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节,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微微的凉风拂过大地。关中平原一派丰收的景象,地里苞谷已经收获大半,辛勤的人们在地里汗流浃背地忙活着,心里却有着大获丰收的喜悦。一条羊肠小道上,满载着苞谷棒子的架子车发出吱吱的响声,男主人架着车辕,女人和孩子在后边跟着推着,或者护着架子车上装满苞谷棒子的尿素袋子。一路小跑沿着土路向村里奔去。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中平原农村人们秋季收获庄稼,干农活的真实生活画面。想起那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说起架子车,在那个年代可是风靡一时,基本家家户户都曾经拥有过,在农村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离不开的。架子车,当年在农村是一种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主要运输及交通工具,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村发展,甚至城市建设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架子车是用结实的木料做成架子,俗称上件,一般由农村木工自己打制,下边部分是由工厂制造的两轮胎滚动式下件。由上下两部分组装成架子车。在我国北方人统称其为架子车,南方人称其为板车。架子车兴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没落于九十年代以后。现在城市和近郊农村已经看不到架子车的影子了。
过去那个年代,想拥有一辆架子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得很清楚,我家拥有第一辆架子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从前农忙时需要使用架子车都是借别人家的,有过一段时期,架子车在生产队集中保管使用,个人不必拥有。后来生产队下放了架子车。秋夏两忙季节,架子车的使用率特别高,借用别家的车子,很不方便。往往你用时别人也要用。父亲最终下决心自己也购置一辆架子车。首先是资金问题,那时真好可以村里开证明,信用社可以贷款的。那次父亲就去在郭杜信用社贷款一百元。花七十元在供销社门市部买了架子车下件。当年架子车下件最好的是上海产的“红旗牌”,质量有保障。木料是家里有的旧木楞子,请来木匠打制了一副架子车“上装”,然后组装成了一辆不错的架子车。
自此以后,不论秋夏两料地里收庄稼,还是农闲时拉土拉粪,都很方便。当年家里有辆架子车与现在家里拥有一辆小轿车的层次差不多。听老人说,再往前,农村人收庄稼或外出办事带物驮东西,都是推的独轮车,既辛苦又危险。架子车的兴起,也算是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人们繁重的劳动强度。我上小学时,放假不忙时,我常常拉着家里的架子车到土壕去拉土,垫猪圈和茅房用。往往我家后院积存的黄土像小山一样。
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架子车的使用率特别高,也就容易出现故障。农忙时,一辆架子车往往能载重一千多斤粮食。所以车轮胎经常出现问题。首先是轮胎因负重过多,而出现跑气现象,这就需要补胎,那时都是自己动手,在供销社买来补胎胶水,工具就是一把木挫。先扒开轮胎,给内胎打气,用一盆清水试验看出跑气位置,再用木挫打磨干净内胎面,用胶水粘上就好了,我也学会了这些补胎的程序和技术,出现问题常常自己处理。那个困难贫穷的年代,辛苦的农民个个都是多面手。人们打趣说:“能文能武,能唱周仁回府”,《周仁回府》是秦腔戏,省戏曲研究院的任哲中唱的最有名气了。架子车虽然是辆生产工具,但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却伴随着人们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提起架子车,过来人都有着很深厚的情节。不信你去农村问问。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农村的生产结构和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迅猛的踏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架子车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在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中也会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卢永信,陕西西安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各大网站和微信平台,尤以散文见长,近一两年创作数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编辑简介】闵盼龙,2012年至2015年就职《渭南日报》。现为《渭南青年网》内容总监、首席摄影。第二届“渭南网络好青年”,临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渭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渭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