查了。
乙:以我之见,你的这些个解释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甲:好。你说的“驴唇不对马嘴”那是从前,现在,医学发达了。别说驴唇可以对上马嘴,连动物心脏等器官都可以移植给人了。
乙:你不要乱扯一通。一码归一码。
甲:不。现在不管服装还是鞋子,号码都是全国统一的,不可能各是各的号码。
乙:这成语不能有你自己来选,我说几个你来解释解释。
甲:是要考我呀。
乙:就算是吧。
甲:说吧,选难度大点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
乙:还挺自信。
甲:说吧。
乙:还是先说两个容易些的,别一下子把你难倒了,丢人现眼。
甲:打住。
乙:怎么了?
甲:你是要说“丢人现眼”这个成语吗?
乙:我没准备考你这个。既然你想说,你就说说呗。怎讲?
甲:“丢人现眼”吗,就是孩子丢掉了,家人哭瞎了眼。
乙:好嘛,真能编。
甲:你说有没有这种事?
乙:有。
甲:那不得了。合情合理呀。谁家的人丢了,谁家不伤心呀。
乙:我要说成语了。
甲:请——
乙:有一个成语叫“老生常谈”,听说过没?
甲:什么成语没有我不知道的。
乙:就请你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吧。
甲:这个太容易了。“秃子头上的虱子——”
乙:怎讲?
甲:明摆着的呗。
乙:你说给我们听听——
甲:“老生常谈”——
乙:好好编。
甲:不用编。“老”当然就是“老师”了;“生”呢?就是“学生”。他们在一块,经常会谈论什么呢?
乙:谈什么呀?
甲:对了。肯定是谈考试和分数的事情。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乙:我倒是听过这样的说法。
甲:对了。“老生常谈”就是“老师和学生经常在一起谈论事情”。
乙:不过这个解释还算有那么一点意思。
甲:我当过老师,这个我比你懂。
乙:再来。
甲:再来再来。
乙:有一个成语叫“望梅止渴”,说吧,怎样讲?
甲:就是只顾上看梅小姐梅女士了,看得直流口水,也就顾不上口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对不对?
乙:这“望梅止渴”原来就是这么个意思呀。还真有点意思。
甲:再来。
乙:那“一诺千金”呢?
甲:就是说明星做广告很挣钱,一句广告词就可以挣千万元的广告费。
乙:还真是这回事。我说咋那么多的明星都去做代言人。
甲:人家挣钱来的多快呀,哪像我俩,磨破嘴皮子才挣几个钱。
乙:好了,咱就不要在这里对人家评头论足了。
甲:停——,你这句话里有个成语:“评头论足”。
乙:没错。怎讲?你给解释解释。
甲:这“评头论足”嘛,就是“一群人在一起评论究竟是猪头肉好吃呢,还是烧猪蹄好吃呢?”。
乙:哈哈,笑死人了。没听说过。
甲:跟着我长见识吧?
乙:你咋想出来了。
甲:嗨,这参加评论的,其中就有我。最后我们一致认为,烧猪蹄比猪头肉好吃。嘿嘿嘿嘿。
乙:嘴这么馋,还好意思在这里嬉皮笑脸。
甲:停——
乙:又怎么了?
甲:你不要随便使用“嬉皮笑脸”这个成语,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事。
乙:这,我知道。只有你们这些脸皮厚的人才能做得到。
甲:错。
乙:我说的不对吗?
甲:我是觉得你这么夸我,我有点不好意思。
乙:我这是夸你呢?我是在批评你。
甲:你不懂。你知道什么“嬉皮笑脸”吗?看来我又得给好好解释解释。
乙:你解释解释我听听。
甲:“嬉皮笑脸”是服务行业的服务员服务时的美丽的表情。规定很严的,连露出几颗牙齿都有明确要求。我们哪能做得到呀。要不,你来来——
乙:我来不了。
甲:那,你就只好做“死皮赖脸”。
乙:一边去,我做不了。
甲:没关系,有人能做。
乙:你能做呀。
甲:我也做不了。可,美容店能做呀。她们可以把“死皮赖脸”做成“嬉皮笑脸”。厉害吧。
乙:我算看明白了。
甲:明白什么了?
乙:你哪是在研究成语呀,你是在糟蹋成语。
甲:胡说。我这是创新、发展。
乙:纯粹是生拉硬扯、张冠李戴。这样的“创新”我也会。
甲:那好啊,你来来,我听听。
乙:你选吧。
甲:你就说说你刚刚提到的这个“张冠李戴”吧。我看看你是咋解释的。
乙:这还不好说吗?
甲:那,你就说呗。
乙:“张冠李戴”——,就是老张的帽子被老李戴走了呗。
甲:好好好,也算有点意思。
乙:这,谁不会呀。
甲:还吹起来了。那,“捷足先登”呢?
乙:就是老张的新买的鞋子还没来得及穿,就被老李先给穿走了呗。
甲:这老李也太不够意思了。把老张的帽子戴走了吧,又把老李新买的鞋子给穿走了。
乙:他俩是好朋友呗。
甲:嗯,行啊。
乙:你把那“啊”去了。
甲:就一个字,“行”。
乙:对喽。
甲:有一个成语叫“少年老成”,听说过没?
乙:这就是说你的,我咋能不知道。
甲;怎么是说我呢?
乙:说你成熟的早呗。10多岁,还在上小学就知道谈恋爱,给班上的女生写情书。
甲:没有。我到30岁还没对象呢。
乙:那是你不老实,谈对象时爱动手动脚,都给吓跑了呗。
甲:看来啥事也瞒不过你。
乙:当然了,咱俩不是好朋友吗。
甲:不给你做好朋友,我怕我的帽子、鞋子都被你穿戴了去。
乙:你也别忘了你从我那儿拿走的东西也不少呀。
甲:我拿你家啥了?你可不要随便冤枉诬陷好人呀?
乙:你拿没拿走我家的“铁杵磨成针”?甲:不就一根针吗?还值得记在心上,
比我那帽子、鞋子可是差多了。
乙:那可不是一根普通的针。
甲:怎么讲?
乙:那可是铁杵磨成的针,你知道耽误了我们家祖宗八代多少人多少工夫嘛。那是我家的传家宝。
甲:你们家人也真够傻的,费那么大劲把个铁棍磨成针,买一个能花几个钱。
乙:这,这你就不懂了。那是工艺品,必须手工制作。
甲:好好好,我还给你。原来你们家喜旧厌新。
乙:那也比你们家喜新厌旧好。
甲:我们家怎么喜新厌旧了?没有谁对感情不专一呀?
乙:这次是你误会了,理解错了。
甲:哦?
乙:我说的“喜新厌旧”与感情没一毛钱的关系。
甲:那——
乙:我说的是你们家的人不懂得文物。文物是越旧越值钱。不懂文物的人才“喜新厌旧”呢。
甲: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乙:这回是你长知识了吧。
甲:还敢不敢接着来了?
乙:好啊。
甲:成语“无能为力”怎么讲?
乙:没能耐、没本事的人只好出苦力呗。孟子就亲自对我说过: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当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甲:你小时见过孟子呀?
乙:在书上见的。
甲:我说呢,吓我一跳。
乙:你不能光考我,该我考你了。
甲:也好。我正想再露一手。
乙:我可开始了。
甲:别耽搁时间。
乙:“桃李满天下”,怎讲?
甲:就是说,桃子、李子这两种水果太多了,不好卖。
乙:那“绳锯木断”呢?
甲:比喻人傻。锯木头不用锯子用绳子,傻不傻呀?
乙:那“临阵磨枪”呢?
甲:指很会把握时间火候。磨枪磨早了不用它还会生锈呀。到临上阵时再磨正合适。
乙:“狐假虎威”呢?
甲:比喻人有心计,懂得找靠山。仗势欺人的人就是跟狐狸学来的。
乙:那——,“闻鸡起舞”呢。怎讲?
甲:哈哈哈,这个你都不懂。这就是说,天色很晚了,有一群鸡还在跳广场舞呗。
乙:啊。“闻鸡起舞”是一群鸡跳广场舞?你搞错了没有?
甲:没搞错呀。养鸡场的老板每天晚上都赶着他家的鸡出来跳,这样的鸡肉味道才劲道,口感才好呀?谁不愿意吃跳过广场舞的鸡呀?
乙:我的妈呀,吓我一跳。
甲:这叫科学养鸡,你懂不懂?
乙:原来是这样。
甲:长知识吧?
乙:有一个“允文允武”的成语你听说过没有呀?
甲:那哪能不知道呢。词典上说是“能文能武”的意思。根本就不是。
乙:那是啥意思?
甲:是“哥俩”的意思。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叫“允文”,一个叫“允武”。
乙:原来是这样讲。
甲:没错。你知道他爸爸叫啥吗?
乙:(摇头)。
甲:叫“斌”呀。文武“斌”,就是他们哥俩名字合在一起的那个字。
乙:他们名字起的很有趣。
甲:知道谁给他们取得名字吗?
乙:(继续摇头)。
甲:笨死了。
乙:我哪能知道呀?
甲:是他爷爷呀?
乙:你咋知道的?
甲:允文允武是我孙子呀?
乙:原来你就是他们的爷爷呀?
甲:是的(di)。
乙:看来你还是有点水平的。
甲:一般一般。
乙:这会儿他倒谦虚上了。
甲:不过,从今天的对话看来,你今天的表现也不错呀。
乙:我?不行不行。与您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了。
甲:说的太好了。
乙:他倒不谦虚。
甲:那,咱俩谁是“大巫”,谁是“小巫”呢?
乙:肯定你是“大巫”,我是“小巫”了。
甲:承认就好。
乙:明摆着嘛。
甲:那么,你知道“大巫”和“小巫”是啥关系吗?
乙:啥关系?
甲:告诉你吧,他们是直系亲属。
乙:哦?是怎么个直系亲属?
甲:“大巫”是“小巫”的爸爸呀。
乙:去你的吧,尽占我便宜。
作者简介:王礼民,籍贯山东菏泽,新中国同龄人,省直机关退休。曾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爱好诗词杂文写作,喜欢书法摄影等。有各类体裁的文章及诗词在报刊发表,有些杂文并获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