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一走进南通市一家超市,就可以看到一排排装满散装月饼的货架。最好的位置、醒目的海报,都在告诉市民月饼的销售旺季来临了。“散装月饼”“简装月饼”价格合理,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不少超市也因为“散装月饼 ”“简装月饼 ”受到青睐,而摆在了C位。(8月18日《江海晚报》)
从南通市月饼市场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当消费喜欢什么的时候,商家都在迎合消费的心理。消费者喜欢“花招月饼”的时候“花招月饼”就多,消费者喜欢“简装月饼”的时候“简装月饼”就摆在了显眼地方。面对消费者的喜好,商家不过是一个“迎合者”。这也充分说明,商家是“围着消费者转”的。
前几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明确规定月饼包装层数最多不超过3层。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也在近期推出了多项举措遏制天价月饼,明确对单价超过500元的盒装月饼实行重点监管。应该说,这从制度层面给“月饼市场 ”戴上了龙套 ,戴上了紧箍。那么,今年的月饼市场的“简装风”“散装风”就真只是“法律法规”发挥了作用?答案显示是“不一定”。
其实,最近这几年,有关部门一直在约束月饼的花样包装、花样概念。国家层面的,地方层面的各种限制规定也是一波接着一波推出。问题是,“花枝招展的月饼”“过度包装的月饼”“价格高高在上的月饼”少了吗?答案就摆在那里,此类“中看不中吃的月饼”,此类“买椟还珠的月饼”,此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月饼”并没有减少多少,依然有人生产。而需要知道的是 ,这也是“迎合消费者”。因为“有人需要”所以“有人生产”。如果“没人需要了”那么自然也就“没人生产了”。说到底,市场月饼风气如何,既体现出监管部门是否真监管,还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是什么。
月饼昔日的乱象,本质上是“市场需求”造成的。一个时期以来,月饼的“礼品化”色彩越来越浓厚:天价月饼有几个是自己吃的,都是用来送礼的;过度包装的月饼何以上演“金玉其外”,都是拿着走亲访友的,以至于丢失了“吃的属性”,一盒月饼从这家到那家,从那家到这家,最可笑的是“月饼走了一大圈又回到了第一个购买者的手里”。月饼更应该是“吃的”不是“看的”,只有告别了“面子心理”才能让“花招月饼”“天价月饼”寿终正寝。
说到底,教训“月饼过度包装”“花招月饼不断”还得靠消费者,让“购买简装月饼”成为消费新习惯。消费者不再搭理“花里胡哨的月饼”了,受到冷遇了,谁还生产,谁还销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